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闾里必轼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原句】过闾里必轼。【出处】胡兰成《天涯道路》:“过闾里必轼,是敬于市人。”
【译文】(驾车或坐车)经过里巷一定要停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行礼致敬。附注:这个句子应该是来源于魏文侯礼敬段干木的典故,句子的主语可能是“魏文侯”;“里巷”应该是指“段干木”所住的巷子。
【注释】
1、过:动词,经过;走过。
2、闾里:里巷;平民聚居之处。
(1)里巷;平民聚居之处。《周礼·天官·小宰》:“听闾里以版图。”贾公彦疏:“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闾,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闾里之中有争讼,则以户籍之版、土地之图听决之。”唐韩愈《寄卢仝》诗:“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仆从寒闾里。”太平天囯洪仁玕《诛妖檄文》:“不下三五年间,俱是开囯勋臣,那时分茅裂土,衣锦荣归,闾里辉煌,方不负大丈夫建功立业之志。”
(2)借指平民。《史记·循吏列传》:“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唐韦应物《观田家》诗:“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3)邻居。《庄子·至乐》:“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宋苏轼《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清郑燮《送陈坤秀才入都》诗:“京师有僧介庵子,是尔滇南旧闾里。”
3、必:副词,一定;必定。
4、轼:形声字,从车式声。本义:古代设在车厢前面用作扶手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轼,车前也。”按,车阑上之木。周于舆外者,在前曰轼,在旁曰骑。《汉书·郦食其传》:“冯轼下齐七十余城。”又作动词,手扶车前的横木。《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里作动词,凭轼行礼致敬。西汉刘向《新序》:“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文侯以礼客之,出过其闾而轼。”“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
附录1: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
【原文】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乎?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且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而辍,不攻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夫君子善用兵也,不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天,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已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另见《吕氏春秋·期贤》:“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
【译文】
魏文侯经过段干木所住的巷子时行轼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扶着横木行礼),他的随从说:“您为什么要行轼礼?”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所住的巷子吗?段干木,是个贤人,我怎么敢不行礼呢?况且我听说段干木从来不肯拿自己的位置和我的位置交换,我怎么敢在他面前傲慢呢?段干木因为品德好而出众,我因为土地多而出众;段干木富有仁义道德,我富有钱财。”魏文侯就拿出百万的俸禄给段干木,经常派人慰问他,魏国人都很高兴,相互庆贺说:“我们的国君喜欢大道,因为段干木被他尊敬;我们的国君喜欢忠义,因为段干木被他隆重对待。”没过多久,秦国举兵打算攻打魏国,秦国的司马(官职名)唐且规劝秦国国君说:“段干木,是个贤人,而魏国国君很尊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秦国国君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按兵不动,一直不敢攻打魏国。魏文侯可以称得上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看不到实际情形,他就已经取得了成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浅陋的人用兵,把鼓声敲得就像打雷,号呼声震动大地,尘土满天,飞箭如雨,扶着伤员载着死者,踏过死者的肠子和鲜血,没有罪的百姓,他们死亡的数量可以填满大河,就算这样国家的存亡,国君的生死,也依然无法预料,那样的话离仁义也就太远了!
