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1,青年时期,避乱奔吴,刻苦学艺
孙氏本是齐国贵族。卿大夫田氏的分支。
孙武年青时,齐景公昏庸腐败,卿大夫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厮杀,连绵不断,“民人痛疾”。其中以田、鲍、栾、高“四族之乱”争斗最为激烈,田、鲍两氏联手欲击败栾、高,将其吞没;而栾、高两氏也伺机陷害田、鲍,翦除异己,弄得齐国政局动荡,危机四伏,国力衰退,民怨沸腾。
刚刚从田氏家族分离出来的孙氏,不愿意再卷人卿大夫间长期尖锐的权力争斗。然而大家都清楚,孙氏与田氏的祖系关系,难避牵连而纠缠其间。公元前518年,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携立战功的田穰苴,因为是田氏家族的成员而遭到栾、高等家族的诬陷,罢黜军职,猝然发病而死,成为卿大夫争斗的牺牲品。这不幸事件给了孙武极大的震动,使他进一步感到在齐国已经没有实现抱负、大展宏图的空间,更加坚定了避奔他国的抉择。
孙武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并征得祖父、父亲的同意和支持,决定选择地处东海之滨的新兴吴国,这里是周太王儿子泰伯、仲雍立国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平畴广野,物丰民富。寿梦等君王,广纳贤才,强国争霸。孙武认定这将是施展才能实现理想的好地方,择日开始了“避乱奔吴”的行程。
孙武来到吴国都城,在熟悉吴国山川地形、民俗风情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寻找一处合适的栖身之地。他发现吴都郊野的穹窿山,在众山环抱之冲,又是众山的最高峰。东岭有个茅蓬坞,树木森森,山泉淙淙,山坞背山面阳,山谷平缓宽阔,西面濒临太湖,碧波浩渺,南面坞口,直达吴都;登山远眺吴地风光一览无余,筑舍安身清静幽雅,适宜研读兵书。孙武选定这块宝地,筑起几间茅舍。柴门筚篱,引入一泓清泉,炊烟餐饮,过着隐居的生活,一面躬耕自作研究兵学,一面观察吴国的政治风云。
孙武出生在军事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和训练,得到家传军事思想智慧的哺育、滋润、感化、熏陶。他天赋聪慧,机敏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喜读兵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他广泛收集古代发生的黄帝战胜四帝、商汤伐夏桀、武王伐商纣以及春秋以来规模较大的诸侯兼并战争的胜败经验,认真阅读各种典籍。
第二阶段,中年时期,教战著书。仕吴破楚。
来自楚国的伍员和来自齐国的孙武,在吴都相遇相识,互诉衷情,共同的抱负和志向使他们惺惺相惜,深邃的才识使他们互为补益,珠联璧合,成为在吴国共事一生的知己挚友。
公元前514年,吴国公子光在伍胥的帮助下,刺王僚而夺得了君王宝座,建号阖闾。他重用伍子胥辅佐朝政,全面负责吴国的军政事务。
公元前512年,一天,伍子胥发现吴王阖闾又在为攻伐楚国选择将帅的事而思虑不定时,遂向吴王推荐了孙武。起初,吴王并不在意,也没表态。但伍子胥总是寻找机会举荐,先后竟达七次之多,终于打动了吴王心扉,认真听取伍员的介绍:“孙武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诚得此人,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吴王喜上眉梢,令伍子胥礼请孙武出山晋见。
伍员奉吴王旨意来到吴都郊野穹窿山的茅蓬坞,礼请孙武出山。孙武看到好友伍子胥的热情、诚挚和兴奋,欣然允诺,带了他著就的兵法十三篇,来到吴都馆舍,等候吴王的召见。
吴王阖闾闻报贤士孙武己经到达吴都,决定亲赴馆舍会见。
