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知道,我有这个书,但是记不得多少.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师。《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战国琴师。善鼓琴,尝为孟尝君鼓琴。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桓谭:东汉琴家。任掌乐大夫。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汉末琴家。他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
蔡琰: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 回。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精于琴道。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阮咸: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刘琨:晋代琴家。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
贺若弼:隋代琴师。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初唐琴师。琴艺冠绝当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他总结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盛唐琴师。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唐代琴家。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
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义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门弟子。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潇湘水云》。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实为浙派的创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从刘志方学郭楚望传谱。创作琴曲甚多,有《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严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创始人。琴风“清、微、淡、远”,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严徵同学艺于陈爱桐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大还阁琴谱》。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庄臻凤:清代琴家。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学心声》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广陵琴派的先行者。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徐祺:清代琴师。广陵派的继起者。传谱辑为《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吴虹:清代琴师。学琴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祝凤喈:清代琴家。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张孔山:清代琴师。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点。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
Published Date: 一, 10 九月 2007 07:23:10 GMT
音乐 |
Read the full item
中国古代乐器漫谈 [转]
(一) 古乐八宝
八音图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乐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底蕴很深,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变化万千,独具风格,美不胜收。
轻柔典雅的筝,清逸柔美的古琴,华丽委婉的琵琶,清脆明亮的笛子,甜美幽雅的箫,悠扬浑厚的钟声,等等,对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它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能使我们领略到自然质朴的美以及古人的生活气息,返本归真,使思维意识随之升华,使心态祥和宁静。
中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中所提到的乐器就有30多种。早在周代(前1066-前771),根据《周礼》,中国古代乐器分八音,即金(钟等)、石(磬等)、土(埙等)、革(鼓等)、丝(琴瑟等)、木、匏(笙等)和竹(管箫等)。
