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谁谁并称三苏
苏轼和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
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
扩展资料: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信奉道,其外在表现是游道观,交道士,舍心爱之物为死去的亲人祈冥福等;其内在表现则体现了其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之中。
苏洵的文学创作过程论受启于《庄子》,他的文学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话传奇,灵验故事,宫观胜境等,其政治思想从渊源、重要观点到语言文字无不留下道家的痕迹。苏洵的文学作品和政治思想中涉及佛教的比较少见,受道家道教的影响却十分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苏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 。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扩展资料
基本简介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
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苏
苏辙、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历任陈州教授、南京判官等职。
宋哲宗即位后,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起用李清臣为中书舍人,苏辙上书谏,因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徽宗即位,蔡京当国,苏辙又被降职,居许州,于是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卒,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不少,但逊色于苏轼不少。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扩展资料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
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苏
苏洵、苏澈。
1、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2、苏澈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扩展资料: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
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鼎盛时期的成就。
苏辙是个善于驾驭多种文章的散文家,其文“汪洋澹泊。深醇温粹,似其为人。”他的诗又受苏轼影响,风格也相近,现存诗1189首。
清代名臣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最为大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洵
三苏是指宋朝时的三位文学家苏洵及其儿子苏轼、苏辙。
父子三人也一齐列入唐宋八大家之林。
三苏祠位于四川眉山东坡区纱縠行,本为苏洵、苏轼、苏辙旧宅,元代初年为纪念三苏父子改为祠庙,近年改为三苏祠博物馆
三苏祠与三苏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城西,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原为约五亩的庭院,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现成为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庭院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
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苏小妹)、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珍藏和陈列着五千余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
三苏祠的三苏纪念馆是国内展示三苏文化最丰富、展陈面积最大,展陈方式最多,展出水平最高的场所。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青少年时好交游,二十七岁始发奋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好文章。其《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政论文,深得翰林学士欧阳修、宰相韩琦和仁宗皇帝的赏识而被破格录用,为皇帝修礼书《太常因革礼》。治平三年病逝京师,安葬于眉山县安镇乡可龙里(今东坡区土地乡公益村)。后追谥为“文安公”。著有《嘉祐集》、《易传》等。苏洵为一代文章宗师,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与弟苏辙参加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入三等的仅四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仁宗皇帝还自诩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他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为朝廷起草文诰,给皇帝讲学;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先后出任凤翔、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登州、扬州、定州等地地方官,他发展生产、救灾治水、抑制豪强、整顿军纪,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其卓著的政绩惠及后人,彪炳史册。凡苏轼当过官、居住过的地方,后人或立生祠、或修楼台祭祀、纪念他,全国至今仍保留着无数东坡遗迹、祠堂、纪念馆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苏轼在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处于新旧两党的夹击中,一生屡遭打击、坎坷曲折,但他胸襟旷达、随缘自适、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对人生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其精神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天才全能作家,其散文为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诗史称“苏诗”,代表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他创造了新一代文赋;开创了明清小品文的先河;其书法创立了“尚意”书风,史称“苏字”,居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创导者,其著名的绘画理论如“胸有成竹”、“贵在神似”等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在水利、医学、音乐、养生等领域亦著述颇丰,创造极广。苏氏的影响早已跨越时空,跨越地域,成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
苏轼晚年被贬广东惠州,海南儋州(今海南儋县)。元符三年遇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安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后追谥为“文忠公”。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遗老。苏轼之弟,十九岁与兄同科进士,入制策四等。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副宰相)。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以及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他的仕途崎岖曲折,屡遭打击。宋徽宗政和二年,苏辙病故,与兄同葬一地。后追谥为“文定公”。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汪洋澹泊”是其文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