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
展开全部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基于问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历史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问题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如:为什么既要肯定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又要肯定元朝的大统一;近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如:从中国历代都城的迁徙中,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什么影响。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怎样评价西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问题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如:中国古代北方人口的南迁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起过什么作用。问题可以是单纯的历史问题,如: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近代历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特点是什么。问题也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紧密联系的,如:当代青年人,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看今天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学生学习原始农耕文化,当知道半坡人种植粟,居住地穴式的房屋,而河姆渡人却种植水稻,住干栏式建筑的史实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就会生成“原始人这种不同的农耕和居住方式是否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试说明你的理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谈谈你的看法?”等等。
二、鼓励学生质疑
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行动,是由一定的疑问引起的。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主动探究历史的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寻求答案。这种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在执教《新航路开辟》时,笔者首先播放一段多媒体视频,视频详细介绍了哥伦布探险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过程,同时还展现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伟大壮举;接着把两个航海家探险的路线,所经过的海洋大洲的变化,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能提的问题多,比如:这些航海家为什么要航海探险?航海家寻找新航路的目的又是什么?远行航海需要掌握什么科学技术?新航路开辟后产生了什么深刻的影响?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哪些航海家?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展开积极讨论,并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视频的信息,一一解答所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在讨论回答最后一题时,同学们除了找到迪亚士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外,还提出了新问题:其他国家有没有航海家?他们是什么时候航海?学习气氛非常浓厚。结果他们还找到了中国明代时期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并发现郑和航海要比西方航海探险早半个多世纪。通过学习,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关通商口岸的开辟的内容时,一般主要强调它的开辟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即它的消极影响。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通商口岸的开辟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学习时可以进一步提问: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哪里?它对今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四、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很多时候,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动机,有上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或学习的效率低下。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例如笔者在执教中国现代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时,先由学生阅读网络上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然后提问:你对当前我国的外交政策有何评价?你最关注的中外关系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对当前的中日、中美关系提出了许许多多的看法,尤其是对中日关系非常关注,对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讨论,很多同学都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再分析我国的国情,让学生理解我国目前的对日政策,从而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即使中间穿插一些提问,也主要是对一些事实现象的再现,没有多大的思考余地。建构主义以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和学,主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多样,既可以在历史教师的指导启发下获得,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问题可以是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如:为什么既要肯定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又要肯定元朝的大统一;近代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也可以是与其他学科有关的问题,如:从中国历代都城的迁徙中,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什么影响。问题可以是单一性的,如:怎样评价西汉武帝的功过是非;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问题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如:中国古代北方人口的南迁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起过什么作用。问题可以是单纯的历史问题,如: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近代历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特点是什么。问题也可以是与当前社会紧密联系的,如:当代青年人,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看今天社会生活的变迁。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探究发现和自主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学生学习原始农耕文化,当知道半坡人种植粟,居住地穴式的房屋,而河姆渡人却种植水稻,住干栏式建筑的史实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就会生成“原始人这种不同的农耕和居住方式是否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问题。在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在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人类向大自然的索取,是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认为这句话对吗?试说明你的理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怎样,谈谈你的看法?”等等。
二、鼓励学生质疑
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行动,是由一定的疑问引起的。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教学法”要求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满足和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质疑,并产生主动探究历史的真实的欲望,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寻求答案。这种自己质疑——教师指导下探疑——释疑的过程,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逐步学会用独立的见解来思考和判断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在执教《新航路开辟》时,笔者首先播放一段多媒体视频,视频详细介绍了哥伦布探险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过程,同时还展现了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伟大壮举;接着把两个航海家探险的路线,所经过的海洋大洲的变化,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能提的问题多,比如:这些航海家为什么要航海探险?航海家寻找新航路的目的又是什么?远行航海需要掌握什么科学技术?新航路开辟后产生了什么深刻的影响?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哪些航海家?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展开积极讨论,并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多媒体视频的信息,一一解答所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在讨论回答最后一题时,同学们除了找到迪亚士和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外,还提出了新问题:其他国家有没有航海家?他们是什么时候航海?学习气氛非常浓厚。结果他们还找到了中国明代时期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并发现郑和航海要比西方航海探险早半个多世纪。通过学习,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自主学习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从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有关通商口岸的开辟的内容时,一般主要强调它的开辟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即它的消极影响。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通商口岸的开辟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学习时可以进一步提问: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哪里?它对今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四、激活学生求知欲望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的内在动力。求知欲越强,学习的自觉性越强。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就能取得最佳效果。很多时候,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有动机,有上进心,却不知道如何去学,或学习的效率低下。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理念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激活求知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例如笔者在执教中国现代史《外交事业的发展》时,先由学生阅读网络上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然后提问:你对当前我国的外交政策有何评价?你最关注的中外关系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对当前的中日、中美关系提出了许许多多的看法,尤其是对中日关系非常关注,对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讨论,很多同学都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再分析我国的国情,让学生理解我国目前的对日政策,从而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