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园如厕困难的原因有哪些?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 我来答
一网情深的阿慧

2020-10-09 · 幸福的驿站,有你就永远不会打烊
一网情深的阿慧
采纳数:7337 获赞数:3289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如厕是不得不重视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反应幼儿最近的身体状况中的消化系统是否良好,又能体现幼儿的自理能力及卫生习惯;如厕是小班幼儿生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如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诸多问题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因题而解,因人而异。
一、幼儿小便遇到的问题及措施
(一)面对不会使用蹲便幼儿的帮助措施
幼儿入园前,尤其是女孩,小便或大便的时候都是采取坐便,还有一少部分的幼儿是由大人抱在怀里蹲着把便的,为此幼儿很少能接触到蹲便。在幼儿园由于班级设施的特点,幼儿不得不开始适应蹲便这样的如厕方式,初步接触时就会遇到问题:
由于有的幼儿在家中长时间使用坐便,没有蹲过小便,面对蹲式的小便器有恐惧心理,不敢自己踏上去,甚至老师帮助也拒绝使用,面对这样坚决拒绝的幼儿,我们采取这样的措施,首先,带领幼儿一同参观幼儿园的卫生间,观察墙壁上的小动物开心如厕,温馨、整洁的环境能够舒缓幼儿如厕的紧张感。利用故事时间渗透如厕的好处及如厕技能,使在付诸实践时做铺垫。接着,当幼儿要如厕的时候,随时有老师陪同幼儿去卫生间,在踏上厕所台阶的时候牵着幼儿的小手,或帮助幼儿脱裤子、塞裤子,还有年龄更小或能力稍弱的幼儿可先像妈妈一样把着幼儿小便。在老师的细心照料下,大部分的幼儿能够适应这样的如厕方式。但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可能还会有无法接受的幼儿,面对这样的幼儿时,可以先使用“小尿盆”进行过渡,但由于女孩的生理结构比较特殊,所以,需在尿盆的清洗、消毒上多加注意。
(二)因人而异,帮助幼儿解决尿裤难题
由于近几年班级内设施的优化,大部分男孩小便池都已改成感应式冲水装置,幼儿在小便前、小便后,小便器都会自动冲一次水,有些胆小的小男孩就会害怕这种装置,为此不敢去小便。
小玉就是一个这样的小朋友,幼儿在幼儿园的饮水量较大,所以需要上厕所的次数就很多,但经常会尿湿裤子,有时明明已经进了卫生间,还是会把裤子尿湿,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观察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经常尿裤子,
有一次我看到小玉跟小朋友们一起进到了卫生间,开始在男孩小便池那里排队,可是轮到他的时候就开始往后面走,让他后面的小朋友先去,往后推了几个小朋友后,小玉憋不住了,尿了裤子,之后我在睡眠室给他换裤子的时候问他,为什么排队了但不去小便,小玉说:“因为我一过去那个灯就亮了,就会冲水,我怕水流到我的身上”。知道了原因之后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首先,我带小玉在别的小朋友上厕所时观察冲水装置的水流,是否能冲到身上,接着,我陪在他身边去小便,有了一次、两次的体验后,他觉得这也没什么,就不再恐惧男孩的自动冲水小便池了,尿裤子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还有个小女孩,小朵总是把自己的左裤腿尿湿,因为性格较腼腆、敏感,有几次早上入园的时候小朵都是哭着说不想来幼儿园,在跟家长交谈后,了解到原来是因为小朵最近总是尿湿裤腿,经常换裤子,让她感觉到非常自卑。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班级的三位老师进行了协商,再给小朵换裤子的时候去到没有其他幼儿的睡眠室,尊重幼儿。接着我开始寻找小朵尿裤子的原因,在她去小便的时候我观察到小朵蹲下、把裤子的姿势十分标准,那为什么还是会尿到裤腿上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原来是小朵在冬天的时候还穿了小内裤、秋裤、三保暖、外裤,因为小内裤不好提上去,又卡在腿上,所以,小朵尿出来就比较歪,特别容易把裤腿尿湿。我把我获取的信息告诉了小朵的妈妈,第二天小朵就不穿内裤了,这样一试果然没有再尿到裤子上,这样的结果让小朵很高兴,让小朵的妈妈也松了一口气。所以,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就要不断的观察,问题总会解决。
二、针对幼儿大便遇到问题的教育措施
小班的幼儿,尤其是小班初期,较少的幼儿能够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全班的幼儿也仅有几个能够每天早晨或晚上进行排便,所以,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当中,幼儿随时都会有大便的可能性,相对于小便来说,大便不仅多了需要擦屁股这一环节,还出于男孩的生理特点,特别容易把裤子尿湿,甚至还有心理成熟较早的幼儿因为羞涩而不敢在幼儿园大便的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一一做出解决的办法,首先,我们通过讲故事,告知幼儿,大便是每个人都必须的做的事情,如果你在幼儿园有大便了就告诉老师,大便之后告知老师,老师会及时的帮助。同时我们班级里的老师也相互达成共识,随喊随到。对于男生生理原因,会尿湿裤子这样的问题,老师会让男孩在拉大便之前先去小便,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男孩尿裤的几率。
面对较羞涩不敢大便的幼儿,我们通过讲故事、让他无意中看别人在幼儿园大便,及通过家长跟他做工作,慢慢地,幼儿也接受了在幼儿园排便的习惯。
因为大便可以判断幼儿最近的基本饮食、健康状况,所以家长对幼儿是否排便也高度关注。我们在班级主题墙上设计了“我拉臭臭啦!”的小猫喂鱼的记录表,谁拉大便了就在自己的小猫筐里插一条小鱼,小猫可爱的卡通形象特别受幼儿喜爱,所以,对幼儿在幼儿园大便有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晚上家长来接幼儿的时候还会用游戏的口吻询问:“今天有没有得到小鱼呢?”
刚开始的时候每天有八九个幼儿在幼儿园大便,可是后来人数渐渐减少,一般为五个左右,而且出现了固定化的趋向,是哪名幼儿,在哪个时间排便,教师心里就更有数了。
如厕对幼儿的智力、情感、独立性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教师与家长都要重视。培养小班幼儿如厕习惯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但我愿意做一名善于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老师,在培养幼儿良好如厕习惯的同时,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财务会计豆豆老师