一. 金属乐器
金,是指金属乐器,大多由铜或铜锡混合制成。在古代的金属乐器中,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钟类乐器。而钹,锣等也是金属乐器,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声音宏亮,音质清脆音色柔合,足以代表中国乐器金石之声。如"钟"。有的"钟"只有一个孤零零地悬挂在那儿,叫"特钟";有的成群结队,排着座次,叫"编钟",编钟敲起来声音各不相同,有高低变化。
中国的钟最早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商代,出现了一种打击乐器,叫铙。这种铜铸的铙的横断面是扁形的,铙边成棱形。先是单个的,后来逐渐发展为大小不同、三五成组的编铙。历史进入周期,乐匠们对编铙进行了改进,先是把编铙挂在架上,再对铙的形状进行了改进,这就成了编钟,而且数量也逐渐增加。乐匠们将不同大小、不同音律、不同高音的钟编成组,可以演奏出悠扬悦耳乐曲。到战国时期或周期末期,编钟进入鼎盛时期,数量多达六十多枚,奏出的音乐更加动听,并且逐渐成为一种礼仪乐器,使这种单纯的乐器扮演起一个政治、文化上的重要角色。
战国时期,周期衰落,诸侯崛起,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制作复杂、价值昂贵的扁形编钟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秦汉时,扁形的编钟竟然无处可寻,制作技术也已失传。历史在这里出现了回归现象,曾被赋予非凡功效的钟重新成为一种普普通通的乐器。只是钟的形状有扁有圆,没有固定的形制了。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形成。钟又被赋予一种新的使命,成了法器,悬挂于佛寺、道观。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钟成为宗教专用品,作为法器的佛事钟竟成了中国古钟的主流。
后来钟又衍生出两个门类:朝钟和更钟。朝钟是皇帝们用来表功德、显权贵的,更钟是用来报时的。
二. 石类乐器
石指的是石类乐器,石类乐器主要是磬。磬是以坚硬的大理石或玉石制成。石质越坚硬,声音就越铿锵宏亮。磬可分为特磬,编磬等。编磬是由十六枚形式大小不同或厚薄不同的石块编悬而成。"磬"也和钟一样,有"特"字号的和"编"字号的,在我国少数博物院(馆)里有陈列,台南的孔庙里便有一个。磬这种乐器就是从石器发展而来的。在3200多年前的商代磬已有了广泛的制作和运用,并发展到用玉石制造,以后又有了编磬问世,可以击出旋律。
三. 丝弦乐器
丝指的是用蚕丝制成弦,再制作成乐器。在商周以前,丝弦乐器只有琴和瑟两种,秦汉以后才有筝、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如"琴",它在中国的乐器里最富于代表性。它的身价颇高,象征着君王和隐士。古代演奏时,有的一人弹,一人听,像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弹琴,弹山,钟子期知道他在弹山;弹水,钟子期知道他在弹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弦弄断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道他的好朋友了。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一个著名的典故:"知音"。
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虞舜作五弦之琴的传说,到了周朝"文武二王,各增一弦",至此,五弦琴成为七弦琴的形制。而古琴文化历史,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最早的"黄帝鼓清角之琴,以合大地鬼神"、箕子"隐而鼓琴自悲",当时称为鼓琴。文人的四艺"琴棋书画",琴为四艺之首。而蔡邕的"焦尾"琴、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筝也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大筝发音柔和、雅致;小筝发音清脆明亮。
四. 竹类乐器
竹是指竹类制成的乐器,主要有箫,笛,和管。其实比较简单的区别是直吹为箫,横吹为笛,二者虽然都是竹子作成的乐器,但性质和音色各有巧妙不同。如果想要进一步辨别箫和笛的不同,在于笛有膜,出音特别嘹亮,而箫无膜孔,音色柔和。在竹制的古乐器中,最重要的是排箫,它有发标准音的功用。
五. 匏类乐器
有一种葫芦叫匏瓜,古人用干老的匏瓜制成乐器,就是匏类乐器。匏类乐器包括笙和竽等簧片乐器。笙是和声乐器而竽形状很像笙,比笙大一点,管也比笙多,战国以前在民间极为盛行。关于竽还有一个趣闻,春秋战国时,齐宣王喜好听吹竽,吹竽的乐队一定要许多人齐吹,原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乐队中凑人数。齐宣王死后,泯王立位,也喜好听竽,但要一个一个吹来听,南郭先生怕被发现而受罚,只好落荒而逃。这也是常用的滥芋充数的成语故事,可见笙和竽早在数千年前就己经在民间普遍流行。
六. 土类乐器
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缶本是用来装酒的瓦器,敲打起来就算是音乐了。战国时候,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地方喝酒,秦王为了助酒兴,要赵王击缶,慑于强秦,赵王无奈只得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但秦王自己竟不敲,赵王的大臣蔺相如看不过去,一定要求秦王敲,不敲他就拼命,秦王没办法,只好也敲了一下。
