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如同自然地理环境一样,也是明 显而深刻的,是国际贸易的社会地理基础。
人口民族、科学技术、环境质量、政治因素和生产力状况等,均属人文 地理环境范畴,它们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下面分别叙述。
一、人口、民族的影响
人类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即生产者),又是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 资料的消耗者(即消费者),两者是辩证的统一。经贸活动,特别是国际贸 易活动,更是社会生产和国际地域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人类则是其 主宰者。人类对于经贸活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世界人口地图上清楚地看到,人口的分布状况是与经济发展及国际贸 易紧密相关的。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一般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发达地区。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世界人口集聚程度有增无减,往往使相邻近的一些城市集聚, 乃至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宏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和沿着大西洋岸向南延伸的都市带,日本沿太平洋岸的城市带及中国东南部 沿海的城市群等。随之这些地带亦成了经济、贸易、政治和文化等高度集中 的中心地区。
众所周知,人口较多、密度颇高的国家或地区,对各种原材料、燃料和消费品等的需求量就大,必然导致经贸活动的活跃与繁荣。例如亚洲,地域 广大,人口较为密集,居住着全世界大约 60%的人口,粮食消费量极其巨大, 虽然本洲生产的粮食是各大洲中最多的,但每年仍然得从其他各洲调进可观 的粮食,其总量要占全世界粮食总贸易量的一半左右。同样,一个国家或地 区生产水平与生活水平的高低,从某种角度看,受制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 数量和商品需要量等诸因素。
除此以外,人口素质高低、年龄结构、以及人口增长的速度等,也将影
响国家或地区乃至国际间的经贸活动。
认真地研究、了解、熟悉各个国家与地区人 民和民族的兴趣爱好、风土人情、传统特点,乃至宗教信仰等,有的放矢地 做好外贸商品的供应以及商标、包装等的设计与处理工作,对于开拓对外贸
易市场,有效地做好外贸生意等,是很有必要与必需的。
二、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的 理论,日益为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也愈来愈被广大 公众所共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能战胜封建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靠着 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创造了比过去任何社会发达得多的社会生产力。非常 清楚,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差异,实际上是人们掌握科学技术多少的差异, 生产力的不发达,就是科学技术的不发达。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前进,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进步、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将愈趋重 要。科学技术在经贸活动中的作用有日益 增大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 狭小的资本主义国家,只得以抢占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办法寻找 出路。
三、环境质量的影响
人类和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贸活动等会 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反之,人类的一切活动又会深刻地作用于地理 环境,并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是由土地、大气、水份、动植物等组成的统一整体,其任何一 个部分的数量,或者质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生态系 统、环境质量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和经济活动。
四、政治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会对国际贸易活动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 产生影响,而涉及面更为广泛、影响程度更加深刻的则数政治因素。局势是 否稳定,有否全球或局部战争,国家(地区)执行什么样方针、政策和奉行 何种外交路线,参加政治、经济联盟与否,属于何种社会经济制度,哪个政 党、集团执政,谁来掌权等,均会非常明显地影响社会、经济和贸易。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欧国家为了抗衡美 国和前苏联,于 1958 年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强了相互间的专业化和合 作化建设,协调了其间的内部贸易关系,并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使他们之间的贸易比重直线上升,而对美国的贸易日益减少, 开始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 机袭来,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为了摆脱困境,欧洲共同体采取了一系列灵活 政策,如扩大阵营(从起始的 6 国,发展到目前的 11 国),不断扩大与发展 中国家、前苏联的贸易往来等,到 80 年代中后期,欧洲共同体的国际贸易额 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此外,东南亚国家于 1967 年成立了区域性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 盟(简称“东盟”),政治上坚持相互协调,经济上加强联系协作,使各国 经济和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世界许多重要石油生产国家,为了使石油 生产与销售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石油利益,发起成立了石油输出国 组织——欧佩克,逐步统一石油生产数量、销售数量和出口价格等,不仅实 现了他们的初衷,而且为稳定世界石油市场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清楚地表 明,地区经济组织对发展各国、各地区经济,促进对外贸易,改变进出口贸 易结构等,都有重要影响作用。
人口民族、科学技术、环境质量、政治因素和生产力状况等,均属人文 地理环境范畴,它们对国际经贸活动的影响,下面分别叙述。
一、人口、民族的影响
人类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即生产者),又是社会生产资料和生活 资料的消耗者(即消费者),两者是辩证的统一。经贸活动,特别是国际贸 易活动,更是社会生产和国际地域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人类则是其 主宰者。人类对于经贸活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从世界人口地图上清楚地看到,人口的分布状况是与经济发展及国际贸 易紧密相关的。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一般是世界经济、贸易的发达地区。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世界人口集聚程度有增无减,往往使相邻近的一些城市集聚, 乃至连接起来,形成规模宏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和沿着大西洋岸向南延伸的都市带,日本沿太平洋岸的城市带及中国东南部 沿海的城市群等。随之这些地带亦成了经济、贸易、政治和文化等高度集中 的中心地区。
众所周知,人口较多、密度颇高的国家或地区,对各种原材料、燃料和消费品等的需求量就大,必然导致经贸活动的活跃与繁荣。例如亚洲,地域 广大,人口较为密集,居住着全世界大约 60%的人口,粮食消费量极其巨大, 虽然本洲生产的粮食是各大洲中最多的,但每年仍然得从其他各洲调进可观 的粮食,其总量要占全世界粮食总贸易量的一半左右。同样,一个国家或地 区生产水平与生活水平的高低,从某种角度看,受制于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 数量和商品需要量等诸因素。