2020-10-09 · 专业金融分析,银行,信用卡网贷等专业处理
财务会计豆豆老师
采纳数:4446 获赞数:1247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幼儿如厕环节存在的难题:

难题一:孩子不会脱裤子

社会的快节奏~使得年轻的爸爸妈妈缺少耐心~总是嫌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经常怀着与其等待还不如帮他做了的想法~利索地包办孩子生活中的大小事务~包括如厕时的脱裤子。再者~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幼儿自理能力有的会更差些。这种做法看似省事~却为孩子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带来了麻烦~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难题二:“忘记”上厕所

有些孩子知道要到卫生间大小便了~但其表现常常因为贪玩或全身心的投入当前活动而忘记了自身的生理需要~产生大小便失禁现象。

难题三:换个环境不能轻松如厕——“幼儿不愿在园如厕”
有些孩子在家时已经学会自己上厕所~可到了幼儿园却总是尿裤子。什么原因呐,其原因是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的状态是最放松、自在的~在陌生的环境中~使他们心理上产生恐惧~难免会紧张~无所适从。甚至排斥老师~即使有大小便的需要~也不敢或不愿告诉老师~时间一长~大小便就解在身上了。因此~孩子在新环境中的任何一个小原因都可能导致孩子如厕“失调”。

难题四:家园大小便姿势的差异

孩子在家大小便~大多使用坐便器或尿盆~并且有父母的帮助。而在幼儿园~厕所设施与家中的不一样~男孩子小便还好一点~女孩子则困难多了。孩子如果没有掌握好先跨台阶再解裤子的顺序~很容易一脚踩进便池~从而造成如厕的紧张心理。

