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瓷器与瓷器气泡断代,各个朝代又有什么不同
瓷器气泡断代是我们现在运用比较广泛的鉴定古陶瓷的方法。不同的时代,使用不同的窑口和材料,利用不同的温度烧制的瓷器,所产生的瓷器气泡的大小和形态都是不同的,并根据这一特点,陶瓷专家就可以对该瓷器来进行断代和判断生产它的窑口。当然这些瓷器气泡也是遵循这自然的规律的,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如同我们人一样也有它自己独特的死亡规律。一般来说越古久的古瓷就会具有赏心悦目的荧光,这就是因为时间久远的陶瓷的陶瓷气泡死亡,其折光与釉面的包浆相互作用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荧光。
不同朝代的瓷器气泡是各有千秋。宋代闻名的官窑、哥窑、定窑和均窑出品的瓷器,其气泡的主要特征为气泡密集,聚沫串珠;北宋汝瓷的气泡特点则是稀疏得寥若晨星。元时期青花出名,其气泡无过渡,绵密的小气泡中分散着大气泡,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明代永乐瓷器,其气泡则是大中小三种气泡混杂其中;而明代宣德瓷的气泡特点则是以群分布,虽也有大中小三种气泡,但却泾渭分明,各自形成气泡群,各群之间保持距离;成化瓷的气泡特点则是改变了前面瓷器气泡有大中小三个形态,变得小而密集。
同一个朝代瓷器气泡也会有不同。就如同文章所说的瓷器气泡是多方要素影响下所形成的,所以在同一个时期,虽崇尚的瓷器美感虽较为统一,但是由于窑口,或者其他的因素不同,所出产的瓷器其产生的气泡也会有所不同。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与明代的永乐瓷和宣德瓷都是很好的例子,虽都处于同一朝代但其瓷器气泡的表现却更有不同。
2024-11-22 广告
瓷器气泡,可以用它的形态和变化作为鉴定古代陶瓷的依据之一。这已被陶瓷专家们所应用,如不同时代,不同窑口、不同燃料和温度烧成的瓷器,釉下气泡的大小,组合形态都不同,用它可以作为断代和区分窑口的依据之一。但瓷器釉下的气泡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着自行死亡的规律;时间久远的瓷器一般死亡气泡,它的折光与釉面的包浆共同形成了瓷器釉面雅静的荧光。但是,不同生活史的瓷器;施釉厚薄不一样的瓷器;釉质不一样的瓷器;施釉工艺不同的瓷器,即是在同一朝代生产的,釉下气泡死亡的程度也不同。观察得到清末以后的瓷器釉下气泡无死亡。
宋代哥釉气泡
气泡是指瓷器胎外釉下,以至釉内蕴藏的气泡。它的形成原因,是釉中和胎内水份及空间气体经高温烧制过程而运动,受到釉面阻挡而形成的。这一气泡层内,气泡的大小、多少、层次布局;因各个时期的制瓷材质、窑温、燃料和烧制技术的变化而有所不间。气泡的寿命受胎和釉的保护而存在,在瓷器生活史中,因釉面所处的条件不同;气泡的寿命也不同。在正常的空间存放中,瓷器气泡的生命有着自行消亡的变化,它像一个晴雨表,非常有助于我们鉴定古瓷,这也是在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基础上的一个科学的突破。
清代青花瓷气泡
陶瓷界惯说二百年以上的古瓷才能摆脱贼光,具备柔和悦目的荧光。以帝王朝代分大体是在乾隆末年(1796年),也就是乾隆以前(含乾隆)的瓷大都程度不同的具有莹光。但宋元钧瓷、龙泉瓷和元代青花瓷多有例外,因它们的釉面保光性能持好,钧瓷是含铜的乳油釉,元青花以干粉施釉。一般这类瓷器,釉下气泡均基本保持完好,也有个别气泡开始具有混污现象,有变死趋势。龙泉窑的石灰碱釉釉层厚,仅在釉薄的突核处才有死气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