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打战都用铁手套,为什么中国铠甲却缺乏手部防护?
在人们的印象中,欧洲的板甲骑士有着完整的防护,从头到脚都覆盖着铁甲,就连手部都有着华丽的铁手套作为防护。比如下图中的意大利的哥特式铁手套。还刻有浮雕,非常的华丽。
近些年冷兵器格斗开始慢慢流行起来,只要是玩过兵器类格斗的朋友都会发现,手部是最容易被打到的部位。而手指由于骨骼纤细,且神经密集,手部被击中更加疼痛且更容易受伤,甚至致残。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西欧有防护严密的铁手套,而中国古代却从未见过手部防护?难道中国古代的人就不怕被击中手部吗?
首先要说一点的是,古代中国人是有手套的。毕竟中国北方的冬天冷,行军打仗都会冻掉手指,所以冻伤膏都发明出来了,怎么会不戴副手套?
▲战国中期楚地持兵器时所戴皮手套
比如在1973年湖北江陵县藤店1号墓,就出土了一双皮手套。湖北省江陵县藤店公社社员在兴修水利时发现一座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中期墓葬。经研究,墓主生前的身份相当于大夫一级。当时与刻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剑”的乌书铭文铜剑等300余件随葬品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双皮手套。
▲北朝时期的玫紫色地刺绣菱格纹手套
手套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也有出土。墓中随葬的一件九子漆奁里,就装着三副手套。其中一副“朱色菱纹罗手套”,长26.5厘米,直筒露指头形,大拇指套分缝,掌面为朱红色菱纹罗,掌部上下两侧饰“千金绦”,绦上有篆书白文“千金”字样。所以御寒用的手套在中国是不缺的。在马王堆汉墓中,由于墓中所有的随葬品都登记在简册上,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知道汉代人称手套为“尉”。
但虽然有御寒用的手套,古代中国却的确没有战斗中用来防护的铁手套。事实上,除了欧洲,其他地区也都没有这种防护用的铁手套。也就是说在世界范围来看,出现这种防护的铁手套的西欧骑士才是非主流,是另类。之所以没有铁手套,不是因为其他地区的古人的手指砍掉了能再生,而是因为战争形态以及军制的不同。
▲唐代壁画中的士兵
我们先看一下战争形态,首先中国古代战争对弓箭非常重视。我们看看《新唐书?6?兵志》中的唐代士兵的装备记载:“人具弓一,矢三十”,??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看到了没?人手一把弓,30支箭。即便宿卫也要必备弓矢和横刀。
再看看明末《从征实录》中记载郑成功铁人军:“每班带班长六员,配云南斩马各二、牌?各二,弓箭则全班俱执。又十班之中,弓箭居四,刀牌居六。每班另募伙兵三名,挑带战裙、手臂、披挂随后,遇战便穿带,行伍免劳顿。”郑成功的军队里,有的部队是所有人都拿弓箭,有的是四成配备弓箭。
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对于远程武器的装备率是非常高的。玩过射箭的人就能明白,戴铁手套是没法射箭的。所以出于射箭需要,我国古代盔甲并没有出现铁护手。欧洲的著名的英格兰长弓手,也没有任何装备铁护手的记载。而欧洲的板甲骑士也没有骑射的记录。所以因为战争形态的不同,护具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中国顶盔掼甲的将军们都以能开几石弓来彰显勇武。而重步兵们,以宋代穿着步人甲的重步兵为例,大多使用长枪和重弩,手部的防护需求其实并不高。至于那些穿号衣的杂兵,谁会在乎他们手指会不会被砍掉?
而且,欧洲骑士早期的比武风气可能也有着对于手部防护的需求推动。毕竟只是比武,在比武中死去还能获得荣誉和赔偿,但没人希望在比试中掉几根手指致残,那代表以后生活可能都无着落。而且比武和战斗也是有区别的,比武的公平比试的环境下,双方实力接近,这就导致想要一下击中对手要害其实比较难以做到,而攻击对方手部则更方便打击,且能解除对方武装取得胜利又不伤及对方性命。所以在比武的环境下,比起战场上厮杀环境对于手部的攻击招式就更多。
而且这也跟欧洲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军队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州大陆的战场上,虽然意识形态已经从中世纪发展为文艺复兴时期,但是军制仍然是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自备装备的军事贵族们充当骑兵。所有的武器装备都是骑士们自行准备,而不是国家统一招募、训练和装备。
即便是在后期的法国敕令骑兵团中,国王也只是给骑兵们支付薪饷,而士兵的装备需要按照“置装敕令”自行购买。这种情况就导致从中世纪延续而来的骑士阶层普遍具有较好的经济能力,因此对于自己掏钱保护自己的小命积极性还是很充足的。而到了17世纪,欧洲的军制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自备武器装备的雇佣兵团逐渐被常备军团所代替。常备军团的装备则由国家承担。别说昂贵的板甲了,普通的士兵们能领到制式军服都算不错了,更不用说铁手套。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人渣啸西风,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023-06-12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