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周长的定义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1、什么是图形的周长?
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5、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角
(1)什么是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什么是角的顶点?
围成角的端点叫顶点。
(3)什么是角的边?
围成角的射线叫角的边。
(4)什么是直角?
度数为90°的角是直角。
(5)什么是平角?
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平角。
(6)什么是锐角?
小于90°的角是锐角。
(7)什么是钝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8)什么是周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等于360°.
8、垂直问题
(1)什么是互相垂直?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垂足?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2)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向一条直线引垂线,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9、三角形
(1)什么是三角形?
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边?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3)什么是三角形的顶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4)什么是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5)什么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6)什么是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7)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8)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腰?
有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个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
(9)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两腰的交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10)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
在等腰三角形中,与其它两边不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
(1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底边上两个相等的角叫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12)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3)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叫三角形的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顶点的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1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0、四边形
(1)什么是四边形?
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什么是平等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四边形的高。
(4)什么是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什么是梯形的底?
在梯形里互相平等的一组边叫梯形的底(通常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6)什么是梯形的腰?
在梯形里,不平等的一组对边叫梯形的腰。
(7)什么是梯形的高?
从上底的一点往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8)什么是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1、什么是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是自然数(自然数都是整数)。
12、什么是四舍五入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看被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如果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在它的前一位加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13、加法意义和运算定律
(1)什么是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2)什么是加数?
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
(3)什么是和?
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
(4)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它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2、什么是面积?
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他们的面积。
3、加法各部分的关系: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5、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6、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7、角
(1)什么是角?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什么是角的顶点?
围成角的端点叫顶点。
(3)什么是角的边?
围成角的射线叫角的边。
(4)什么是直角?
度数为90°的角是直角。
(5)什么是平角?
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样的角叫平角。
(6)什么是锐角?
小于90°的角是锐角。
(7)什么是钝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
(8)什么是周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所成的角叫周角,一个周角等于360°.
8、垂直问题
(1)什么是互相垂直?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垂足?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2)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向一条直线引垂线,点和垂足之间的距离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9、三角形
(1)什么是三角形?
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2)什么是三角形的边?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边。
(3)什么是三角形的顶点?
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4)什么是锐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
(5)什么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6)什么是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7)什么是等腰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8)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腰?
有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个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腰。
(9)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两腰的交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顶点。
(10)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
在等腰三角形中,与其它两边不相等的边叫做等腰三角形的底。
(11)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底边上两个相等的角叫等腰三角形的底角。
(12)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3)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叫三角形的底?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引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个顶点的对边叫三角形的底。
(14)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10、四边形
(1)什么是四边形?
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四边形。
(2)什么是平等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3)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四边形的高。
(4)什么是梯形?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什么是梯形的底?
在梯形里互相平等的一组边叫梯形的底(通常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6)什么是梯形的腰?
在梯形里,不平等的一组对边叫梯形的腰。
(7)什么是梯形的高?
从上底的一点往下底引一条垂线,这个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8)什么是等腰梯形?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11、什么是自然数?
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0、1、2、3、4、5、6、7、8、9、10……是自然数(自然数都是整数)。
12、什么是四舍五入法?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看被省略的尾数最高位上的数是几,如果是4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如果是5或者比5大,去掉尾数后,要在它的前一位加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13、加法意义和运算定律
(1)什么是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
(2)什么是加数?
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
(3)什么是和?
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和。
(4)什么是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它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展开全部
直观形象地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数学道理,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开始引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利用铅笔做教具,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第一堆1块,第二堆2块,第三堆6块,问:“每堆一样多吗?哪堆多?哪堆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这时,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每份都是3块,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看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变成一堆,再把这堆木块分做3份,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又有意识地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2块、6块地摆好,让学生观察,平均数“3”与原来的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围成这个封闭图形一圈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