伍员陪同孙武迎接吴王驾到。吴王指着比伍员年轻、相貌英俊的孙武说:“这就是伍爱卿介绍的孙先生吧,非常欢迎。”宾主入内就坐。孙武向吴王施客礼说:“孙武不才,蒙大王礼请深感荣幸,请大王赐旨。”
吴王说:“吴是偏居东隅的一个小国,想同诸侯强国抗衡,请先生赐教。”
孙武说:“我是吴都郊野山林草民,自幼喜爱武术,习读兵典,今闻大王贤德,广纳天下志士,众人归心。”边说边将兵法十三篇的简书晋献给吴王,“这是我习读兵典、研究军争取胜的道理。”
吴王高兴地接过竹简,粗略一看,频频点头称赞。“吴王问以兵法,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
公元前512年,一部旷世经典兵学《孙子兵法》悄然面世。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仔细阅读了孙武晋献的兵法十三篇,又召见他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内心非常敬佩,但又心生疑窦,在诸侯国间雄辩善谈的说客很多,他们往往缺乏真才实学。为了试探孙武的军事才能,吴王对孙武说:“先生所言极是,是否可以试试练兵呢?”孙武答:“可以。”阖闾问:“可以用妇女试吗?”孙武说:“完全可以。”
吴王遂从后宫挑选宫女180名,领到练兵场上,交给孙武演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指定两名吴王宠妃为队长,执黄旗前导。孙武严肃认真地宣布:“你们看着我手中的令旗,听着金锣鼓声,令旗向上,整队起立,令旗指心,队伍前进,令旗指背,队伍退守;左手举令旗,队伍向左行进,右手举令旗,队伍向右行迸。”问:“大家听清楚了吗?”这些平时娇生惯养的宫女乱喳喳地回答:“清楚了。”
演练开始,队伍一片混乱。孙武严肃宣布:“没有讲清楚,是我为将的过错。”再次说明演练要求、列队动作以及军法纪律以后,进行演练,仍然混乱得很,如是者三。孙武为严肃军纪,斩了两名队长。另选两人为队长,再演练时,所有动作完全符合要求。孙武向吴王禀报:“请大王检查,这支队伍已可为王所用,驰战沙场了。”
吴王传旨:“将军练兵结束,请回馆舍休息。”自己却沉浸在痛失爱妃的伤悲之中。
“吴宫教战”表现了孙武执法严明,“治众如治寡”,竟将娇柔宫女短时间内训练成能够战斗的卒伍。吴王虽然为丧失两名爱妃而痛心,却终于理智地认识到“千军易得,良将难求”的道理,从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吴王和伍子胥等商议,决定破格拜请孙武为将军,尊为军师,参与朝政。便在吴官搭起将台,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拜将仪式。参加的将士们全副武装精神焕发;吴国的大旗迎风招展。良辰吉时一到,金鼓齐鸣,吴王在众卫士的簇拥下,在众将士的欢呼声中登上拜将台,亲自将绣有孙字的帅旗、将军的甲胄、佩剑、印章和兵符授予孙武。孙武跪拜谢恩,双手接纳。文武大臣、师旅将士,纷纷拜贺吴王的英明,祝贺孙武将军光荣受命。
吴王拜孙武为将,标志着吴国同春秋末期的楚、晋、秦、齐等大国一样,君王权力下移,开始实行卿将(文武)分职制度。孙武受命为将军以后,在吴王阖闾的统一领导下,和伍子胥、伯嚭等重臣一起共同辅佐吴王,贯彻实施“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使内有可守,而外可应敌”的政治军事重大决策,实现强军胜敌,强国争霸的目标。
孙武积极参与朝政,对吴国的军政事务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当时吴国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比起楚、晋、齐等强国还是比较弱小的,确实尚未具备伐楚取胜的把握。孙武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提出了强军胜敌的具体建议。兵员数量至少要扩充到十万左右,实行“军旅卒伍”四级编制,加强军事训练,迅速提高兵众士卒的军事素质,以适应水战、步战和车战的要求,能在各种作战形式、复杂的地形、复杂的气候条件下做到“齐勇若一”“以一当十”地战胜敌人。他还建议吴王治理兵库、充实仓廪,努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包括兵器制造业,不仅要努力提高兵器装备的先进水平,而且在装备种类规格等方面要适应打大仗打硬仗的需要。