除此以外,人口素质高低、年龄结构、以及人口增长的速度等,也将影
响国家或地区乃至国际间的经贸活动。
认真地研究、了解、熟悉各个国家与地区人 民和民族的兴趣爱好、风土人情、传统特点,乃至宗教信仰等,有的放矢地 做好外贸商品的供应以及商标、包装等的设计与处理工作,对于开拓对外贸
易市场,有效地做好外贸生意等,是很有必要与必需的。
二、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的 理论,日益为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也愈来愈被广大 公众所共识。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能战胜封建社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靠着 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创造了比过去任何社会发达得多的社会生产力。非常 清楚,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差异,实际上是人们掌握科学技术多少的差异, 生产力的不发达,就是科学技术的不发达。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前进,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进步、生产力发展和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作用将愈趋重 要。科学技术在经贸活动中的作用有日益 增大之势。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内市场 狭小的资本主义国家,只得以抢占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办法寻找 出路。
三、环境质量的影响
人类和其生活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贸活动等会 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反之,人类的一切活动又会深刻地作用于地理 环境,并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地理环境是由土地、大气、水份、动植物等组成的统一整体,其任何一 个部分的数量,或者质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生态系 统、环境质量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和经济活动。
四、政治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各个组成要素会对国际贸易活动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 产生影响,而涉及面更为广泛、影响程度更加深刻的则数政治因素。局势是 否稳定,有否全球或局部战争,国家(地区)执行什么样方针、政策和奉行 何种外交路线,参加政治、经济联盟与否,属于何种社会经济制度,哪个政 党、集团执政,谁来掌权等,均会非常明显地影响社会、经济和贸易。
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欧国家为了抗衡美 国和前苏联,于 1958 年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加强了相互间的专业化和合 作化建设,协调了其间的内部贸易关系,并实施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对外贸易政策,使他们之间的贸易比重直线上升,而对美国的贸易日益减少, 开始摆脱对美国经济的依赖。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 机袭来,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为了摆脱困境,欧洲共同体采取了一系列灵活 政策,如扩大阵营(从起始的 6 国,发展到目前的 11 国),不断扩大与发展 中国家、前苏联的贸易往来等,到 80 年代中后期,欧洲共同体的国际贸易额 超过了美国,跃居世界首位,使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此外,东南亚国家于 1967 年成立了区域性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 盟(简称“东盟”),政治上坚持相互协调,经济上加强联系协作,使各国 经济和贸易,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世界许多重要石油生产国家,为了使石油 生产与销售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石油利益,发起成立了石油输出国 组织——欧佩克,逐步统一石油生产数量、销售数量和出口价格等,不仅实 现了他们的初衷,而且为稳定世界石油市场起了积极作用。这些都清楚地表 明,地区经济组织对发展各国、各地区经济,促进对外贸易,改变进出口贸 易结构等,都有重要影响作用。
展开全部
地理位置与文化联系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催化剂和黏合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投资的效果。
80年代,广东外资的大量注入,首先是同广东优越的地理区位,尤其是与毗邻港澳和靠近台湾密切相关的。广东的区位优势最主要表现在直接毗邻香港、澳门两个国际性自由港,特别是毗邻香港这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粤港澳的直接相连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推动和促进经贸合作与技术交流。同时,广东邻近台湾与东南亚等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也容易受到经济先进地区的传导和辐射,产生传递效应。港澳台与广东不仅地域上相邻,而且香港与广东语言相通,不少投资者与当地有着血缘、亲缘、地缘等一系列社会关系。这种社会资本成为海外华人进入广东的一个工具,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回避市场风险。大量海外华人资本尤其是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资本在80年代占到中国直接投资的约2/3,这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基于华人社会网络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商业联盟体系。
独特的区位优势、融汇中西的海派文化也是上海吸引跨国公司的潜在因素。从区位因素来看,对外,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部,处于太平洋经济辐射的中心,是连接东亚、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经济的枢纽。对内,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同时在文化环境上,上海是中国最早向世界开放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对于上海来说,上海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作为一个金融、贸易和产业中心,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如果说,中国与西方商业文化(规则)最接近者,则非上海莫属。正是这种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文环境,使上海成为联系海内外客商的纽带,在上海吸引外资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力,发挥着特殊作用。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80年代广东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主要依据的是其独特的地缘、亲缘优势、先行一步的优惠政策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该时期外商在广东的工业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制造业,以纺织、制衣、玩具、小电器等为主。对这些产业,灵活的、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十分突出,且并不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加工业基础相配套。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下,区域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在全国的推进,使得曾在开放初期在广东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地缘、亲缘优势逐渐下降;WTO的加入和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使地区性的优惠政策也逐渐地丧失效力;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新经济的浪潮之下,也不再是竞争的主要优势。