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七个传统节日?什么时候过?他们有什么习俗?
展开全部
中国的七个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现分别介绍这几个节日的情况:
1、春节
春节指华人(汉族)华夏传统历法农历的元旦,亦即农历新年,是大中华地区与海外华人过的新年,又称岁首、正旦、正月朔日。1914年1月,在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主政期间,将基督教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所以老百姓的“过节”也称为过新年、大年,口头上亦称为过年、度岁、庆新岁。
2、元宵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清明
清明节在每年阳历4月5日,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之说。人们在这个时节拜祭祖先,能保佑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在祭拜的前一天要寒食斋戒,以示对祖宗的崇敬。它带有典型的农业社会的色彩。
4、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现为国家法定节日。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蒲五、端阳、夏节、小孩节、地腊(道教节庆)、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解粽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等。端五指五月第一个五日,古代“五”与“午”通用,所以端五又常称端午。
5、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
6、中秋
中秋最开始不是公众节日,源自春秋时期祭祀、礼法。隋末唐初,军粮种类不多,能够方便携带的更少。唐军裴寂在八月十五这天,以圆月为构思发明了月饼,解决了随军军粮问题,作用相当显赫。于是,便定为这一个为赏月日,后来人们都在中秋节这天与家人团圆。
7、重阳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现分别介绍这几个节日的情况:
1、春节
春节指华人(汉族)华夏传统历法农历的元旦,亦即农历新年,是大中华地区与海外华人过的新年,又称岁首、正旦、正月朔日。1914年1月,在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主政期间,将基督教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所以老百姓的“过节”也称为过新年、大年,口头上亦称为过年、度岁、庆新岁。
2、元宵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清明
清明节在每年阳历4月5日,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之说。人们在这个时节拜祭祖先,能保佑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在祭拜的前一天要寒食斋戒,以示对祖宗的崇敬。它带有典型的农业社会的色彩。
4、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现为国家法定节日。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蒲五、端阳、夏节、小孩节、地腊(道教节庆)、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解粽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等。端五指五月第一个五日,古代“五”与“午”通用,所以端五又常称端午。
5、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
6、中秋
中秋最开始不是公众节日,源自春秋时期祭祀、礼法。隋末唐初,军粮种类不多,能够方便携带的更少。唐军裴寂在八月十五这天,以圆月为构思发明了月饼,解决了随军军粮问题,作用相当显赫。于是,便定为这一个为赏月日,后来人们都在中秋节这天与家人团圆。
7、重阳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在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在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春节、元宵节、元旦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植树节、国庆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