如此等等的经国治军建议,都为吴王采纳,为西破强楚奠定了基础。
从公元前512年,孙武受命拜将以后,一直从事着“西破强楚”的战略准备,一步步实施。先是稳定吴国内部,诛杀了吴王僚的亲信盖余、烛庸;翦除了徐、钟吾等羽翼国家;而后三分吴军轮番攻击吴楚边境,扰楚疲楚,夺城掠地,占领了许多楚国东部领土,不断提高吴国的综合国力,为西破强楚扫清障碍。
公元前508年,孙武运用“伐交”战术,策划桐国背叛楚国,联合唐、蔡,为迂回破楚、五战入郢铺平道路。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员、伯嚭辅之,亲自率领三万精兵,从吴都阊门出发,穿太湖,过长江,溯淮水西行,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岸,经过蔡、唐两国,穿越楚国北部的三个险峻关隘,直达汉水东岸,逼近楚国都郢城。楚昭王发现吴军突然从天而降,仓惶迎战,经过在大、小别山,柏举、清发水、雍澨和郢都郊外等地连续作战,吴军五战五胜,打败了二十万楚军,仅仅十天的时间就攻占了郢都,楚昭王被迫逃亡到云梦泽中去了。阖闾、孙武指挥吴军西破强楚的胜利,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是《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成功应用于实践的光辉典范。
第三阶段,晚年时期,功成身退,归隐山林
吴王阖闾在公元前496年吴越槜李战役中大败受伤致死。吴王夫差接位后更是骄心日盛,奢侈腐化,重用奸佞,诬陷忠良,独断骄横,不顾国力,不讲谋略,远攻齐国,会盟晋国。孙武目睹夫差腐败的政局,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预感到吴国即将衰落败亡。夫差对伍子胥的忠谦根本听不进去。孙武感到无可奈何,为求自保他选择了功成身退。他经过深思熟虑,向吴王夫差托辞“不愿为官、固请还山。”“王使伍员留之。武私谓员曰:‘子知天道乎?三恃其强盛,四境无虞,骄乐必生。夫功成不退,将有后患。吾非徒自全,并欲全子。’员不谓然。武遂飘然而去”。(《东周列国志》)
孙武归隐山林以后,继续过着隐居生活。他经过多年攻楚伐越的战争实践,更加深刻全面理解了兵争的普遍规律和克敌制胜的兵学原理,拿出当年晋献给吴王的著作《兵法》十三篇,进行修缮补正,使其更趋完美。
春秋末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诸子百家中许多名贤纷纷兴办“私学”传授弟子,弘扬自己的学术主张。孙武秘传儿子孙明,孙明后立有战功,后裔孙膑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孙武从退隐到终老,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葬在吴都郊外。《越绝书》记载:“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1995年经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会同当地政府、文史部门人员考察访查,经学者专家认定今苏州市相城区元和镇虎啸村孙墩即《越绝书》记载的孙武冢
孙氏本是齐国贵族。卿大夫田氏的分支。
