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人物评价

 我来答
生活家马先生
2019-03-15 · TA获得超过18.4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6万
展开全部

1、鲁迅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2、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3、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扩展资料

司马迁(约前145年一?),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从10岁开始阅读古文,20岁时游历于南北各地,考察风俗,采集传说。由于其父司马谈曾担任过太史令,家中藏书很多,司马迁在此期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从而为他以后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初入仕时,担任郎中,这是皇帝的一种侍从官。曾经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到达过今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他继承父职,担任了太史令,从而有条件大量地阅读官府和宫中收藏的图书和档案。

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又与唐都、落下闳等人,共同编订了太初历,对历法进行了改革。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生前已经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并且开始修撰史书,临死前又叮嘱司马迁继续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

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到史书的修撰之中时,却遇到了飞来的横祸,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这一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大军讨伐匈奴,另派汉代著名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率5000名步兵出居延策应。

李陵的军队在浚稽山与匈奴单于遭遇,被匈奴8万骑兵包围,激战8昼夜,汉军斩杀匈奴1万余骑,自身也死伤严重。匈奴见汉军作战勇敢,难以歼灭,决定主动撤退。这时汉军中有叛徒向匈奴告密,说汉军粮食与弓箭已尽,死伤惨重,且并无救兵。

于是匈奴又增加兵力,全力围攻汉军,汉军全军覆没,李陵被俘。汉武帝本来希望李陵战死殉节,却听到了他投降匈奴的消息,十分愤怒。前几天还纷纷称赞李陵的大臣们,此时却附和皇帝,指责李陵降敌,要求诛其三族。

当汉武帝征询司马迁的意见时,司马迁却认为李陵所率的是步兵,在外无救兵、粮箭已尽、兵疲力竭的情况下,能够英勇作战,杀敌数倍,已属不易,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

他还认为李陵之所以投降匈奴,决非出自真心,一定是想再找机会报效汉朝。同时还批评了那些见风使舵和援救不力的人,暗示李广利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些话激怒了汉武帝,将司马迁下狱治罪,又草率地将李陵的母亲、妻儿处死。

负责审理此案的是著名的酷吏杜周,为了讨好皇帝,他判处司马迁死刑。按照汉朝的法律,免除死刑的办法有二:一是拿出50万钱赎罪,二是接受“宫刑”。

司马迁由于官小家贫,拿不出这么多钱,可是宫刑又是对人的肉体与精神极大的摧残,他曾经想到过一死了之,但又考虑到自己未竟的事业,为了完成一部像《春秋》一样伟大的史籍,他毅然选择了宫刑,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太始元年(前96年),司马迁出狱,发愤著书,竭尽全力撰写《史记》,终于在他55岁时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典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百度网友7ef5a18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9-08-13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737
展开全部

人物评价: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扩展资料:

司马迁引发的深思:

一个人在遭到无辜的迫害以后,通常有两种选择: 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而司马迁选择了后一条路。他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

司马迁独创了中国历史著作的纪传体裁,开创了史学方法上全新的体例。司马迁以个人传、纪为形式,以社会为中心记载历史,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司马迁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3-15
展开全部
博览群书,注重实践,忍辱负重,开创史学界纪传体先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不晨之城
2014-03-15 · TA获得超过11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8.3万
展开全部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司马迁为封建社会的文人,遭不白之冤,司马迁懂得了去直面挫折,去缩小痛苦。
司马迁让我们懂得在逆境中生活,应学会去缩小已有的痛苦,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把它想象得十分可怕,只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悲观厌世,甚至盲目轻生……诚然,个人得不幸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你本身不抗争,不缩小痛苦,就永远改变不了被动的局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雅克飞
推荐于2017-11-26 · TA获得超过735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854
采纳率:56%
帮助的人:343万
展开全部
西汉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宫刑。当时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当时他也曾想到了死。生死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生,从此他提起笔树立了忠臣义士的形象,造出了魑魅魍魉的原形……终于一部3000年的通史《史记》得以著成。
当时的司马迁被屈辱困扰着,使他“居然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但他并没有放大自己的痛苦,而是直面人生道路的崎岖,并且尽量缩小痛苦,把它当作是上天为自己编写的人生中的一部分,最终完成了历史的一座丰碑。
司马迁为封建社会的文人,遭不白之冤,司马迁懂得了去直面挫折,去缩小痛苦。
司马迁让我们懂得在逆境中生活,应学会去缩小已有的痛苦,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把它想象得十分可怕,只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悲观厌世,甚至盲目轻生……诚然,个人得不幸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你本身不抗争,不缩小痛苦,就永远改变不了被动的局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