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有哪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过分严厉的爱。
中国的父母在骨子里都认为“捆绑下面出孝子”,觉得只有严厉的爱才可以把孩子教育成材。所以很多父母对孩子都很凶,总是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还是依旧严厉的跟他们说“不能骄傲”,不能获得一点表扬和鼓励。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那么就要接受父母更多的打压和批评。
所以在中国很多的孩子性格都比较怯弱和不自信,不管自己表现得好还是不好,骨子里就是不自信,甚至还会出现自卑的表现。从小到大都得不到父母的表扬,所以到了社会上也总是不自信,担心自己做不好,永远成不了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得到奖励和鼓励,但是自己就一直只有批评。这种教育方式是非常不正确的,现在年轻的父母因为自己承受了太多,所以开始知道鼓励孩子有多么重要。
第二个:过分宠溺的爱。
很多中国父母会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孩子不属于父母,只属于他们自己。有些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很重要,所以就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孩子,再加上隔辈亲的问题,孩子得到的宠爱更多。
因为现在年轻人为了工作赚钱,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自己带孩子,所以很多孩子都必须交给自己的父母带。那么隔辈亲就会导致爷爷奶奶给孙子的爱更多,甚至有时候孩子做得不对,父母想要教育他的时候,爷爷奶奶就会出现阻止。
以前的人根本不了解教育,孩子就这样莫名其妙的长大了。但是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这是父母需要反思的部分。
无论是苦难的70后,改革开放的80后,还是新世纪的90后,在教育孩子这个点上,存在很多共同的问题: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自以为是】
“儿子,我觉得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我觉得你这样做会更好”,完全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也不顾孩子的感受,就匆匆忙忙的帮助孩子做决定,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就是这样的人,他儿子喜欢和附近的一个小女孩一起玩耍,因为那个小女孩在学舞蹈,所以他儿子也经常陪那个小女孩一起练习,但是大家都看的出来,他儿子只是觉得好玩,完全没有想要去学舞蹈的意思,但是这位妈妈就以为孩子是喜欢舞蹈的,于是就给他报了个班,然后逼着他晚上练舞,最后还觉得是帮助孩子完成了心愿。看到他儿子每天一脸疲惫的样子,我都想为他说上几句。【过分溺爱】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于是这个孩子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就算爸爸妈妈不护着,也会有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护着,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变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过分的溺爱,很多孩子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而缺失一颗感恩的心。【过分的担心孩子,阻止孩子自己探索世界】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创作者,因为我们过分担心孩子,孩子这个不允许碰,那个不允许拿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对一切都不好奇了,大家都说中国人缺乏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
中国的父母,包括我在内,对育儿是焦虑的、愿意学习的,但是仍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1. 把自己对于生活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自己打麻将,希望孩子好好看书。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期望孩子上大学。自己没有考上重点大学,希望孩子考上重点大学。
朋友圈一个朋友曾发了这段文字:今天问小米(她儿子),你对未来有什么期望啊?儿子回答:考上清华北大。我感觉非常欣慰,爸爸妈妈没有上过重点大学,就看你实现爸妈的梦想了。
2. 拿自己孩子与别人孩子进行比较
父母还有这种心态:自家孩子优秀本来挺高兴,一旦听到别人家孩子比自家孩子更优秀,这种高兴度就会降低。典型的就是,当孩子回来说:“妈妈,我考了100分。”有些妈妈就会问:“你们班有几个100分啊?”如果只有一个100分自没有话说,如果有5个以及以上100分,父母的快乐感立刻降低。
3. 心太急
心太急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词不知道影响了多少父母。孩子走路要早、说话要早、独立阅读要早……只要快人一步,都可以使之成为父母炫耀孩子的资本。
4.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的根本缘于比较,这种现在最多出现在补习班、兴趣班的选择上。家长圈里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没有觉得补习班有用,但是别的孩子的都在上,我们家孩子不上,我不放心呀。”
以上4个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父母自己思想与精神不独立,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依靠外在的评价决定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