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被困匈奴和匈奴女生了个混血儿,此子命运怎样?
昭帝始元七年(前80年),左将军上官桀、骠骑将军上官安父子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刘旦、鄂邑公主合谋造反,被霍光所察,事败,悉数被杀。而苏武之子苏元亦牵涉其中,被认定参与谋反,由此被昭帝下令处死。
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驾崩,宣帝即位。此,宣帝见苏武年事已高,孤苦无依,心中十分不忍,于是就让侍从去问问其他人:“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问他在匈奴有没有子嗣。之后,闻听消息的苏武就透过平恩侯许广汉向宣帝陈述:“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说他在匈奴有一子,名叫许通国。
宣帝得知后,就派使者前往匈奴,用金银珠宝把他赎了回来。之后,苏通国随汉使回汉朝,宣帝命其为郎。
苏通国的事迹,在史书中的记载并不多,除了说他是苏武遗留在匈奴的子嗣,及宣帝如何让他回国外,其余的就再无记载。
当然,正史虽无载,但民间却有着诸多关于他、他的母亲和苏武的传说。
话说位于武功的苏武嫡系后裔,其宗族藏有一传家之宝,这就是苏武当年在离开匈奴时,给其子苏通国留下的认亲之物大铜簪子。
当年,苏武在出使匈奴时,因卷进匈奴内部的争权夺利之中,被匈奴单于扣留。起初,匈奴单于希望他效忠于他,但苏武誓死不降,于是匈奴单于就将他流放到北海,让他放羊。到了北海后,苏武是饥寒交迫,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在这里是毫无生存的能力,而就在苏武濒临绝望之际,一个牧羊女像天使一般降临到他的面前。这位牧羊女见苏武只身一人,终日与几只公羊为伴,且又举目无亲,还没有在寒冷冬天生存的能力,心生同情,就主动地去照顾他的生活,帮助他牧羊。
正所谓日久生情,没过多久,苏武与她就私定终身,并在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而因此时苏武一直想念故国,希望能够回到故国,所以就将其取名苏通国。
就这样,苏武一家三口就幸福的生活在北海十九年的时间,这期间苏武的生活环境虽未有任何的改善,且也回国无望,但在牧羊女和苏通国的陪伴下,苏武也算是怡然自得,一家三口在北海是其乐融融的生活着。
可是好景不长,在与牧羊女度过十九年光景后,因汉朝与匈奴重修于好,而在汉廷的周旋下,匈奴最终同意放苏武回国。但是,此时匈奴单于或许是仇恨苏武的反抗,他只同意苏武一人回国,却并不允许苏通国母子跟随。苏武无奈,只能时忍痛独自一人回国,就在生死离别之际,苏武就从自己头上拔下大铜簪子交给苏通国,并说道:“尔后若有机会,你们母子可凭此簪归祖认宗”,说罢,洒泪而别。
就这样,这根大铜簪子就成为苏武与远在匈奴的苏通母女唯一的联系。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因宣帝的特意光照,分离了近八年的苏武、苏通国父子在汉廷的努力下得以再次重聚,但是因单于的从中作祟,牧羊女还是未能跟随苏通国回到苏武的故土。而曾经苏武给苏通国留下的那根大铜簪子就成为了两人相认的证物。
对于这根大铜簪子,苏武很是珍惜,这算是见证了他在北海与牧羊女的爱情,而此时与牧羊女相见无望,苏武就更是珍惜它。临终前,苏武就特别嘱咐苏通国道:“这大铜簪子是我们苏家血脉延续的见证,子子孙孙一定要世代传承,让它告诉后人不要忘记了自家的根”,于是,这个大铜簪子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除此,民间除了流传着苏武与妻子牧羊女那凄惨的爱情,及与子苏通国那曲折的认亲之路,还流传着苏通国另外一个传说,那就是开创了在家中祭拜“祖容”(祖先的画像)的先例。
苏武去世后,作为苏家唯一子嗣的苏通国自然就担负起了祭祀家中先祖的重任。此时,每年的除夕,苏通国就得开始四处奔走,祭祀先祖的一天,他先是需要去麒麟阁拜谒父亲苏武,之后,就需转杜陵再到武功去祭拜苏家的列祖列宗。在完成以上的祭拜后,才能回到苏坊老家与族人一起吃团圆饭,而这时往往已是半夜,辛苦不说,族人等他一起吃饭,也等的是很痛苦。更甚者,有时若遇到狂风暴雨,在路上耽搁一些时间,可能连祭拜先祖的时间都要错过。
由此,苏通国是好不为难,也就在这危难之际,他突然想到一个方法,那就是效仿朝廷麒麟阁勋名之法,将先祖的面容画于白色锦帛中,再在画像中书写上名讳、爵位,然后将其悬挂在苏坊老家的正堂之上。之后,在除夕之时,苏通国只需在家中,在画着祖先面容的画像下,与族人一起燃烛上香、供奉祭品、跪拜祭祀。这样,既省去了他及为孙者的奔波之苦,也可让他们可以按时祭祀各位苏家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