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3-12-07
展开全部
〈聊斋志异〉读后感
但是面对黑暗的现实,作家在书中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确实不现实的。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又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
《聊斋志异》广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举制度。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叶生》《王子安》等等。这些作品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混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靠弊司司主虚肚鬼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悬挂的楹联却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正是对人间黑暗的考场和寡廉鲜耻的考官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
作者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残。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进士翰林,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在《王子安》中作家对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绘,他们入场考试,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他们盼望喜报,坐立不安,如痴如狂,对秀才士子灵魂的这些刻画细致入微。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变态心理的描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所以《聊斋志异》的更深刻之处,是它揭示了腐败制度对民族精神之摧残。
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也是《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宝》、《连城》、《莲香》等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有它鲜明的特点:作家多通过非现实的幻想的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来表现他的爱情理想。再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的忠诚,爱的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她们来去自如,离合随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生气勃勃,一往无前。她们再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获得了幸福的爱情。例如:《婴宁》婴宁是一个狐女,在坟墓里长大,他能摆脱人世间任何的束缚,不受封建礼教的规范,不受庸俗的世间人情污染,天真无邪,纯洁透明,,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人。王子服同样是一个思想单纯、感情真挚的男子,作家让着两个人自由的结合,曲折的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人们都能寻着故事发展的线索,窥见其中包含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斗争。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提出的新的爱情观。《阿宝》和《连城》是在爱情观上别开声面的作品。《阿宝》写的是一个迂讷的孙子楚,不顾门第悬殊,迷恋着富商大贾的女儿阿宝。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果真用斧头砍去枝指,虽“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鹦鹉,飞达女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与阿宝终于结成了美满婚姻。这个故事写的是痴情,全篇笔笔写痴,字字关情。它鼓励读者: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这种爱情观,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连城》写孝廉之女连城诗求偶,乔生的诗受到它的赏识,但他的父亲以乔生贫穷不许,女又赠金助乔生学,于是乔以女为知己,“倾城结想,如饥似啖”。但史孝廉终于将女儿嫁给了盐商的儿子王化城。不久女病,需男胸肉一钱,捣合药屑,王化城不肯献肉,乔生竟“自出白刃”割肉做药引。后来女并负发而死,乔生进魂随地下。再阴间他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复生,终成夫妻。《连城》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观念,那就是要男女双方互相知心。乔生爱连城,是因为它赏识了自己的诗。连城爱乔生,是因为他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处境。这样他们的基础便十分牢固,可以冲破任何障碍,终成眷属。
出上述的三类作品外,《聊斋志异》还队当代社会进行里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或讽刺事态的庸俗,和刻画人心得险恶,或描写统治者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歌颂劳动者的正直勇敢。总之,《聊斋志异》所战士的人生画图是十分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
但是《聊斋志异》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宣扬了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就是在那些优秀的篇章中,也常常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例如:有些篇章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还有些篇章美化了一夫多妻制或羡慕功名富贵。此外,猥亵的语言和淫秽的描写也不少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一个正确的道理,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但是面对黑暗的现实,作家在书中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确实不现实的。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这些又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
《聊斋志异》广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举制度。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叶生》《王子安》等等。这些作品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混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靠弊司司主虚肚鬼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悬挂的楹联却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正是对人间黑暗的考场和寡廉鲜耻的考官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