孙武年青时,齐景公昏庸腐败,卿大夫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厮杀,连绵不断,“民人痛疾”。其中以田、鲍、栾、高“四族之乱”争斗最为激烈,田、鲍两氏联手欲击败栾、高,将其吞没;而栾、高两氏也伺机陷害田、鲍,翦除异己,弄得齐国政局动荡,危机四伏,国力衰退,民怨沸腾。
刚刚从田氏家族分离出来的孙氏,不愿意再卷人卿大夫间长期尖锐的权力争斗。然而大家都清楚,孙氏与田氏的祖系关系,难避牵连而纠缠其间。公元前518年,被齐景公尊为“大司马”携立战功的田穰苴,因为是田氏家族的成员而遭到栾、高等家族的诬陷,罢黜军职,猝然发病而死,成为卿大夫争斗的牺牲品。这不幸事件给了孙武极大的震动,使他进一步感到在齐国已经没有实现抱负、大展宏图的空间,更加坚定了避奔他国的抉择。
孙武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并征得祖父、父亲的同意和支持,决定选择地处东海之滨的新兴吴国,这里是周太王儿子泰伯、仲雍立国之地,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平畴广野,物丰民富。寿梦等君王,广纳贤才,强国争霸。孙武认定这将是施展才能实现理想的好地方,择日开始了“避乱奔吴”的行程。
孙武来到吴国都城,在熟悉吴国山川地形、民俗风情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寻找一处合适的栖身之地。他发现吴都郊野的穹窿山,在众山环抱之冲,又是众山的最高峰。东岭有个茅蓬坞,树木森森,山泉淙淙,山坞背山面阳,山谷平缓宽阔,西面濒临太湖,碧波浩渺,南面坞口,直达吴都;登山远眺吴地风光一览无余,筑舍安身清静幽雅,适宜研读兵书。孙武选定这块宝地,筑起几间茅舍。柴门筚篱,引入一泓清泉,炊烟餐饮,过着隐居的生活,一面躬耕自作研究兵学,一面观察吴国的政治风云。
孙武出生在军事官宦世家,从小就受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和训练,得到家传军事思想智慧的哺育、滋润、感化、熏陶。他天赋聪慧,机敏过人,从小勤奋好学,喜读兵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他广泛收集古代发生的黄帝战胜四帝、商汤伐夏桀、武王伐商纣以及春秋以来规模较大的诸侯兼并战争的胜败经验,认真阅读各种典籍。
第二阶段,中年时期,教战著书。仕吴破楚。
来自楚国的伍员和来自齐国的孙武,在吴都相遇相识,互诉衷情,共同的抱负和志向使他们惺惺相惜,深邃的才识使他们互为补益,珠联璧合,成为在吴国共事一生的知己挚友。
公元前514年,吴国公子光在伍胥的帮助下,刺王僚而夺得了君王宝座,建号阖闾。他重用伍子胥辅佐朝政,全面负责吴国的军政事务。
公元前512年,一天,伍子胥发现吴王阖闾又在为攻伐楚国选择将帅的事而思虑不定时,遂向吴王推荐了孙武。起初,吴王并不在意,也没表态。但伍子胥总是寻找机会举荐,先后竟达七次之多,终于打动了吴王心扉,认真听取伍员的介绍:“孙武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诚得此人,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吴王喜上眉梢,令伍子胥礼请孙武出山晋见。
伍员奉吴王旨意来到吴都郊野穹窿山的茅蓬坞,礼请孙武出山。孙武看到好友伍子胥的热情、诚挚和兴奋,欣然允诺,带了他著就的兵法十三篇,来到吴都馆舍,等候吴王的召见。
吴王阖闾闻报贤士孙武己经到达吴都,决定亲赴馆舍会见。
伍员陪同孙武迎接吴王驾到。吴王指着比伍员年轻、相貌英俊的孙武说:“这就是伍爱卿介绍的孙先生吧,非常欢迎。”宾主入内就坐。孙武向吴王施客礼说:“孙武不才,蒙大王礼请深感荣幸,请大王赐旨。”
吴王说:“吴是偏居东隅的一个小国,想同诸侯强国抗衡,请先生赐教。”
孙武说:“我是吴都郊野山林草民,自幼喜爱武术,习读兵典,今闻大王贤德,广纳天下志士,众人归心。”边说边将兵法十三篇的简书晋献给吴王,“这是我习读兵典、研究军争取胜的道理。”