广东虽然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其优势,一定程度上仍在吸引外资,但相对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带,竞争力已大大下降。而此时上海依托中国广阔市场和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了众多企业青睐的宝地。影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决策的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市场因素。跨国公司投资上海主要是基于上海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和对全国的辐射能力,希望通过对上海的投资达到立足上海、俯瞰全国的效果。二是集聚效应。上海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市场发达,人才聚集,信息集散、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有利。另外,从跨国公司的自身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发展战略也是影响其区位行为动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著名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投资行为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投资上海浦东新区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上海安亭等都是出于维护公司的全球的战略利益的需要。外商对上海的产业投资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大型的跨国公司集聚,二是以技术资金密集型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主。现代化的大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对人才、产业基础以及政府的支持提出很高的要求,上海无疑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的投资地。
80年代,广东外资的大量注入,首先是同广东优越的地理区位,尤其是与毗邻港澳和靠近台湾密切相关的。广东的区位优势最主要表现在直接毗邻香港、澳门两个国际性自由港,特别是毗邻香港这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粤港澳的直接相连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推动和促进经贸合作与技术交流。同时,广东邻近台湾与东南亚等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也容易受到经济先进地区的传导和辐射,产生传递效应。港澳台与广东不仅地域上相邻,而且香港与广东语言相通,不少投资者与当地有着血缘、亲缘、地缘等一系列社会关系。这种社会资本成为海外华人进入广东的一个工具,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回避市场风险。大量海外华人资本尤其是香港、澳门和台湾的资本在80年代占到中国直接投资的约2/3,这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基于华人社会网络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商业联盟体系。
独特的区位优势、融汇中西的海派文化也是上海吸引跨国公司的潜在因素。从区位因素来看,对外,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部,处于太平洋经济辐射的中心,是连接东亚、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经济的枢纽。对内,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同时在文化环境上,上海是中国最早向世界开放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对于上海来说,上海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作为一个金融、贸易和产业中心,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如果说,中国与西方商业文化(规则)最接近者,则非上海莫属。正是这种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文环境,使上海成为联系海内外客商的纽带,在上海吸引外资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力,发挥着特殊作用。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80年代广东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主要依据的是其独特的地缘、亲缘优势、先行一步的优惠政策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该时期外商在广东的工业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制造业,以纺织、制衣、玩具、小电器等为主。对这些产业,灵活的、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十分突出,且并不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加工业基础相配套。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下,区域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在全国的推进,使得曾在开放初期在广东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地缘、亲缘优势逐渐下降;WTO的加入和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使地区性的优惠政策也逐渐地丧失效力;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新经济的浪潮之下,也不再是竞争的主要优势。广东虽然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其优势,一定程度上仍在吸引外资,但相对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带,竞争力已大大下降。而此时上海依托中国广阔市场和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了众多企业青睐的宝地。影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决策的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市场因素。跨国公司投资上海主要是基于上海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和对全国的辐射能力,希望通过对上海的投资达到立足上海、俯瞰全国的效果。二是集聚效应。上海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市场发达,人才聚集,信息集散、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有利。另外,从跨国公司的自身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发展战略也是影响其区位行为动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著名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投资行为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投资上海浦东新区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上海安亭等都是出于维护公司的全球的战略利益的需要。外商对上海的产业投资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大型的跨国公司集聚,二是以技术资金密集型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主。现代化的大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对人才、产业基础以及政府的支持提出很高的要求,上海无疑是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的投资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