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黑《缝纫机乐队》这部电影?
热闹之下,一地鸡毛
今天去看了《缝纫机乐队》,怎么说了,热闹,很热闹,但除了热闹,也就没什么了。
我曾经说过,网剧导演去转拍电影,他们的优势在于通过网剧磨练出来的制造笑点的本事,但劣势在于把5分钟的短剧拉长到90分钟之后,对整体故事的把控。
换句话说,5分钟的短视频只要讲好一个笑话就行了,但电影毕竟是要讲故事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想好故事,再往里面填笑点。但是如果你反过来,先想好笑点,然后去编故事,那唯一的结果就是你的故事被分割的七零八碎,不成样子。
所以大鹏的第一部电影《煎饼侠》,就比较聪明的分成了若干个彼此独立的段落,使得每段故事不至于太零碎,但到了《缝纫机乐队》,就看出了问题。虽然里面的笑点很丰富,很热闹,但是热闹下面,一地鸡毛。
这样为了“笑”果去牺牲故事是非常不合适的做法,简单举结尾的一个例子,结尾打群架那段戏,只单说这段戏的话,还算不错,可是放到整体故事里又怎么样呢?你这段戏是想表达什么?这段戏对人物刻画有什么帮助?甚至你把这段戏删了,一点也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那你说为什么要拍这一段呢?仅仅是因为热闹、好看吗?
就像这段戏里,在我看到炸药被打断了一条胳膊,我猜后面肯定会让老孙(也就是于谦,炸药的徒弟)在最后关头顶替炸药上台表演,不然你这个细节有什么用呢?可最后,炸药还是一只手表演完了。那为什么还要拍这个细节呢?而且即使你最后真的让老孙代替炸药演出了,你前面就应该多一点刻画老孙的镜头,但是也没有。
再比如中间一段丁总带人强拆,就是把钉子户的弟弟给绑过来的一段,这一段又有什么意义呢?你是想刻画丁总的什么呢?可是对整个故事的作用又在哪里呢?而整个电影里,这样可有可无的细节实在太多了。
故事和人物是相辅相成的,故事支零破碎,直接导致的就是人物立不起来。我们看到结尾乔杉饰演的胡亮在台上说,我不知道宫哥(大鹏)的理想是什么。说实话,我看完了我也不知道。从故事里你只能看到大鹏饰演的程宫被丁总收买了,但然后又反转了,但这一切的转变未免也太容易了一点,你并没有完整地回答程宫的理想是什么?他为什么放弃了理想?又为什么找回了理想?回答不了这些问题,那程宫这些转变就显得立不住脚。
这部电影甚至不如相同立意的《煎饼侠》,在煎饼侠里,我们看到这些问题很好地被回答了。大鹏的理想是成为超级英雄,后来为了赚钱他成为了一名屌丝,为了还钱不得已去拍电影,电影的剧本是他儿时写下的理想,因此在拍摄过程中他重新找回了理想。这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说得通的,但《缝纫机乐队》里显然还不够。
主角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配角了,炸药和丽丽的爱情,杨老的脑血栓,这些和理想的主题有什么关系?从开始到结束,这些人物,他们的成长在哪里?人物身上的弧光呢?
再看看今年上半年上映的动画片《欢乐好声音》吧,在里面,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人物各自的成长,他们身上问题的解决:
猩猩:和父亲的和解;
大象:找到自信;
猪:对家庭主妇身份的反抗。
而这些小的主题,又最终统一在对音乐的理想这个大主题的下面。
《缝纫机乐队》呢?印象最深的只有娜扎的大白腿了吧。
所以对于大鹏导演的这第二部电影,说实话很难让人满意,其实只从制造笑点来说,大鹏已经很出色的,可是电影不是只有笑点就行了,想拍好电影,还需要明白牺牲笑点,去向故事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