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的一个疑问

佛教说行善可积福,但又说如果行善若求回报则会消减福报,那世人信佛大多数都是奔着福报来的,所谓去极乐世界也好,好报也好,都是存了功利心的,那出发点岂不是都不好?... 佛教说行善可积福,但又说如果行善若求回报则会消减福报,那世人信佛大多数都是奔着福报来的,所谓去极乐世界也好,好报也好,都是存了功利心的,那出发点岂不是都不好? 展开
 我来答
互惠共生
2012-06-02 · TA获得超过176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88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11万
展开全部
这是佛法度人的善巧方便之处。对于蒙昧于利欲的下根人,说行善积福,才能将下根人度入佛道。维摩诘经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看看佛度难陀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难陀最爱他的妻子孙陀罗,两人可说是如胶似漆,天天都在一起,行住坐卧时刻不相舍离。佛要度堂弟难陀,便带他到山上看猴子。佛问难陀:‘难陀!猴子和你的妻子比较,是你的妻子美丽?还是猴子美丽?’难陀一听到佛这么问,就回答说:‘当然是孙陀罗美丽,佛您怎么可以把孙陀罗和猴子比呢?’佛说:‘难陀!你很聪明,知道孙陀罗比猴子美丽。 ’说着,佛便带着难陀上了天。天上比人间不知美丽几千万倍,难陀一看天女,那简直是没见过的美丽。他问一个宫人:‘这天宫怎么没有主人呢?’这宫人说:‘我们的主人还没来呢?他是佛的弟弟,现在他跟著佛出家修道,等到下一生,他将生到天上来,这五百位天女,都是给他做太太的。’
难陀一听,想:‘我可要好好修道。’这时佛问他:‘是天女美丽?还是孙陀罗美丽?’难陀说:‘孙陀罗怎么可以和天女比?天女美丽到极点,再也没有比天女美丽了。天女和孙陀罗,就像猴子不能比孙陀罗,现在孙陀罗和天女比,孙陀罗就像猴子一样。’释迦牟尼佛说:‘你要天女?还是要孙陀罗?’难陀说:‘我当然要天女了,天女真是太美妙了!’释迦牟尼佛说:‘将来你要生到这儿,你回去后,要好好修行了。’所以,这回难陀昼夜打坐用功精进。
难陀朝夕坐禅,心想做天主。佛知道难陀修道的目的,过了一阵子,便将他带到地狱,去看刀山、剑树、火汤、寒冰等各种地狱。最后到一地狱,看到两个鬼在烧一锅油。难陀生起好奇心,就问这两个鬼道:‘喂!你们在此作什么呀?’两个鬼睁眼看了一下,才说:‘我们可以告诉你,释迦牟尼佛的弟弟难陀他跟佛出家修道,却一心想享天福与五百天女。他将在天上过五百至一千年。以后他会忘了修道,又造很多业。当他的恶业满时,就会堕入地狱,受此油煎之罪。’难陀听得汗毛直竖,吓出一身冷汗。他想:‘这苦怎么能忍受啊!’于是不再修生天,而决心要了却生死,不久即证得罗汉果位。

佛门很多说法,左一套说法,右一套说法,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如此,这只是善巧方便而已,正说明佛学讲求圆融的特点。
追问
那他怕进油锅,可不也是一种怕在里面所以用心的修炼的,这也不是无所求啊,我还是有些矛盾,请高人指教
追答
不要说高人啊。无所求,只有佛能做到,因为佛已经到达究竟的彼岸,除了他之外,没有谁能完全无求,普通世人、罗汉、菩萨都有所求,若没有所求,也就没有佛的成就。即便是佛,还有慈悲,求世人得度呢。世界上所有矛盾的东西,都有其统一之处。在开悟的佛弟子眼中,矛盾不是互相对立,也不是完全统一,而是一种平衡的状态,这就涉及了佛所讲的中道思想。啊,越讲范围越大了。
你心里有矛盾,是因为你的立场是分别的,非此即彼,没有中间的看法。在你的认识里,认为行善积福是对的,那么求福行善就是不对的。佛法能够接受这种常见看来矛盾的东西,但我们普通人却难以接受,因为我们执着于世间法,即是法执。跳出世俗的偏见,懂得佛的哲学,你就不会觉得矛盾,而会觉得这两种思维都有其价值。
百度网友351a0ff
2012-06-07 · TA获得超过120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8万
展开全部
(1)不善的动机。现在,在信佛、学佛的人当中普遍存在的行善、修法动机往往都是不善的。何为不善动机呢?凡是仅考虑今生的快乐、仅为今世生活打算的动机,如为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称为不善动机。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修法,则无论所修的法有多么高深,也只能成为世间法。这样的修法除了能使这一生健康,长寿,发财,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没有其它的善报。

  例如,如果人们是为了消除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习大圆满法,则大圆满也是世间法。大圆满法为何成了世间法呢?大圆满法本身不是世间法,但因为我们的动机,是为了达到世间的目的,这就使它成为世间法了。这样的动机就称为不善的动机。