难题五:穿着不当的衣裤

有些年轻的父母在为孩子选购服装时~往往追求漂亮而忽略了实用性。像有的幼儿穿背带裤~大小便时必须先解开肩上的扣子再掏出衣服才行~可对于3——4岁的幼儿来说~幼儿动手能力差~常常拨弄很长时间也解不开肩上的扣子。

难题六:短期不良的生理情况
孩子突受风寒或饮食不当时~都能引起拉肚子或肚子疼等生理反应~特别是拉肚子~因为幼儿年龄太小~往往来不及上厕所就将大便解在身上。

幼儿如厕环节应对策略:

策略一:教会孩子独立穿脱衣服

穿脱衣服是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游戏、探索、娱乐活动等让孩子在尝试穿脱衣服的体验中~学会穿、脱衣服的方法~作为教师要耐心等待~给孩子创设愉悦的的尝试氛围~教师也可偶尔帮忙~但不要次次包办。

幼儿园区域环境中~设臵供幼儿练习系纽扣、帮娃娃穿衣服的一些区角与材料。

策略二:穿结构简单的衣服

现在孩子的衣服款式多样~而结构简单、容易穿脱的款式是

最适合小班幼儿。其中~带松紧的裤装最受孩子的欢迎。一方面~这些衣服可以让孩子轻松掌握独立穿脱裤子的技巧~使他们感到这并不是难事~进而产生独立做事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在如厕中~简单易脱的裤子对孩子动作较慢来说~相差一点时间就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也会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
策略三:家园配合~要求一致

通过与家长交谈、做问卷~了解孩子在家的大小便规律~并主动告知孩子在园情况~争取家长最大的支持与配合~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以及培养孩子独立穿脱衣服的重要性~能耐心的等待孩子完成自己穿衣的过程~尽量保证孩子在园在家生活规律的一致性~切忌包办。

策略四:多一点耐心和宽容——允许孩子偶尔尿裤子

如厕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意外都可能导致孩子反反复复的表现。因此教师需要分析孩子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不是着急教训孩子。教训孩子很可能使孩子因恐惧而更难如厕~并在心理上形成自己不能干、总是做不好的阴影~在如厕训练和孩子心灵健康发展中会形成障碍。

案例一:

情景:4岁多的安吉早在一年前就能独自上厕所了。但是每一两个月总会有一次尿裤子。每当这时~她就会对妈妈说:“不怪我呀~这是屁屁没有跟我说:”妈妈对此很不理解~这是孩子玩得太疯造成的~还是孩子故意的呢,

实际上~安吉的这种反复和她受到的压力有关。她这种压力~来自于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件事上~就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三、

四岁的孩子瞬间的注意力还有待提高。通常情况下~孩子事先知道有便意~但是信息传递到大脑常会慢半拍~出现尿裤子也就很正常了。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心的驱使会使他们忘记身体的感觉~常常是发觉自己要尿的时候已经尿了或者想憋也憋不住。教师可适时地提醒孩子如厕。孩子一般在憋尿时会表现为脸红、夹着双腿~教师可根据孩子的表现以及时间间隔提醒孩子及时如厕。

其二~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科学地控制大小便次数。

学期开始时~可对本班孩子在家的如厕生活习惯进行调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合理规定好他们的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科学地安排好孩子大小便的次数和时间~有的孩子因一时贪玩而忘记去小便~我们要及时提醒以防尿湿衣裤。也有的孩子以大小便为由不停地去厕所玩~我们要根据情况~适当地转移其注意力~防止产生尿频现象。

其三~幼儿尿床、尿裤后慎用的语言——尿床后别埋怨和责怪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韩露露lulu
高粉答主

2020-10-09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81%
帮助的人:306万
展开全部
孩子不愿在幼儿园如厕的原因有哪些