作者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残。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进士翰林,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在《王子安》中作家对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绘,他们入场考试,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他们盼望喜报,坐立不安,如痴如狂,对秀才士子灵魂的这些刻画细致入微。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变态心理的描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所以《聊斋志异》的更深刻之处,是它揭示了腐败制度对民族精神之摧残。
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也是《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宝》、《连城》、《莲香》等等。《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有它鲜明的特点:作家多通过非现实的幻想的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来表现他的爱情理想。再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的忠诚,爱的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她们来去自如,离合随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生气勃勃,一往无前。她们再没有恋爱自由的封建社会,获得了幸福的爱情。例如:《婴宁》婴宁是一个狐女,在坟墓里长大,他能摆脱人世间任何的束缚,不受封建礼教的规范,不受庸俗的世间人情污染,天真无邪,纯洁透明,,是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新人。王子服同样是一个思想单纯、感情真挚的男子,作家让着两个人自由的结合,曲折的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不管是喜剧还是悲剧,人们都能寻着故事发展的线索,窥见其中包含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斗争。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提出的新的爱情观。《阿宝》和《连城》是在爱情观上别开声面的作品。《阿宝》写的是一个迂讷的孙子楚,不顾门第悬殊,迷恋着富商大贾的女儿阿宝。女戏曰:“渠去其枝指,余当归之”。他果真用斧头砍去枝指,虽“大痛彻心,血溢倾注,滨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鹦鹉,飞达女室。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孙子楚与阿宝终于结成了美满婚姻。这个故事写的是痴情,全篇笔笔写痴,字字关情。它鼓励读者:在男女之间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实现婚姻的理想。这种爱情观,突破了封建主义的樊篱,带有强烈的市民意识,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连城》写孝廉之女连城诗求偶,乔生的诗受到它的赏识,但他的父亲以乔生贫穷不许,女又赠金助乔生学,于是乔以女为知己,“倾城结想,如饥似啖”。但史孝廉终于将女儿嫁给了盐商的儿子王化城。不久女病,需男胸肉一钱,捣合药屑,王化城不肯献肉,乔生竟“自出白刃”割肉做药引。后来女并负发而死,乔生进魂随地下。再阴间他们得到了别人的帮助复生,终成夫妻。《连城》给了人一个全新的观念,那就是要男女双方互相知心。乔生爱连城,是因为它赏识了自己的诗。连城爱乔生,是因为他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处境。这样他们的基础便十分牢固,可以冲破任何障碍,终成眷属。
出上述的三类作品外,《聊斋志异》还队当代社会进行里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或讽刺事态的庸俗,和刻画人心得险恶,或描写统治者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歌颂劳动者的正直勇敢。总之,《聊斋志异》所战士的人生画图是十分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十分丰富。
但是《聊斋志异》中也有相当多的篇幅宣扬了落后的甚至反动的思想,就是在那些优秀的篇章中,也常常夹杂着封建性的糟粕。例如:有些篇章敌视和丑化农民起义,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还有些篇章美化了一夫多妻制或羡慕功名富贵。此外,猥亵的语言和淫秽的描写也不少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一个正确的道理,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2-07
展开全部
如果让我列举世界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我一定首推《聊斋志异》。此书无论是从构思、情节、内涵、隐喻、还是语言,都可以说是上乘。尤其是语言,虽然是文言文,但是仍然有许多妙处让我们学也学不完。我们可以从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狼三则》中的一段来看看蒲松龄的语言魅力。
这一段因为入选过初中语文课本而许多人都可以背诵。小说的开头: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短短二十个字,就把时间——“晚归”;地点——晚归途中,又有狼,肯定是荒效野外;人物——“一屠”,就是说是单独一个人,但又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屠夫,外加“两狼”;情节的开头——一屠晚归途中遇狼等等这些要素全部交待清楚了。除了这些要素,蒲松龄还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里做了一个重要的情节铺垫——一屠、晚归、遇狼,而且,他的担子里已经没有肉,只有几块骨头,如果他担里有肉的话,那么他可以把狼喂饱而自己的生命不至于受到威胁,可是,他没有,除了他身上的肉之外,他一块肉也没有。于是,紧张的气氛就这样被蒲松龄轻而易举地营造了出来,而且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他需要的不多,二十个字足矣。
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情节如何发展?“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是啊,一块骨头如果打发两匹狼?“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看来两个都是饿狼,打发不完,而且还有更麻烦的——“骨已尽矣。”这下完了,连骨头都没了,屠夫能给狼吃的只有自己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看来它们吃不饱是不会放弃的。怎么办?在这样的情况下,“屠大窘”,为什么?“恐前后受其敌”。真是好虎怕群狼。
防止前后受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依托,于是屠夫“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嗯,这绝对是个战略要地,屠应该抓住战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奔”,是说快速地跑过去;“倚”,是靠着;“弛”,是放下;“持”,是拿起。屠夫跑过去倚靠着草垛,放下担子,拿起刀子。而蒲松龄只用了八个字,四个动词,就把屠夫快速、麻利而紧张的动作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感觉到了一股气势。于是,狼也感觉到了这种气势:“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真是紧张!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可是弦总不能这样绷着,高明的小说家会在这样的时候让情节转个向、让读者喘口气,可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并不是狼扑上来了,也不是屠夫扑过去,而是——“少顷,一狼径去”,溜了?“其一犬坐于前”?干嘛?“久之,目似瞑,意睱甚”?睡着了?