附录2: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
【原文】
干木,晋人也,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文侯以礼客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曰:“君何轼?”曰:“段干木贤者也,不趣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安得勿轼!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史记·魏世家》)
【译文】
段干木是晋国人,坚持高尚道德不愿出来做官。魏文侯想见他,登其门拜访,段干木却翻越墙躲开。魏文侯以上宾之礼对待他,外出经过他的闾门,总是抚轼而立表示敬意。御者问:“您为什么对段干木抚轼致敬呢?”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有德行的人,他不趣附势利,心怀高尚的道德,虽隐居在偏僻的里巷,声望却远驰千里,我怎么能不表示敬意呢?段干木以德行为先,而我却以势利为重;干木多的是道义,我多的却是财富。势利不如德行高尚,财富不如道义贵重。”又请求干木做相,他不肯;魏文侯后来屈尊坚持请求与他见面交谈,虽站立得很疲倦也不敢休息。
附录3:魏文侯礼贤者
【原文】
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文侯曰:“段干木在,是以轼。”其仆曰:“段干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闾,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寡人敢勿轼乎!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干木虽以己易寡人不为,吾日悠悠惭于影,子何以轻之哉!”其后秦将起兵伐魏,司马瘐谏曰:“段干木贤者,其君礼之,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淮南子》)
【译文】段干木辞退官职隐居在家,魏文侯乘车经过段干木居住的里外巷时总要起身扶轼表示敬意,文侯的仆人就问了:“我们每次经过这个地,大王您为什么要这样起立扶轼表示敬意?”魏文候回答说:“因为段干木居住在这,所以我要起立扶轼表示敬。”仆人说:“段干木只是个平民百,大王您这样表示敬,不是有些过分了吗?”魏文侯说:“段干木不追求权势名,胸怀君子之,却隐居在这鄙陋的巷子,而他的名声又传遍天,我怎么敢不起立扶轼表示敬意!段干木因拥有高尚德行而扬,我却靠君王的权势而荣耀,段干木富于正义,我却富于财物,但地位权势比不上高尚品德,财务也比不上正义,现在让段干木拿德行道义来换我的权势财物,他是不愿意的。我都每次闷闷不乐地对着自己的影子而忧思惭愧,你怎么能轻视他呢?”后来,秦国打算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庾劝告秦王说:“段干木是位有名的贤人,魏文侯以礼对待他,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诸侯也没有不听说的,现在我们发动军队去攻打魏国,岂不是妨害了道义?”于是秦王只得息兵,停止攻打魏国。
【译文】(驾车或坐车)经过里巷一定要停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行礼致敬。附注:这个句子应该是来源于魏文侯礼敬段干木的典故,句子的主语可能是“魏文侯”;“里巷”应该是指“段干木”所住的巷子。
【注释】
1、过:动词,经过;走过。
2、闾里:里巷;平民聚居之处。
(1)里巷;平民聚居之处。《周礼·天官·小宰》:“听闾里以版图。”贾公彦疏:“在六乡则二十五家为闾,在六遂则二十五家为里。闾里之中有争讼,则以户籍之版、土地之图听决之。”唐韩愈《寄卢仝》诗:“水北山人得名声,去年去作幕下士。水南山人又继往,鞍马仆从寒闾里。”太平天囯洪仁玕《诛妖檄文》:“不下三五年间,俱是开囯勋臣,那时分茅裂土,衣锦荣归,闾里辉煌,方不负大丈夫建功立业之志。”
(2)借指平民。《史记·循吏列传》:“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梱。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唐韦应物《观田家》诗:“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3)邻居。《庄子·至乐》:“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宋苏轼《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陵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应容缓急烦闾里,桑柘聊同十亩闲。”清郑燮《送陈坤秀才入都》诗:“京师有僧介庵子,是尔滇南旧闾里。”
3、必:副词,一定;必定。
4、轼:形声字,从车式声。本义:古代设在车厢前面用作扶手供人凭倚的横木。《说文》:“轼,车前也。”按,车阑上之木。周于舆外者,在前曰轼,在旁曰骑。《汉书·郦食其传》:“冯轼下齐七十余城。”又作动词,手扶车前的横木。《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里作动词,凭轼行礼致敬。西汉刘向《新序》:“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西汉司马迁《史记·魏世家》:“文侯以礼客之,出过其闾而轼。”“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
附录1: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
【原文】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乎?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且吾闻段干木未尝肯以己易寡人也,吾安敢高之?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且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而辍,不攻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夫君子善用兵也,不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天,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已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选自刘向《新序》,有删改)
【另见《吕氏春秋·期贤》:“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胡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
【译文】
魏文侯经过段干木所住的巷子时行轼礼(轼,是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表示扶着横木行礼),他的随从说:“您为什么要行轼礼?”魏文侯说:“这不是段干木所住的巷子吗?段干木,是个贤人,我怎么敢不行礼呢?况且我听说段干木从来不肯拿自己的位置和我的位置交换,我怎么敢在他面前傲慢呢?段干木因为品德好而出众,我因为土地多而出众;段干木富有仁义道德,我富有钱财。”魏文侯就拿出百万的俸禄给段干木,经常派人慰问他,魏国人都很高兴,相互庆贺说:“我们的国君喜欢大道,因为段干木被他尊敬;我们的国君喜欢忠义,因为段干木被他隆重对待。”没过多久,秦国举兵打算攻打魏国,秦国的司马(官职名)唐且规劝秦国国君说:“段干木,是个贤人,而魏国国君很尊敬他,天下没有谁不知道,恐怕不能对魏国动兵吧?”秦国国君认为他说得对,于是按兵不动,一直不敢攻打魏国。魏文侯可以称得上善于用兵了。曾听说君子用兵,看不到实际情形,他就已经取得了成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浅陋的人用兵,把鼓声敲得就像打雷,号呼声震动大地,尘土满天,飞箭如雨,扶着伤员载着死者,踏过死者的肠子和鲜血,没有罪的百姓,他们死亡的数量可以填满大河,就算这样国家的存亡,国君的生死,也依然无法预料,那样的话离仁义也就太远了!