1、幼儿园厕所环境差

孩子们在上幼儿园之前,习惯了家里干净整洁的环境,如果幼儿园的厕所卫生条件不是很好,厕所里还有蜘蛛之类的虫子,会让本来心理比较脆弱、又有点胆小的孩子们,更加害怕上厕所。


2、陌生的环境

孩子从出生到进入幼儿园前,他们都一直生活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对家最熟悉,待在家里也最有安全感,父母更是带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护。

但是幼儿园的环境完全有别于家庭环境,孩子置身其中,感到陌生和孤单,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集体环境以及规则次序。此时,因为突然的环境改变,让孩子如厕这件事就变得异常困难。

3、衣服穿脱不方便

很多宝妈给孩子买衣服只考虑了美观好看,没有考虑衣服是否好穿,裤子是否好脱这些实用功能。如有些孩子的裤子需要解纽扣,但孩子的手指灵活性还不够,脱裤子变得很困难。

再加上幼儿园的老师人数也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孩子都时时照看周到,也不能及时给他们提供帮助,孩子甚至还会因为穿脱裤子不方便,最后导致尿裤子。


那么孩子不愿意在幼儿园上厕所的原因找到了,除了外部原因,还有内在因素,显示的是孩子的不足,反映出来了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

想解决孩子如厕难的问题,家长从这几个方面引导

1、做铺垫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最好能提前带孩子到幼儿园参观,特别是带孩子事先体验一下厕所,同时也注意培养孩子对老师的信任感,这样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看到老师,就会从心里感到安全。


2、用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比较喜欢模仿,父母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来帮助孩子练习如厕。让孩子来扮演老师,父母扮演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父母要尽量模仿孩子的状态,把他们心理的想法和纠结都尽量的表达出来。

比如,“我这时好想上厕所,我要怎么跟老师讲呀!是要举手吗?要是其他小朋友们笑话我,该怎么办?可是我真的快憋不住了。”父母这时可以看扮演老师的孩子是怎么应对的。这个游戏可以从侧面了解到老师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还能引发孩子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勇气。

3、告诉孩子憋尿的危害

很多幼儿园都是定时喝水,定时如厕,如果孩子有憋尿的坏习惯,父母可以多和老师加强沟通,让老师经常提醒一下孩子上厕所,父母在家时也要经常跟孩子说,肚里的小水桶装满了,会弄湿裤子,还会憋得很痛,一定要提前去厕所,排空小水桶才好。


综上所述,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如厕难,父母也不要过于担心,耐心的积极引导孩子是最重要的,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正常的事。并且在幼儿园,老师也应多多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信任和安慰,加快孩子适应新环境的速度,勇敢地融入有爱的大集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苍彦03L
2020-10-09 · TA获得超过67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87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179万
展开全部
厕所作为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环境,与幼儿性教育直接相关。研究者通过结构式访谈方法,了解幼儿对幼儿园男女分厕的态度及其理由,以期为幼儿园的如厕环境设计和如厕环节教育提供事实依据。而且,研究者还认为,倾听幼儿的声音,有利于摒弃幼儿园教育中的“成人预设论”。



可自定义路飞技能,新世界路飞完美面板属性
广告

一、“还都是小孩”事实上是一种“符号暴力”,影响了成人对幼儿园是否需要男女分厕的认知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60名幼儿中,有314名幼儿希望幼儿园实行男女分厕。然而,现实却是很少有幼儿园真正实现了男女分厕。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反差?究其原因,固然有幼儿园物质环境建设受诸多因素制约的原因,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观念层面。

“还都是小孩”是很多成人在谈论孩子时常用到的一句话。在本研究中,这句话出现的频率也很高。

例如,研究者在询问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幼儿园是否需要实现男女分厕时,一位园长这样说:“我觉得没有多大必要。幼儿园男女是否分厕虽受财政拨款、幼儿园面积等方面的制约,但主要原因是因为孩子还小,还很单纯,性别意识也不强烈。”