七. 革类乐器
革是指以野兽皮革制成的乐器,其中最主要的是鼓,鼓也是古代人民最初使用的乐器。鼓的作用很多,平时可当乐器,以配合舞蹈节拍,在战时可激励士气。鼓的种类很多,"腰鼓"是其中一种。
八. 木类乐器
木是指木类乐器。最初有柷、敔、拍板等,后来有木鱼、梆子等。柷是一种祭祀用的启奏乐器,而敔是一种停止音乐的乐器,这两种乐器除了在孔庙以外,普通乐团不容易看到。形状像个方斗,上宽下窄,边上有个洞,把一支柄槌放进去。台南的孔庙里就放着一个。
中国的乐器除了主要作为演奏音乐之用外,其实还有种种其它功能。它不但是各个时期的娱乐用器和装饰摆设,更是重要的礼仪及传讯用器。
古人用乐器的弹奏来传达讯息。如:中国古时的战争,多以鼓声来传达军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则以梆子或小锣来报更;有一些少数民族更爱以口簧来通讯、对话。
在一些宗教或祭祀仪式中所陈列的乐器,往往并非真的为了演奏,而是作为权力或威仪的象征。例如:钟是一种乐器,但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是一种礼,一种宣教、治国的重要手段。先秦时期,乐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说,乐有内辅正心和外异贵贱两种功能。传统的说法一把好琴要具备九德,就是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
不同等级的人在欣赏乐器时是有严格界线的。钟列为八音之首,可见它不仅是宫廷音乐的首要乐器,也是位极势贵的象征,只有国王和诸侯才有资格欣赏钟鼓之声。卿大夫和士可以听丝竹之声,而下层百姓只能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之类取乐。正因为钟是最高贵的象征,《周礼》对拥有钟的人和数量也作出严格的规定。平民百姓是不能拥有钟的,哪怕你再富有,谁逾越了这个规定,就是违背了礼。
乐器与神话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传说中乐器往往被固定与某些事物相连。例如古琴象征道德,而编钟象征权威,木鱼和钟鼓代表佛教等。事实上,古琴从来不在乐器的层次,而是直接成为礼器甚至神器。琴不是表演型的乐器,而是供懂得音乐的君子修身养性、表达志向、观察世道的变迁、测度天时与灾祥。
这些造型特色各异的乐器,以它们美妙丰富的音律,合奏出悦耳动人的声音,十分强调感情的表达细微及复杂的感情变化,力求生动传达出人的情绪和意蕴,从而觉得别有神韵。他们不仅可以表达各种思想情感,心理活动,并且擅长表达各种人物和天、地、山、水的形态美,意境深邃高远。
中国古代对于乐器历来讲求一个"品"字,即所谓"乐品"。什么叫乐品呢?就是该乐器天生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当然,也包括它在音乐表现上的层次和品位。在欣赏乐器时能够感到演奏者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史记》中说,乐有内辅正心和外异贵贱的功能。
例如箫:中国人演奏箫这种乐器时一般不叫"吹箫",而尊称为"品箫",这个"品"字,请大家不要领会成品尝或品味之品,我们认为应该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因此,箫的品位高,关键还在于吹箫人在道德修养、气节情操方面要具备高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曰:"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焚不能毁其节。"古人拿竹节比喻人的气节的诗词是很多的,历代文人都认为竹制的箫也应该具有竹的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古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乐品极高的箫曲。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梅花由于在三冬腊月开放、具有敢抗风寒、不畏霜雪的特征,困此常借梅花来比喻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三弄,是指乐曲中的梅花主题出现过三次而言。箫轻吐弱奏和泛音技巧,在不同八度音程上奏出,表达了梅花的冷艳脱俗和美丽高洁。
再如钟:有一口佛钟上铸着一段铭文再清楚不过地表述了寺钟的真正意义和功能:"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当年徐志摩游天目山时,对清晨传来的钟声大为感慨:"多奇异的力量,多奥妙的启示……这单纯的音响,于我是一种智灵的洗净。"
(二) 各朝乐器各有千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乐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底蕴很深,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变化万千,独具风格,美不胜收。而且每一朝代的乐器都各有千秋,不尽相同。随着朝代的变迁,乐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乐器与音乐其实都一样,亦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特定的文化背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内心感受和思想状态。在悠久深远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乐器也扮演着人们内心世界的传播者。
