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床类型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晋东北是山西省主要的金(银)矿床密集区。矿床多数赋存在五台山绿岩带中。目前已发现的金矿床(化)50多处,主要分布在五台山西段和恒山东段,对本区金矿床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两种趋势,一种是以田永清(1991)、徐俊(1993)为代表,按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矿的地质条件来进行划分;另一种是以陈平等(1993)、陈俊明(1993)为代表,对区内的金矿床根据成因类型进行划分。
田永清(1991)将本区绿岩带金矿化类型分为:绿岩型金矿床、变质砾岩型古砂矿床、次火山岩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和蚀变岩型金矿床,并依据空间特征分为层控型和非层控型,依据成因关系又分为原生型、再生型和叠生型。
徐俊(1993)认为本区金矿属于绿岩带金矿床系列,并再细分为准同生层控型、后生脉状金矿和后生碳酸盐岩层控型金银矿。
陈平等(1993)根据矿床分类与找矿预测方法相匹配的原则,以控矿条件为Ⅰ级的分类准则,将矿床工业类型作为Ⅱ级分类标准,将晋东北地区金矿床(点)分为:裂控、岩控、层控和叠加型4类,并再细分15个亚类。
陈俊明(1993)将五台山区金(银)矿床分为绿岩型、浅成侵入体或次火山热液型、元古宙变质砾岩型和元古宙长城系中的地下热卤水溶滤型等。
上述的划分方案,都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金矿床的成矿作用,无疑对了解五台山区绿岩带金矿床的形成地质特征和分布规律是有益的,但是他们对这些矿床的形成与晚太古代五台群绿岩带的形成、活化改造等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地质因素考虑不够,我们根据金矿床的物质来源和成矿的地质条件,将绿岩带的金矿床划分为同构造晚期的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的再生型金矿床两类。所谓初生,主要是指金矿床和绿岩带形成在同一个地质事件,也就是从火山-沉积作用开始到区域变形变质和TTG质花岗岩侵入为主,是绿岩带的整个形成过程,由此过程不同阶段形成的金矿床,尽管成矿时间有早晚、与围岩关系有先后,我们都把它看作初生金矿床。同构造晚期是指金矿床和绿岩带都形成在同一个地质构造环境、同构造晚期的初生型金矿床是花岗岩-绿岩带形成过程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花岗岩-绿岩带形成地史中最晚的一次地质事件。金质来源于地幔,随海底火山喷气作用一起带入海盆,金矿化时间与变形变质作用、花岗质岩浆活动,特别是围岩蚀变相一致,在空间上受韧性剪切带或断裂的控制,该类型金矿床又可细分为层控金矿床和脉型金矿床两个亚类。构造期后再生型金矿床是指绿岩带克拉通化后,绿岩带中的金矿床或含金岩系,在后期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受内生或外生作用,促使源岩中的金或金矿重新活化改造,在有利的地质环境,进一步富集形成金矿床,再生主要是指金矿或含金岩系重新活化改造,形成的新矿床,这类金矿床也有人称为衍生金矿床。构造期后主要是指矿床同绿岩带形成在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事件,晚于绿岩带形成的构造环境。这类金矿床可分为与外生作用有关的砂砾岩金矿床和与内生交代重熔作用有关的热液金矿床。但需要指出的,由于构造岩浆活动的多期性,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形成后,受后期特别是燕山运动的构造岩浆作用的叠加,因而可能有后期金矿的叠加和富集,使有些金矿形成具有多期、多源的特征。还需要说明,相对于围岩的形成时间,无论是同构造晚期的初生型金矿床或构造期后的再生型金矿床形成都比围岩要晚,因而相对围岩来说,它们都属于后生矿床。
根据上述的划分原则,我们将五台山-恒山绿岩带中的金矿床划分为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和构造期后的再生型金矿床两大类。依据矿体与围岩产状的关系,同构造晚期初生型金矿床再细分为层控型(或浸染状、细脉浸染状)金矿床和脉型金矿床两个亚类。根据容矿围岩的岩性差异,层控型金矿床又可分为以BIF为容矿围岩和以变质火山沉积岩为容矿围岩的两种。构造期后再生型金矿床可分为变质砾岩型和同次火山岩有关的热液脉型两个亚类(见表2-1)。
表2-1 绿岩带金矿床类型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