一位教师则是这样说:“幼儿年龄小,性别意识模糊。特别是小班,请小朋友排队时,总有很多小男生、小女生站错队伍,根本不清楚自己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孩子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如同对其他问题感兴趣一样。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对他们来说,绝不可能存在所谓的‘邪念’。”

这样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符号暴力”投射到幼儿身上,导致幼儿也往往忽略了自己早已萌发的性别意识。例如,在访谈中,有一部分幼儿认为自己和异性一起如厕是没关系的。“我们都还是小朋友,都习惯了。”“都是小孩子,小孩子有什么害羞的呢?”

但当研究者追问幼儿“如厕时可以被男(女)孩子看见吗”时,有55.6%的幼儿认为不可以被看见,有61.4%的幼儿会觉得害羞。究其原因,有83.7%的幼儿将其归因于对性别角色的认知,而表示不害羞的幼儿中,有82%的幼儿是受到对同伴、自我的认知的影响,认为不可以害羞。“都是小孩子,不怕羞。”“我是男子汉,害羞不对的。”显然,幼儿虽已萌发性别意识,但是在“还都是小孩”的成人语境下被抑制了,忽视了自己的意识和权利。

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式理论认为,人对环境有着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适应。布迪厄将身体图式理论引入社会学,通过分析惯习、品味等的形成揭示了个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这让我们看到了个体的心智发展、身体发展所承受的社会负载。其中,惯习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社会阶层,另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教育。教育向所有合法对象灌输一种认识、思维、评价和行动模式(部分或全部相同),最终使他们非常自然地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事物或感受事物。

来自社会、家长、教师的种种相似的言辞和态度,在下一代身上复制,让幼儿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确实就是大人眼中的小孩子,男女童在一起上厕所没有关系。

二、幼儿园应寻求教育管理便利和幼儿性别教育之间的平衡

关于幼儿园是否要男女分厕,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是实际管理问题。相对于活动室这样教师比较高控的“前台”,厕所就是“后台”,是幼儿可以暂时脱离教师视线的比较自由的活动区域。根据欧文·戈夫曼的拟剧化理论,那些被强调的事实往往出现在前台区域,而在“后台区域”或“后台”,则会凸显出那些被掩盖的事实。

在幼儿园里,厕所是相对自由的区域,也就成为较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区域,因此如厕环节的安全性特别受到教师的关注。在访谈中经常会有教师提到诸如地滑、孩子会打闹等安全顾虑。特别是小班幼儿,很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尚不能独自如厕,需要教师的帮助。如果男女分厕,很多教师认为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研究者:“您觉得目前咱们班这样的厕所设置有什么好处?”

X老师:“男女在同一个卫生间如厕,一个老师站在门口就可以一览无余,可以同时照顾到所有幼儿。我们每个班只有三名老师,主班老师要照看在活动室的幼儿,保育员有很多清洁、保育工作要做,如厕环节就只有配班老师去照顾了。要是建两个厕所,老师很难看管过来。更何况,如果男女分厕,势必需要每个班都有一名男老师。如果女老师去男孩子厕所看管,是不是会造成男孩子的困惑?而我们怎么可能每个班都有男老师呢?”

幼儿园男女同厕固然可以为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较大的便利,同时也可以为幼儿园节省较大的物质空间,但在看到男女同厕带来的管理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听到幼儿的心声。

刘晓东指出,幼儿是幼儿园教育的“主人公”,幼儿园教育应该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从访谈中我们发现,幼儿已经有了身体隐私权的概念。当被问及“你认为男孩子、女孩子应该分开上厕所吗”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幼儿都认为应该分开。“分开好呀,男孩子一个厕所,女孩子一个厕所,就不会走错了。”“分开两个厕所好,就像大人一样,有男厕所、女厕所。”“男女分开,这样就不会被男孩子看到小屁股了。”“分开的话,女孩子就不会笑话我们了。”