大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
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无音孔陶埙(只有一个吹孔),此外就是距今有6700余年的两个陶埙,一个无音孔,另一个有一个音孔,能吹出羽(F)与宫(bA)两音,构成小三度音程。
其它吹奏类乐器见于传说记载的有龠、管、箫、笙等,箫也是由骨哨发展而来,则用于虞舜时期的乐舞《韶》的伴奏,故又名《箫韶》,此乐舞大约于汉末消亡。
仑是传说中伊耆氏时的乐器,《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夏禹时的乐舞叫《大夏》,以仑伴奏,故又名《夏仑》。
笙则传说是由帝喾命锤制作。远古时期已有了击奏类乐器,如磬、鼓。
此外,在河南登封告城镇王城岗夏文代遗址发现青铜器残片,说明夏代已有青铜器,故铜钟在此时可能已出现。
击奏乐器见于史籍的还有足鼓、缶、鼗等。足鼓据说是夏后氏时期出现,是在土鼓的鼓腔中装上用陶土制作的足,以便鼓放平稳。缶是由先民的盛水用具发展而来。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说:"昔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命士达作王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秦时,宫廷建立了音乐机构--乐府,设专专职的演奏乐师,乐器制造,及管理人员弹奏乐器筝的出现,后来称为"秦筝"。
汉时开始出现了"鼓吹乐",即是吹奏与打击乐器互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分为鼓吹(以排箫、笳为主,道路行进仪仗形式)及横吹(鼓、角为主,军乐奏于马上)。琴,逐渐定型成七弦琴的型态,独奏技术更加精进,许多著名琴曲诞生。
琵琶类乐器出现并急速发展。当时重要乐器还有:排箫、笛、羌笛、竽、笳、角、琴、瑟、箜篌、琵琶、铜鼓等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乐器有:笙、笛、篪、琴、瑟、筑、琵琶、方响、筚篥等等。
唐代重要乐器有:五弦琵琶、阮弦琵琶、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琴铜、鼓铜、钹、筚篥、笛等等。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以上只是极为概括地说了一下中国古代乐器的大致情况,由此只见一斑而已。而事实上,中国古代乐器是浩如烟海,种类庞杂,有的已经销声匿迹了。不禁令人感叹:人间何来如此之多、如此之美、如此之不同的乐器?难怪有很多人开始相信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部神传的文化,是神的智慧在人间的展现。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师。《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战国琴师。善鼓琴,尝为孟尝君鼓琴。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桓谭:东汉琴家。任掌乐大夫。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汉末琴家。他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
蔡琰: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 回。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精于琴道。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阮咸: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刘琨:晋代琴家。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
贺若弼:隋代琴师。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初唐琴师。琴艺冠绝当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他总结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盛唐琴师。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唐代琴家。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
