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房子》的主要内容
《草房子》的主要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江南水乡一个动人动情的童年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拼博的悲怆与优雅,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油麻地,故事中通过对主人公男孩桑桑刻骨铭心而又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的描写,讲述了五个孩子,桑桑、秃鹤、杜小康、细马、纸月和油麻地的老师蒋一轮、白雀关系的纠缠和孩子们苦痛的成长历程。
六年中,桑桑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感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间所闪耀的人格光彩。
在体验死亡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扩展资料:
曹文轩的家在北京以北,他的《草房子》自1997年12月出版后,持续销售了十余年,如果加上繁体字版和所有的外文版,《草房子》的印刷次数达到了120次左右,仅苏少版就印刷了90余次,每次印刷少则万册,多则5万。
纯文学《草房子》的销量可能已经超过了200万册,真正体现了经典图书的历时效应。不仅是《草房子》,曹文轩之后的其他作品,一般印刷都在40次左右,《青铜葵花》4年间就印刷40多次。
对于曹文轩而言,他注意的并不是自己作品的印刷次数和销售量,而是其不断上升的势态。“按理说,一本书会越卖越低,但《草房子》是越卖越高,背后可能还是会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
虽然,作为一位北京大学文学教授,他对自己作品的评价有些苛刻,“十年,还没有构成文学史的单位,虽然《草房子》可能比其他有些作品活得更长久了些,也只能作为我们思考问题的起点。”
“《草房子》从萌生到最后问世,大概七八年的时间。”曹文轩酝酿作品的时间非常长,写作的时间却相对较短,他曾用怀孕和分娩作为比喻。
而孕育期间也许是两三部作品同时进行的,虽然它们出世时是一前一后。“所以,《红瓦》和《草房子》出来的时候也就间隔一两个月,同时,一个作家在同一年里添了两部作品是很愚蠢的。”曹文轩笑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曹文轩:写作《草房子》前后
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少年桑桑跟随父母来到父亲出任校长的油麻地小学读书。他是个喜欢“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的孩子,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家里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做成一张渔网,还真捕到了鱼;他在夏天里想到城里卖冰棍的人总将冰棍裹在棉套里,就突发奇想地在大热天里穿上棉衣棉裤……所有这些怪念头和行为,使桑桑性格中的聪明好奇,敢想、敢做,爱自我表现等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
推荐理由:《草房子》的文字如诗,作者虽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美丽的童话。
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少年桑桑跟随父母来到父亲出任校长的油麻地小学读书。他是个喜欢“异想天开或者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行为”的孩子,他为了让自己养的鸽子有个像样的家,就把家里用的碗柜改制成一所鸽舍;他看到渔船上的人用网捕鱼,就把家里的蚊帐剪开做成一张渔网,还真捕到了鱼;他在夏天里想到城里卖冰棍的人总将冰棍裹在棉套里,就突发奇想地在大热天里穿上棉衣棉裤……所有这些怪念头和行为,使桑桑性格中的聪明好奇,敢想、敢做,爱自我表现等特点充分表现了出来。
推荐理由:《草房子》的文字如诗,作者虽不是诗人,却凭着他对儿童深入生命的同情和爱创造了小说的诗的世界。《草房子》是一个美好的所在,她让我们想起浪漫、温馨、遥远,想起美丽的童话。
2019-07-30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文学课代表
- 官方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