幼儿园教育不仅仅只涉及教学和游戏,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也不仅仅只有园舍、活动室、午休室,幼儿园如厕环境的创设对幼儿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当幼儿园如厕环境的现状与幼儿的真实心声相违背的时候,尊重幼儿的权利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应寻求幼儿性别教育与教育管理便利之间的平衡点,努力为幼儿提供独立的如厕空间,为幼儿的性别教育提供支持。

三、幼儿园通过男女分厕,使性教育“显性化”

近年来,性教育的价值越来越被公众认可,学前阶段性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与性教育相关的绘本、主题活动等,日益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然而,教师们大多重视引导幼儿区分男女,强调幼儿保护身体隐私,却忽视了幼儿在如厕环节时常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身体隐私这一现象。

社会学认为,对身体感觉、能力等各方面的管理、塑造和控制,是社会系统维持的关键,身体意象弥漫在整个社会意义结构之中,作为一种前有、前见影响个体的社会化,在其还不能够独立的时候就已经作为一种精神底色濡染于其行动中。一方面大力提倡性教育,用身体图片告诉幼儿自己的隐私部位不能被别人看到,另一方面却没有将性教育与如厕环节相结合,没有让幼儿真正意识到保护身体隐私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性教育模式下,幼儿往往只是对性别角色、自我保护等有了些许表面认知,却在实际行动中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让被遮蔽的“身体”走向前台,使性教育“显性化”,应成为幼儿园性教育的应有之义。

综合本研究结果来看,大多数幼儿希望幼儿园实行男女分厕。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建议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适宜的分厕措施,提高幼儿园性教育质量。

若是在建的幼儿园所,那么应当在建园时就做好规划,直接建设成男女分厕的如厕环境。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些香港幼儿园的设计经验。香港幼儿园大多男女分厕。到了如厕环节,教师会要求幼儿按性别排队,以此培养幼儿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认同。厕所外分别贴有男、女幼儿两种非常形象的指示牌,便于幼儿根据指示牌进入厕所。

如果幼儿园现有的如厕空间比较充足,但无法分设男女厕所,那么可以采用一定的遮挡物将男女如厕区域加以分隔,以引导男女幼儿从不同的通道进入各自的如厕区域。遮挡物不需要太高,只要高于幼儿的视线即可,从而既起到分隔作用,实现男女分厕,又不会阻挡教师的视线,便于教师对如厕环节的管理。