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义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门弟子。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潇湘水云》。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实为浙派的创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从刘志方学郭楚望传谱。创作琴曲甚多,有《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严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创始人。琴风“清、微、淡、远”,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严徵同学艺于陈爱桐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大还阁琴谱》。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庄臻凤:清代琴家。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学心声》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广陵琴派的先行者。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徐祺:清代琴师。广陵派的继起者。传谱辑为《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吴虹:清代琴师。学琴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祝凤喈:清代琴家。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张孔山:清代琴师。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点。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
Published Date: 一, 10 九月 2007 07:23:10 GMT
音乐 |
Read the full item
中国古代乐器漫谈 [转]
(一) 古乐八宝
八音图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乐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底蕴很深,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变化万千,独具风格,美不胜收。
轻柔典雅的筝,清逸柔美的古琴,华丽委婉的琵琶,清脆明亮的笛子,甜美幽雅的箫,悠扬浑厚的钟声,等等,对我们当今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来说,它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能使我们领略到自然质朴的美以及古人的生活气息,返本归真,使思维意识随之升华,使心态祥和宁静。
中国最早的民歌总集《诗经》中所提到的乐器就有30多种。早在周代(前1066-前771),根据《周礼》,中国古代乐器分八音,即金(钟等)、石(磬等)、土(埙等)、革(鼓等)、丝(琴瑟等)、木、匏(笙等)和竹(管箫等)。
一. 金属乐器
金,是指金属乐器,大多由铜或铜锡混合制成。在古代的金属乐器中,种类繁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钟类乐器。而钹,锣等也是金属乐器,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声音宏亮,音质清脆音色柔合,足以代表中国乐器金石之声。如"钟"。有的"钟"只有一个孤零零地悬挂在那儿,叫"特钟";有的成群结队,排着座次,叫"编钟",编钟敲起来声音各不相同,有高低变化。
中国的钟最早是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商代,出现了一种打击乐器,叫铙。这种铜铸的铙的横断面是扁形的,铙边成棱形。先是单个的,后来逐渐发展为大小不同、三五成组的编铙。历史进入周期,乐匠们对编铙进行了改进,先是把编铙挂在架上,再对铙的形状进行了改进,这就成了编钟,而且数量也逐渐增加。乐匠们将不同大小、不同音律、不同高音的钟编成组,可以演奏出悠扬悦耳乐曲。到战国时期或周期末期,编钟进入鼎盛时期,数量多达六十多枚,奏出的音乐更加动听,并且逐渐成为一种礼仪乐器,使这种单纯的乐器扮演起一个政治、文化上的重要角色。
战国时期,周期衰落,诸侯崛起,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制作复杂、价值昂贵的扁形编钟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到秦汉时,扁形的编钟竟然无处可寻,制作技术也已失传。历史在这里出现了回归现象,曾被赋予非凡功效的钟重新成为一种普普通通的乐器。只是钟的形状有扁有圆,没有固定的形制了。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形成。钟又被赋予一种新的使命,成了法器,悬挂于佛寺、道观。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钟成为宗教专用品,作为法器的佛事钟竟成了中国古钟的主流。
后来钟又衍生出两个门类:朝钟和更钟。朝钟是皇帝们用来表功德、显权贵的,更钟是用来报时的。
二. 石类乐器
石指的是石类乐器,石类乐器主要是磬。磬是以坚硬的大理石或玉石制成。石质越坚硬,声音就越铿锵宏亮。磬可分为特磬,编磬等。编磬是由十六枚形式大小不同或厚薄不同的石块编悬而成。"磬"也和钟一样,有"特"字号的和"编"字号的,在我国少数博物院(馆)里有陈列,台南的孔庙里便有一个。磬这种乐器就是从石器发展而来的。在3200多年前的商代磬已有了广泛的制作和运用,并发展到用玉石制造,以后又有了编磬问世,可以击出旋律。
三. 丝弦乐器
