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语言如何反映民族文化?

 我来答
蝶飞梦舞啊
2012-06-02 · TA获得超过58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答: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而语言则是民族特点,这是语言和思维最根本的区别,客观现实对各个民族来说是基本相同的,思维上形成的概念、判断也是基本一致的,但对同一事物,各个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却可能有所不同,无论是在词汇、语法上,还是在语义和表达上,不同民族的语言都不能不有自己的特点。从文化到语言这头看,通过考察不同的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种研究就是所谓的文化语言学。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对语言的影响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汉英两种语言中对同一些亲属使用称谓词语的区别以及光高产田划分颜色词语的区别。再如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往往都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词语。例如汉语里的“窝头”、“筷子”是中国特有的仪器 餐具。再如有些词义色彩不同,如汉语的“狗”和英语的“DOG”在褒贬上有差异。从语言到文化这头看,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就叫做语言文化学或语言民族学,这种方法对于研究没有历史文献资料可资参考的早期历史乃至史前史,都很有好处。如商代称父亲的兄弟为“诸父”,反映了在商以前的远古社会时期也曾经实行过一个氏族的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姐妹共同互为夫妻的制度。通过语言材料研究古代的历史,研究民族的历史,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如果还有问题请追问我或百度hi我吖
请您及时采纳答案 谢谢 O(∩_∩)O哈!

------【蝶飞梦舞啊】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匿名用户
2013-11-13
展开全部
关于语言和民俗的关系,温端改先生认为:"民俗是第一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与这种民俗相联系的词语。而民俗的形成和推行却必须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独特词语。"上元赏花灯,中秋吃月饼。"上元节现称元宵节(中国古时候把正月十五叫上元,七月十五叫中元,十一月十五叫下元。闽南地区仍保留上元节的说法〉,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西汉汉文帝登基于勘平诸吕之乱之后。勘平之日恰是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示庆贺,文帝每年此夜出宫与民同乐,文帝遂定此日为元宵节。西汉尚无放灯习俗。东汉汉明帝始有元宵放灯之习。有赏花灯、包铰子、闹年鼓、猜灯谜、舞龙舞狮等,热闹非凡。宋代始有吃元宵习俗。即吃汤圆,以汤圆的形、音象征团圆。元宵之夜,庙宇里挂满花灯,有的妇女去添灯(即添油),"灯"与"丁"同音〔"丁"指成年男子,此指儿子),"添灯"谐音成了 '添丁',《腾山志〉记载:"元宵女子已嫁未生男孩,母家送以各式的灯,谓之'添丁'"。厦门,漳州一带还有一种节日的风味小吃叫"蚝仔兜"(海蛎拌地瓜粉煮线面〉,并产生与其风俗相联系的谤语"蚝仔面线兜,好人来相交"、"面线"指线面〉,寓有吉祥如意的愿望。一家人一年一度欢聚,元宵后即各奔前程,希望新年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中秋节正当秋分,太阳直射月亮朝地球的一面。秋髙气爽,明月当空,格外明媚,故有赏月、祭月、吃月饼习俗。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全家人聚在一起品尝月饼,共享天伦之乐,趣味无穷。移居台湾的闽南人,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除烧香、祭月、赏月、演戏酬谢外,更期望骨肉能于此时团圆。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清明扫墓,重九登高"等都反映中国传统习俗。清明节扫墓起源很早,自汉以后,墓祭与庙祭并重,一般老百姓墓祭重于庙祭,因他们的祖先不一定有庙。妇女常利用清明扫墓机会邀亲友同行,他们淡妆素服,三五成群,随柳傍花,男女不避。祭完后摘柳枝,谓之插青。海音诗第三十五首有云:"清明时节雨初晞,楮陌纷纷化蝶飞;刚是重关斜阳后, 云发无数插青归。""端午插艾",端午又称端五、端阳、重五、重午等,亦称天中节,民间传统节日。《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端,初也。"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 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端五吃棕子、赛龙舟,一说与纪念楚国大夫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见黜,投水自尽,人们乃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纪念他。另方面自古至今,特别是农村,每到端午要在门窗上悬艾、菖蒲或有绿叶的榕枝,这是取艾形似虎, 蒲形似剑,榕寓庇荫,借以压魈避邪。据说,这不是迷信,而是利用艾芳香的药物驱毒,达到除病的目的。民间有对联为证: "菖蒲驱恶迎吉庆,艾叶除邪保平安。"
闽南谚语"要困着六月天光,要食着二九下昏"(要睡得六月天亮,要吃得除夕晚上)^。除夕晚上吃年饭,"围炉"是中国传统习俗,是一年一度的合家团聚,哪怕再穷的人家也得想方设法煮上十道八道菜来庆贺一番。北方人大多吃饺子,意为"更岁交子"〔"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吃鱼不能吃光,表示年年有^余"。各地的风俗不同,有些地方还搭配副食品,以讨吉利,如吃枣,表示春来早,年年好;吃桔子表示吉利、如意;吃豆腐表示全家福;吃年糕,表示年年高;吃长生果,表示长生不老等。又闽西客家地区,即连城、上杭一带,有一个独特的婚俗, 即在婚庆宴席上,请德高望重的长者将盛着花生、桂圆、瓜子、红枣、豆子之类的"百子盒"打开,散发给小孩子们,这不仅为酒席加插曲、添乐趣,而且也蕴涵着人们期望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文化心理。闽南谚语:"人未到,缘先到"跟闽南婚俗关系密切,结婚那天,新娘一踏上夫家的门口,就把一包母亲为她准备的"铅片"打开,然后轻轻地撒进去,并且口中还须不停地念着:"人未到,缘先到。""缘"指缘份,闽南话"铅"与"缘"同音读!!24],小小的圆铅片便是大大的一份情缘了。
各地的民间习俗都可以从特别词语和谚语中反映出来,谚语所隐含的民俗文化具有群众性、地方性特点。民俗消失,谚语、独特方言词语因不用也会随之消^,但它可以为考证消亡了的民俗文化提供线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创作者oBX057qXIc
2023-09-08 · TA获得超过3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35%
帮助的人:731万
展开全部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习俗和价值观念,也承载了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以下是一些例子,展示了语言如何反映民族文化:
1. 敬语和谦语:在许多亚洲文化中,包括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敬语和谦语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自我谦逊。例如,日本文化中的“です”、“ます”等敬语形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贤”等敬词,都是为了展示对他人的尊重。
2. 神话和传说:许多语言中都有关于创世、英雄和神话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例如,希腊神话中充满了英雄和神话人物,如宙斯、波塞冬、阿波罗等,这些故事表达了希腊文化对勇敢、智慧和尊严的重视。
3. 食物词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食品和饮食习惯,这些都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例如,中文里有许多与米、面、菜、肉等食材相关的词汇,这些词汇反映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对食物的重视。而英文中则有大量的与咖啡、奶酪、葡萄酒等食品相关的词汇,这反映了西方人对食品的多样性和享受生活的态度。
4. 礼貌用语:不同文化中的礼貌用语也各不相同。例如,在英语中,人们通常使用“谢谢”、“对不起”、“请”等词语来表示礼貌;而在一些南美文化中,人们可能会使用更加热情的词语,如“我爱你”、“我想你”等。这些不同的礼貌用语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总之,语言是一种强大的文化载体,通过语言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价值观、历史传统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