如果幼儿园的如厕空间不够充裕,没有办法通过隔断实现男女分厕,那么可以考虑实行“时间分厕”,即男女幼儿分批如厕。不过,这样的如厕方式需要教师妥善解决幼儿消极等待时间较长的问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南城吹机
2020-10-09 · TA获得超过209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39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6万
展开全部
产生原因
排便过程是一个多系统参与的复杂生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排便困难的出现与结肠蠕动的变慢,结肠结构的改变高度相关。主要是指患者存在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排便不尽感,肛门阻塞感,甚至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的一种症状,可出现在多种消化道疾病当中,根据产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传输相关型和出口梗阻型两种。
其中结肠的结构、功能、脑肠神经内分泌轴、都可以直接影响结肠蠕动。任何造成结肠蠕动变慢的因素,均会导致排便困难症状的产生,即为慢传输型排便困难。
进入直肠的粪便达到一定容量后,通过排便感受器引发排便反射,使内括约肌张力下降,耻骨直肠肌松弛,盆底肌和外括约肌放松,盆底下降呈漏斗状,同时腹压增加使粪便排出。其中任何环节发生障碍,如反射异常,盆底肌群功能障碍,严重的内痔,直肠粘膜脱垂,则引起出口梗阻型排便困难。
并发症
心理障碍
长期的排便困难或者便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干扰,加重精神和心理的负担,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而过度的焦虑抑郁又会加重消化道的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痔疮
便秘时排便费力,直肠颈压力增高,阻断静脉回流,使正常肛垫充血性肥大并反复向远侧移位,其中的纤维间隔逐渐松弛直至断裂,并伴有静脉丛淤血、扩张、融合,甚至夹杂细小的动、静脉瘘,最后形成痔疮。
直肠粘膜脱垂
长期的排便困难在增加痔疮风险的同时,还可诱发和加重直肠粘膜的脱垂,甚至脱肛。而痔疮粘膜脱垂造成的出口壅塞梗阻又加重了排便困难的症状,此二者常常互为因果,有时需要特殊的治疗手段干预。
疾病加重
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龄患者,排便时用力过大,会使血压升高,机体耗氧量增加,很容易诱发脑溢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因排便用力过大,腹内压突然增高,腹内脏器如小肠等经腹壁薄弱处向身体表面突出,可形成腹疝。
区别便秘
指的一提的是,排便困难虽然常常出现在慢性便秘患者的身上,但排便困难和便秘存在区别,便秘作为一种疾病,虽然病因多样,但都存在大便干结,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次数减少的特点。而排便困难指的是指患者存在排便费力,排便时间延长,排便不尽感,肛门阻塞感,甚至需要手法辅助排便的一种症状,而非疾病。
排便困难的患者之间可存在极大的异质性,大便的性状不一定干结,排便次数也不一定减少。[1] 部分患者每天排便,但排便时间明显延长。而且许多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主观上感到强烈的、由排便困难引起的不适,例如腹胀、下腹或肛门坠胀、恶心、厌食、睡眠不佳、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精神症状多以强迫症和抑郁症多见。
多数便秘患者可通过口服药物、生活习惯干预获得确切的疗效。但排便困难可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消化道疾病中,需要根据患者实际的病因做出处理。部分患者肠道蠕动不存在问题,但因为单纯的直肠粘膜脱垂而造成出口梗阻,排便时肛门坠胀,费时费力,此时口服泻剂会加重脱垂,所以应先处理粘膜脱垂,患者的排便困难才能得到控制。
治疗方法:
针对排便困难的治疗,必须针对原发的病因做处置,因为排便困难除了见于慢性便秘,还可见于盆底肌功能失调、中重度直肠粘膜脱垂和部分肠易激综合征等多种疾病[2] 。其中以慢传输型便秘占绝大部分。对于此类便秘引起的排便困难,提倡在改变饮食结构、排便习惯等基础上,辅助药物治疗。生活习惯干预的主要原则有:
(1)高纤维饮食,增加肠道容积
(2)增加饮水量,利用粪便排出
(3)训练定时排便,形成生物节律
(4)提肛训练,增加盆底肌力量
(5)适当运动,加快肠道蠕动。
同时可配合乳果糖、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等肠道益生元和缓泻剂,逐步改善便秘症状。
对于中重度直肠粘膜脱垂导致的肛门壅塞而引发的特殊类型排便困难,我们则建议对直肠粘膜脱垂这一原发病因做出干预。
粘膜下注射疗法可使直肠粘膜或肠壁与周围组织形成粘连固定,消除内套叠。改善肛门的出口梗阻,减轻排便困难的症状。经过不断改进注射药物及注射方法,临床上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方法。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Cap assisted endoscopic scleratherapy,CAES)是近年来逐渐成熟起来的一项技术,2015年文献[3] 首次报道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术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直肠黏膜脱垂的新技术,它是对传统硬化注射疗法的创新,可作为消化内镜医师治疗黏膜脱垂等肛直肠病变的新选择[4] 。这种新方法主要适合用直肠黏膜脱垂,同时还可适用于痔疮Ⅰ度、Ⅱ度、部分Ⅲ度的治疗,内镜下切除肛门赘生物和瘤性病变前的基底部预防出血治疗。
同时,不能忽略心理因素对疾病症状的影响,对于明显焦虑,抑郁的患者,建议配合心理疏导,必要时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