如果是我看到这个情况会怎么样?来不及多想,那边屠夫已经有所动作——“屠暴起,”——我最喜欢这三个字,过瘾极了,我的学生写作文时居然也用到,用以形容我愤怒地打他,他用的是“师暴起”——扯远了,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欻!欻炊!
真是过瘾!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哦,原来你小子在这儿!在这干吗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够狠!但屠更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然后屠明白了——“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然后蒲松龄同志发了个感言:“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化几何哉?止增笑耳。”
The end。
这篇短得只有二百零二个字的小说,却让我们看到了蒲松龄高超的小说技艺。首先就是用词的精确。蒲松龄在写屠夫杀两狼时用的词句就不一样:杀第一匹狼的时候是“暴起,以刀劈狼首,又以数刀毙之”;但杀第二匹狼时则是“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两狼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事实上就有区别,而且屠在杀第一匹狼的时候是非常紧张的,必须快速且狠辣;杀第二匹狼时则相对从容得多。于是蒲松龄在字句上也就有了区别。还有前面说的那八个字——“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八个字四个动词,非常精确地描绘出了屠当时的动作,真是非大师而达不到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生动,对“前狼假寐”的描写蒲松龄只用了六个字——“目似瞑,意睱甚”,就把狼的神态和表情完全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第三就是精炼。蒲松龄用文言文写作,文言文本就比现代文精炼,这不用说,但蒲松龄却把精炼做到了家,全文几乎无一字可删,尤其是那个二十个字的开头,我想如果是现代作家们去写,那个开头可能就要写一页半,如果是都梁这样的“狂欢型”则要写它半本书。他们可能从屠夫在集市上写起,最后一块肉如何卖不出去,如何屠夫决定不卖出就不回家,最后如何来了一个主顾,屠夫如何和这个人讨价还价终于把肉卖光,然后回家的路上如何遇到一个农妇,屠夫如何和这个农妇插科打诨,最后才上了路。而当他遇到了狼,他如何后悔自己不该把肉卖光,又如何不该和农妇闲聊等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写,但是即使写上这些心理活动和蒲松龄比起来还是少了很多力度,蒲松龄也不是没有心理描写,他的心理描写只是更精炼:“屠惧”、“屠大窘”、“屠暴起”、“乃悟前狼假寐”,这些词就已经把屠夫面对狼时的种种心理完全刻画出来,不需要太多。
最后,就是蒲松龄的幽默,这个体现在结尾的感言上。
《狼三则》几乎是《聊斋志异》里最简单的一篇小说,却仍然有着这样说不完的魅力,可见《聊斋志异》的魅力就像那些鬼狐一样无穷无尽。所以说,《聊斋志异》绝对是民族文学的财富!