  有人不禁会生起疑惑: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并非想杀人、偷盗,为何要用"不善"二字呢?那是因为,虽然仅仅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等而修行,也有可能达到目的,但在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以后,又能怎样呢?也许,在健康无病之时,会造更多的业,从而导致更多痛苦。这种动机本身虽然不是罪恶,但因为毕竟是有漏之法,不但无法离开痛苦,而且会引发众多苦痛,所以,此动机称为不善。

  我们听闻这些修法,不是为了茶余饭后的闲聊,也不能当成一种文化、学问来研究,而是要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处事待人之中。

  具体如何运用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大乘阿毗达磨论》中讲过:有三个人一起吃饭,其中一人想,吃完饭后我要去偷盗、杀生……;另一人想,吃完饭后我要去放生、磕头……;第三人只是为填饱肚子,吃饭以后没有什么打算。同样是吃一顿饭,因为三个人各自的不同目的,同样的"吃饭",就变成了三种不同的业。其中,吃完饭后打算杀生、偷盗的人,他的"吃饭"就是造罪;吃饭是为了有体力去磕头或做其它善事的人,他的"吃饭"就变成善业,将来肯定会获得善果;只想填饱肚子的人,他的"吃饭"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恶的无记业,是一种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会有特殊的善恶果报。这三个人在吃饭时,虽然既没有去造恶,也没有去行善,但由于动机不同,"吃饭"的结果就有三种差别。所以,动机至关重要。

  如前所讲,如果目的是为了健康长寿等等,就是不善动机。因为动机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无论是打坐、念经,都是世间法,与解脱没有任何关系。华智仁波切讲过,在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即使闭关九年,断绝与任何人的来往而修大圆满,连解脱的种子都不能播下。如果在心田中竟然不曾播下解脱的种子,那成就就更谈不上了。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就是这么可怕——即使修大圆满法都不能播下解脱的种子,修其它的法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千万不能轻视对动机的选择。

  凡是为获得这一世的幸福,或者为遣除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这样的动机都是不善的。虽然这样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要好得多,但却与解脱毫无关系。因此,对于希求解脱的修行人而言,绝不能有这样的目的。经书里讲过,这种动机是需要断除的。所以,我们在每次行善的时候,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动机。比如,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去磕头(或我要去放生),这时就要问一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磕头(放生)呢?如果发现自己的动机是错误的,就必须及时纠正。(2)无记的动机。。。(3)善的动机。。。 出自《慧灯之光》第1册中的《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去极乐世界乃是寻求解脱之道,并非贪念极乐。
追问
明白了一些,谢谢
追答
不客气。《慧灯之光》第1册中的《三殊胜——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我没发完,因为太多了。如果有缘,你不妨去网上查一下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慧闻经典
2012-06-02 · 正法眼藏照世间,涅槃妙心度有缘
慧闻经典
采纳数:478 获赞数:912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诸佛说法都是随顺众生不同的根性,而演说种种不同的方便,使一切众生都能信受。对大乘菩萨则说六波罗密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六度具足方能到达解脱彼岸。行善积福只是善行,极乐世界只是善处,均非究竟,若以此为归,岂不以一叶之得,而亡失森林,不闻不知诸佛教化菩萨之事,不听不闻诸菩萨所行之道,非佛弟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风电技术大通山王2020
2012-06-03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起学习风电技术
风电技术大通山王2020
采纳数:1137 获赞数:311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不要手,指示月亮 你只看到手指!
佛说 如果行善若求回报则会消减福报, 是叫你要为大众求福报,如果只为自己求福报,永远没有解脱的时候,你去极乐世界 不是为了个人享受,而是为了学有所成,回报社会救度一切有情众生!
就像有些人 跟着毛主席喊为人民服务,等待自己坐稳了天下 就想别人为自己服务了!彻底暴露自己的狼子野心,享受特权享受剥削,乱搞女人发国难财发卖给国财!哪怕自己死后洪水滔天!
把子孙生存空间都卖给了魔鬼!
愿你行善积福,发愿成佛,救度众生!
阿弥陀佛!
追问
还有个小疑问,就是某人做了坏事,那是他自己,而他的子孙是无辜的,为什么会殃及他的子孙呢,那他的子孙岂不是很无辜,还是他的子孙是来化孽的?本人坏,不代表子孙就坏啊,这样和以前的门第观念有什么不同?
追答
能投胎到你家 做你的子孙,那是跟你有缘!当然继承你的优点和缺点,继承了你所有的因果关系!
人 是一切关系的总和,你和环境的关系;你和父母的关系;你和同事的关系;你和工作的关系等等。
有些人还没有出生 就有亿万家财;如沙特国王的儿子;有些人一出生,就注定一辈子贫穷困苦,如出生在索马尼亚的边远山村,毫无例外 他们都继承了父母的因果,你怎么能说他的子孙是无辜的?
除非你发愿跳出轮回!
除非你发愿忏悔业障!
除非你发愿菩提心帮助一切众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oulala34
2012-06-02 · TA获得超过11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7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02万
展开全部
楼主所问的只是一些表面的现象,行善可积福报是正确的,但若求回报就是投资了,佛教是一种信仰也是哲学,太深的东西讲出来大家都不懂,就像上学一样,学知识和考高分的关系,出发点都是对的,只是个过程,结果不重要,过程就是修行,学佛就是修行,懂了这个,你就懂了你所问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