附录2: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
【原文】
干木,晋人也,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文侯以礼客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曰:“君何轼?”曰:“段干木贤者也,不趣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安得勿轼!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史记·魏世家》)
【译文】
段干木是晋国人,坚持高尚道德不愿出来做官。魏文侯想见他,登其门拜访,段干木却翻越墙躲开。魏文侯以上宾之礼对待他,外出经过他的闾门,总是抚轼而立表示敬意。御者问:“您为什么对段干木抚轼致敬呢?”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有德行的人,他不趣附势利,心怀高尚的道德,虽隐居在偏僻的里巷,声望却远驰千里,我怎么能不表示敬意呢?段干木以德行为先,而我却以势利为重;干木多的是道义,我多的却是财富。势利不如德行高尚,财富不如道义贵重。”又请求干木做相,他不肯;魏文侯后来屈尊坚持请求与他见面交谈,虽站立得很疲倦也不敢休息。
附录3:魏文侯礼贤者
【原文】
段干木辞禄而处家,魏文侯过其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文侯曰:“段干木在,是以轼。”其仆曰:“段干木布衣之士,君轼其闾,不已甚乎?”文侯曰:“段干木不趋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施千里,寡人敢勿轼乎!段干木光于德,寡人光于势;段干木富于义,寡人富于财。势不若德尊,财不若义高。干木虽以己易寡人不为,吾日悠悠惭于影,子何以轻之哉!”其后秦将起兵伐魏,司马瘐谏曰:“段干木贤者,其君礼之,天下莫不知,诸侯莫不闻,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于是秦乃偃兵,辍不攻魏。(《淮南子》)
【译文】段干木辞退官职隐居在家,魏文侯乘车经过段干木居住的里外巷时总要起身扶轼表示敬意,文侯的仆人就问了:“我们每次经过这个地,大王您为什么要这样起立扶轼表示敬意?”魏文候回答说:“因为段干木居住在这,所以我要起立扶轼表示敬。”仆人说:“段干木只是个平民百,大王您这样表示敬,不是有些过分了吗?”魏文侯说:“段干木不追求权势名,胸怀君子之,却隐居在这鄙陋的巷子,而他的名声又传遍天,我怎么敢不起立扶轼表示敬意!段干木因拥有高尚德行而扬,我却靠君王的权势而荣耀,段干木富于正义,我却富于财物,但地位权势比不上高尚品德,财务也比不上正义,现在让段干木拿德行道义来换我的权势财物,他是不愿意的。我都每次闷闷不乐地对着自己的影子而忧思惭愧,你怎么能轻视他呢?”后来,秦国打算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庾劝告秦王说:“段干木是位有名的贤人,魏文侯以礼对待他,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诸侯也没有不听说的,现在我们发动军队去攻打魏国,岂不是妨害了道义?”于是秦王只得息兵,停止攻打魏国。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