这一段因为入选过初中语文课本而许多人都可以背诵。小说的开头: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短短二十个字,就把时间——“晚归”;地点——晚归途中,又有狼,肯定是荒效野外;人物——“一屠”,就是说是单独一个人,但又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个屠夫,外加“两狼”;情节的开头——一屠晚归途中遇狼等等这些要素全部交待清楚了。除了这些要素,蒲松龄还在这短短的二十个字里做了一个重要的情节铺垫——一屠、晚归、遇狼,而且,他的担子里已经没有肉,只有几块骨头,如果他担里有肉的话,那么他可以把狼喂饱而自己的生命不至于受到威胁,可是,他没有,除了他身上的肉之外,他一块肉也没有。于是,紧张的气氛就这样被蒲松龄轻而易举地营造了出来,而且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他需要的不多,二十个字足矣。
在这样紧张的情况下,情节如何发展?“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是啊,一块骨头如果打发两匹狼?“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看来两个都是饿狼,打发不完,而且还有更麻烦的——“骨已尽矣。”这下完了,连骨头都没了,屠夫能给狼吃的只有自己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看来它们吃不饱是不会放弃的。怎么办?在这样的情况下,“屠大窘”,为什么?“恐前后受其敌”。真是好虎怕群狼。
防止前后受敌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依托,于是屠夫“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嗯,这绝对是个战略要地,屠应该抓住战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奔”,是说快速地跑过去;“倚”,是靠着;“弛”,是放下;“持”,是拿起。屠夫跑过去倚靠着草垛,放下担子,拿起刀子。而蒲松龄只用了八个字,四个动词,就把屠夫快速、麻利而紧张的动作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让我们感觉到了一股气势。于是,狼也感觉到了这种气势:“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真是紧张!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可是弦总不能这样绷着,高明的小说家会在这样的时候让情节转个向、让读者喘口气,可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并不是狼扑上来了,也不是屠夫扑过去,而是——“少顷,一狼径去”,溜了?“其一犬坐于前”?干嘛?“久之,目似瞑,意睱甚”?睡着了?
如果是我看到这个情况会怎么样?来不及多想,那边屠夫已经有所动作——“屠暴起,”——我最喜欢这三个字,过瘾极了,我的学生写作文时居然也用到,用以形容我愤怒地打他,他用的是“师暴起”——扯远了,屠“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欻!欻炊!
真是过瘾!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哦,原来你小子在这儿!在这干吗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够狠!但屠更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然后屠明白了——“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然后蒲松龄同志发了个感言:“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化几何哉?止增笑耳。”
The end。
这篇短得只有二百零二个字的小说,却让我们看到了蒲松龄高超的小说技艺。首先就是用词的精确。蒲松龄在写屠夫杀两狼时用的词句就不一样:杀第一匹狼的时候是“暴起,以刀劈狼首,又以数刀毙之”;但杀第二匹狼时则是“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两狼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事实上就有区别,而且屠在杀第一匹狼的时候是非常紧张的,必须快速且狠辣;杀第二匹狼时则相对从容得多。于是蒲松龄在字句上也就有了区别。还有前面说的那八个字——“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八个字四个动词,非常精确地描绘出了屠当时的动作,真是非大师而达不到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生动,对“前狼假寐”的描写蒲松龄只用了六个字——“目似瞑,意睱甚”,就把狼的神态和表情完全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第三就是精炼。蒲松龄用文言文写作,文言文本就比现代文精炼,这不用说,但蒲松龄却把精炼做到了家,全文几乎无一字可删,尤其是那个二十个字的开头,我想如果是现代作家们去写,那个开头可能就要写一页半,如果是都梁这样的“狂欢型”则要写它半本书。他们可能从屠夫在集市上写起,最后一块肉如何卖不出去,如何屠夫决定不卖出就不回家,最后如何来了一个主顾,屠夫如何和这个人讨价还价终于把肉卖光,然后回家的路上如何遇到一个农妇,屠夫如何和这个农妇插科打诨,最后才上了路。而当他遇到了狼,他如何后悔自己不该把肉卖光,又如何不该和农妇闲聊等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其实也不是不可以写,但是即使写上这些心理活动和蒲松龄比起来还是少了很多力度,蒲松龄也不是没有心理描写,他的心理描写只是更精炼:“屠惧”、“屠大窘”、“屠暴起”、“乃悟前狼假寐”,这些词就已经把屠夫面对狼时的种种心理完全刻画出来,不需要太多。
最后,就是蒲松龄的幽默,这个体现在结尾的感言上。
《狼三则》几乎是《聊斋志异》里最简单的一篇小说,却仍然有着这样说不完的魅力,可见《聊斋志异》的魅力就像那些鬼狐一样无穷无尽。所以说,《聊斋志异》绝对是民族文学的财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