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子到底长什么样儿?
相信每个中国人,对银锭子都有着很深的印象,每次电视上看到一些立了功的大臣就会得到皇帝的赏银白两,绸布百匹,而民间市井小贩也是以银子作为交易买卖物品的货币。
银子作为中华五千年历史中一种重要的货币,它到底是什么样呢、是不是就真的如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个标准的船形样子?
其实不然,我们电视剧中看到的规整的银锭子,其实是发展到最后才形成的,而且那种规整的银子,大多是属于官银,而不是民间流传交易用的。
历史上不同时期,银子作为一种货币,也是不一样的。
在我国,白银作为货币有着悠久的历史。《史记·平淮书》里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黄是指黄金,白是指白银,赤就是铜。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用白银了。先秦银质贝币与春秋楚国的银布币等出土已经被考古学界所认同。
到了宋朝,银子开始被制作成各种银叶子,银锭等形式,大小各异的形状,也开始正式成为一种通用货币。
当时的白银货币有碎散的,也有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五十两,甚至千两,其中比较多的是束腰形长条银块,个别也有方形、圆形。
古代,银两一般分为官银和民间银两。官银都是整块的,方便计算。而民间银两以零碎银子为主。
这些零碎银子,基本都是大块的银子上剪下,或者直接砸碎。所以,零碎银子的外观都很差,但分量必须要求足够。
历史上的银子,其实并不像电视上的一样规整的船形,而是各式各样的最后发展而成电视上那样,而且那种规整的银子大都是官银,不流通的,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大小不一的散碎银块。
2024-11-25 广告
当我们看到有关古代的影视剧时,总是会看到很多人从自己宽大的袖管中,拿出那一个个沉甸甸泛着银光的银元宝。这些元宝在“勾引”起人们对它的欲望时,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在我国古代流通的银元宝到底长什么样子呢?
一般来说受影视剧作的影响我们都认为古代的银元宝就像上图这样中规中矩,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由于受朝代不同以及制作模板不同的影响,银锭的形状、密度、表面的文字也都不同,如下图。这些银锭大多都有戳印铭文,上面写着银锭制作的方法、年份、重量、用途以及主管官员是谁,和铸造银锭的匠人姓名。
同时,在古代由于银子提纯的精度有限,因此提炼出来的银锭都不是精度提炼,表面大多非常粗糙,杂质很多并不细腻。很多银锭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时间久远都开始渐渐发黑,这种视觉冲击应该出乎了很多朋友的意料吧。
其实,我们印象中银元宝的样子,都是影视剧给我们制造出的误区,那些只不过是为了观赏美观加强效果的道具而已。
而且,银锭的样式也有很多种,并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正如上图这个就不是元宝的样式,元宝形状的银锭仅仅是众多样式中的一种而已,也大多出现在官府的税银中,并不是市场流通的那种。那么,看到这里你是否对古代的银锭有一定的了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