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死后为什么推举多尔衮辅政,而不是先帝亲子豪格?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由于未定储嗣,在这突发事件之后,权力的更迭之战一触即发。皇位最有可能的两大人选分别为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的十四弟,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但是双方各不相让争执不下,而且大清处在伐明的关键时期,为了防止权力的缓仿分化导致国力的衰退,一个折衷的方案被提出来,拥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为什么选择多尔衮辅政而不是豪格呢,这里面真的有说道,都是为了皇位!
爱新觉罗?福临
原因一:多尔衮非先帝长子,福临继位后,其已无争夺皇位资格。你可能会问,这是他的先天不足之处也能算作优势?但现在已经不是皇位之争而是摄政之争了。豪格身为先帝长子,“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这本身就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遵循祖制就应该是豪格继位,只是迫于多尔衮的紧逼才无奈退出争夺,说白了福临的帝位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且是走了狗屎运才得的利。如果豪格摄政,难免不会发生废帝自立的情况,都是先帝的孩子,你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能坐我怎么坐不得。而多尔衮非先帝之子,在名义上已经失去了做皇位的资格,推举他做摄政王会使福临的皇位做的安稳点,起码比起豪格摄政要安稳。
爱新觉罗?豪格
原因二:多尔衮的军事势力比豪格小。多尔衮和豪格年纪相差不大,均有战功,为大清的基业都立下过汗马功劳。多尔衮兄弟三人,主要掌握有两白旗,支持者也众多。而豪格,独领正蓝旗,而且有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的支持,也获得了镶蓝旗和两黄旗的支持,握有四旗的兵力,在单纯的兵力上已经超出多尔衮,而且代善和济尔哈朗两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也都支持豪格继承大统。所以说当时的军事力量,豪格不虚多尔衮,如果豪格辅政,大权在握,又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年幼的福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而多尔衮辅政,会被豪格强大的军事势力牵扯,对于多尔衮来说他的首要目标就是豪格而不是年幼的小皇帝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福临的帝位。
多尔衮
原因三:多尔衮无后。多尔衮妻妾不少,只是没有一个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就算最终他夺了皇位,也没有继承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多尔衮本身废福临自立的念头。这也是福临一系考虑多尔衮摄政的一个方面。
原因四:皇太后的支持。福临年仅六岁登基,势必会仰仗之后的摄政大臣,孤儿寡母,唯有找一个有实权的靠山才可以保住侥幸得来的皇位,稍有不慎,命都能丢了。所以,在多尔衮摄政之后,也传出了皇太后与多尔衮有染,这也是无奈之举,多尔衮是皇太极之弟,叔嫂不伦虽有失体统,但比起与豪格这位先帝长子要好许多吧。如果豪格摄政独揽大权,想要色诱那可是母子恋了,这可是难以容忍的。或许皇太后早就想到了这一步,投了多尔衮一票。不可谓不忍辱负重啊。
孝庄
原因五:拥立福临是多尔衮提出的。当皇位之争愈演愈烈之时,原皇太极所领两黄旗的忠心将领佩剑向前,以武力威胁,必须“扰锋纤立帝之子”,多尔衮明确提出,“当立先帝第三子(福临)”。提议是多尔衮提出的,你还不让其辅政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而且济尔哈朗本就是豪格一方,既然济尔哈朗已是辅政,豪格就自然退出辅政之争。
总之,摄政王之争,福临皇太后一系还是考虑了多方面的问题,一切围绕福临的帝位,最终选择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当朝摄政,并在多尔衮基纯的文治武功之下,彻底推翻明朝,建立大清。在这其中,孝庄皇太后也展现了其权谋之术,保住了福临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