丝指的是用蚕丝制成弦,再制作成乐器。在商周以前,丝弦乐器只有琴和瑟两种,秦汉以后才有筝、箜篌、阮咸、秦琴、三弦、琵琶、胡琴等。如"琴",它在中国的乐器里最富于代表性。它的身价颇高,象征着君王和隐士。古代演奏时,有的一人弹,一人听,像伯牙和钟子期。伯牙弹琴,弹山,钟子期知道他在弹山;弹水,钟子期知道他在弹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弦弄断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道他的好朋友了。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一个著名的典故:"知音"。
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虞舜作五弦之琴的传说,到了周朝"文武二王,各增一弦",至此,五弦琴成为七弦琴的形制。而古琴文化历史,实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最早的"黄帝鼓清角之琴,以合大地鬼神"、箕子"隐而鼓琴自悲",当时称为鼓琴。文人的四艺"琴棋书画",琴为四艺之首。而蔡邕的"焦尾"琴、齐桓公的"号钟"琴、楚庄王的"绕梁"琴、司马相如的"绿绮"琴,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筝也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乐器,发音轻柔、典雅、华丽而委婉。大筝发音柔和、雅致;小筝发音清脆明亮。
四. 竹类乐器
竹是指竹类制成的乐器,主要有箫,笛,和管。其实比较简单的区别是直吹为箫,横吹为笛,二者虽然都是竹子作成的乐器,但性质和音色各有巧妙不同。如果想要进一步辨别箫和笛的不同,在于笛有膜,出音特别嘹亮,而箫无膜孔,音色柔和。在竹制的古乐器中,最重要的是排箫,它有发标准音的功用。
五. 匏类乐器
有一种葫芦叫匏瓜,古人用干老的匏瓜制成乐器,就是匏类乐器。匏类乐器包括笙和竽等簧片乐器。笙是和声乐器而竽形状很像笙,比笙大一点,管也比笙多,战国以前在民间极为盛行。关于竽还有一个趣闻,春秋战国时,齐宣王喜好听吹竽,吹竽的乐队一定要许多人齐吹,原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乐队中凑人数。齐宣王死后,泯王立位,也喜好听竽,但要一个一个吹来听,南郭先生怕被发现而受罚,只好落荒而逃。这也是常用的滥芋充数的成语故事,可见笙和竽早在数千年前就己经在民间普遍流行。
六. 土类乐器
中国八音中的土类乐器,主要的只有两种,一个是埙,另一个是缶。缶的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火钵,是很少见的乐器。埙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距今已有7000余年,最初只有一个吹口,有音孔,而后慢慢增加演变为八孔埙,十孔埙和半音埙。埙的音色柔美,音质圆润,颇有高处不胜寒的凄凉美感。 缶本是用来装酒的瓦器,敲打起来就算是音乐了。战国时候,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地方喝酒,秦王为了助酒兴,要赵王击缶,慑于强秦,赵王无奈只得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缶,但秦王自己竟不敲,赵王的大臣蔺相如看不过去,一定要求秦王敲,不敲他就拼命,秦王没办法,只好也敲了一下。
七. 革类乐器
革是指以野兽皮革制成的乐器,其中最主要的是鼓,鼓也是古代人民最初使用的乐器。鼓的作用很多,平时可当乐器,以配合舞蹈节拍,在战时可激励士气。鼓的种类很多,"腰鼓"是其中一种。
八. 木类乐器
木是指木类乐器。最初有柷、敔、拍板等,后来有木鱼、梆子等。柷是一种祭祀用的启奏乐器,而敔是一种停止音乐的乐器,这两种乐器除了在孔庙以外,普通乐团不容易看到。形状像个方斗,上宽下窄,边上有个洞,把一支柄槌放进去。台南的孔庙里就放着一个。
中国的乐器除了主要作为演奏音乐之用外,其实还有种种其它功能。它不但是各个时期的娱乐用器和装饰摆设,更是重要的礼仪及传讯用器。
古人用乐器的弹奏来传达讯息。如:中国古时的战争,多以鼓声来传达军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则以梆子或小锣来报更;有一些少数民族更爱以口簧来通讯、对话。
在一些宗教或祭祀仪式中所陈列的乐器,往往并非真的为了演奏,而是作为权力或威仪的象征。例如:钟是一种乐器,但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是一种礼,一种宣教、治国的重要手段。先秦时期,乐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史记》说,乐有内辅正心和外异贵贱两种功能。传统的说法一把好琴要具备九德,就是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
不同等级的人在欣赏乐器时是有严格界线的。钟列为八音之首,可见它不仅是宫廷音乐的首要乐器,也是位极势贵的象征,只有国王和诸侯才有资格欣赏钟鼓之声。卿大夫和士可以听丝竹之声,而下层百姓只能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余,借陶制乐器如埙之类取乐。正因为钟是最高贵的象征,《周礼》对拥有钟的人和数量也作出严格的规定。平民百姓是不能拥有钟的,哪怕你再富有,谁逾越了这个规定,就是违背了礼。
乐器与神话的关系非常密切,在传说中乐器往往被固定与某些事物相连。例如古琴象征道德,而编钟象征权威,木鱼和钟鼓代表佛教等。事实上,古琴从来不在乐器的层次,而是直接成为礼器甚至神器。琴不是表演型的乐器,而是供懂得音乐的君子修身养性、表达志向、观察世道的变迁、测度天时与灾祥。
这些造型特色各异的乐器,以它们美妙丰富的音律,合奏出悦耳动人的声音,十分强调感情的表达细微及复杂的感情变化,力求生动传达出人的情绪和意蕴,从而觉得别有神韵。他们不仅可以表达各种思想情感,心理活动,并且擅长表达各种人物和天、地、山、水的形态美,意境深邃高远。
中国古代对于乐器历来讲求一个"品"字,即所谓"乐品"。什么叫乐品呢?就是该乐器天生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当然,也包括它在音乐表现上的层次和品位。在欣赏乐器时能够感到演奏者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史记》中说,乐有内辅正心和外异贵贱的功能。
例如箫:中国人演奏箫这种乐器时一般不叫"吹箫",而尊称为"品箫",这个"品"字,请大家不要领会成品尝或品味之品,我们认为应该是品位之"品",品德之"品"。因此,箫的品位高,关键还在于吹箫人在道德修养、气节情操方面要具备高水平。中国有句古语曰:"玉可碎不可损其白,竹可焚不能毁其节。"古人拿竹节比喻人的气节的诗词是很多的,历代文人都认为竹制的箫也应该具有竹的不曲不屈的个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
古曲《梅花三弄》就是一首乐品极高的箫曲。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梅花由于在三冬腊月开放、具有敢抗风寒、不畏霜雪的特征,困此常借梅花来比喻高尚的情操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三弄,是指乐曲中的梅花主题出现过三次而言。箫轻吐弱奏和泛音技巧,在不同八度音程上奏出,表达了梅花的冷艳脱俗和美丽高洁。
再如钟:有一口佛钟上铸着一段铭文再清楚不过地表述了寺钟的真正意义和功能:"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当年徐志摩游天目山时,对清晨传来的钟声大为感慨:"多奇异的力量,多奥妙的启示……这单纯的音响,于我是一种智灵的洗净。"
(二) 各朝乐器各有千秋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代乐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文化底蕴很深,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变化万千,独具风格,美不胜收。而且每一朝代的乐器都各有千秋,不尽相同。随着朝代的变迁,乐器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乐器与音乐其实都一样,亦是反映当时社会的特定的文化背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内心感受和思想状态。在悠久深远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乐器也扮演着人们内心世界的传播者。
大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
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距今有7000余年的无音孔陶埙(只有一个吹孔),此外就是距今有6700余年的两个陶埙,一个无音孔,另一个有一个音孔,能吹出羽(F)与宫(bA)两音,构成小三度音程。
其它吹奏类乐器见于传说记载的有龠、管、箫、笙等,箫也是由骨哨发展而来,则用于虞舜时期的乐舞《韶》的伴奏,故又名《箫韶》,此乐舞大约于汉末消亡。
仑是传说中伊耆氏时的乐器,《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夏禹时的乐舞叫《大夏》,以仑伴奏,故又名《夏仑》。
笙则传说是由帝喾命锤制作。远古时期已有了击奏类乐器,如磬、鼓。
此外,在河南登封告城镇王城岗夏文代遗址发现青铜器残片,说明夏代已有青铜器,故铜钟在此时可能已出现。
击奏乐器见于史籍的还有足鼓、缶、鼗等。足鼓据说是夏后氏时期出现,是在土鼓的鼓腔中装上用陶土制作的足,以便鼓放平稳。缶是由先民的盛水用具发展而来。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中说:"昔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命士达作王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秦时,宫廷建立了音乐机构--乐府,设专专职的演奏乐师,乐器制造,及管理人员弹奏乐器筝的出现,后来称为"秦筝"。
汉时开始出现了"鼓吹乐",即是吹奏与打击乐器互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分为鼓吹(以排箫、笳为主,道路行进仪仗形式)及横吹(鼓、角为主,军乐奏于马上)。琴,逐渐定型成七弦琴的型态,独奏技术更加精进,许多著名琴曲诞生。
琵琶类乐器出现并急速发展。当时重要乐器还有:排箫、笛、羌笛、竽、笳、角、琴、瑟、箜篌、琵琶、铜鼓等等。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乐器有:笙、笛、篪、琴、瑟、筑、琵琶、方响、筚篥等等。
唐代重要乐器有:五弦琵琶、阮弦琵琶、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琴铜、鼓铜、钹、筚篥、笛等等。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以上只是极为概括地说了一下中国古代乐器的大致情况,由此只见一斑而已。而事实上,中国古代乐器是浩如烟海,种类庞杂,有的已经销声匿迹了。不禁令人感叹:人间何来如此之多、如此之美、如此之不同的乐器?难怪有很多人开始相信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部神传的文化,是神的智慧在人间的展现。
参考资料: 这是网上找的,不一定很有条理,你将就着用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