吴王高兴地接过竹简,粗略一看,频频点头称赞。“吴王问以兵法,每陈一篇,王不知口之称善,其意大悦。”
公元前512年,一部旷世经典兵学《孙子兵法》悄然面世。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仔细阅读了孙武晋献的兵法十三篇,又召见他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内心非常敬佩,但又心生疑窦,在诸侯国间雄辩善谈的说客很多,他们往往缺乏真才实学。为了试探孙武的军事才能,吴王对孙武说:“先生所言极是,是否可以试试练兵呢?”孙武答:“可以。”阖闾问:“可以用妇女试吗?”孙武说:“完全可以。”
吴王遂从后宫挑选宫女180名,领到练兵场上,交给孙武演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指定两名吴王宠妃为队长,执黄旗前导。孙武严肃认真地宣布:“你们看着我手中的令旗,听着金锣鼓声,令旗向上,整队起立,令旗指心,队伍前进,令旗指背,队伍退守;左手举令旗,队伍向左行进,右手举令旗,队伍向右行迸。”问:“大家听清楚了吗?”这些平时娇生惯养的宫女乱喳喳地回答:“清楚了。”
演练开始,队伍一片混乱。孙武严肃宣布:“没有讲清楚,是我为将的过错。”再次说明演练要求、列队动作以及军法纪律以后,进行演练,仍然混乱得很,如是者三。孙武为严肃军纪,斩了两名队长。另选两人为队长,再演练时,所有动作完全符合要求。孙武向吴王禀报:“请大王检查,这支队伍已可为王所用,驰战沙场了。”
吴王传旨:“将军练兵结束,请回馆舍休息。”自己却沉浸在痛失爱妃的伤悲之中。
“吴宫教战”表现了孙武执法严明,“治众如治寡”,竟将娇柔宫女短时间内训练成能够战斗的卒伍。吴王虽然为丧失两名爱妃而痛心,却终于理智地认识到“千军易得,良将难求”的道理,从感情的漩涡中解脱出来。
吴王和伍子胥等商议,决定破格拜请孙武为将军,尊为军师,参与朝政。便在吴官搭起将台,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拜将仪式。参加的将士们全副武装精神焕发;吴国的大旗迎风招展。良辰吉时一到,金鼓齐鸣,吴王在众卫士的簇拥下,在众将士的欢呼声中登上拜将台,亲自将绣有孙字的帅旗、将军的甲胄、佩剑、印章和兵符授予孙武。孙武跪拜谢恩,双手接纳。文武大臣、师旅将士,纷纷拜贺吴王的英明,祝贺孙武将军光荣受命。
吴王拜孙武为将,标志着吴国同春秋末期的楚、晋、秦、齐等大国一样,君王权力下移,开始实行卿将(文武)分职制度。孙武受命为将军以后,在吴王阖闾的统一领导下,和伍子胥、伯嚭等重臣一起共同辅佐吴王,贯彻实施“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使内有可守,而外可应敌”的政治军事重大决策,实现强军胜敌,强国争霸的目标。
孙武积极参与朝政,对吴国的军政事务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当时吴国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比起楚、晋、齐等强国还是比较弱小的,确实尚未具备伐楚取胜的把握。孙武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提出了强军胜敌的具体建议。兵员数量至少要扩充到十万左右,实行“军旅卒伍”四级编制,加强军事训练,迅速提高兵众士卒的军事素质,以适应水战、步战和车战的要求,能在各种作战形式、复杂的地形、复杂的气候条件下做到“齐勇若一”“以一当十”地战胜敌人。他还建议吴王治理兵库、充实仓廪,努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包括兵器制造业,不仅要努力提高兵器装备的先进水平,而且在装备种类规格等方面要适应打大仗打硬仗的需要。
如此等等的经国治军建议,都为吴王采纳,为西破强楚奠定了基础。
从公元前512年,孙武受命拜将以后,一直从事着“西破强楚”的战略准备,一步步实施。先是稳定吴国内部,诛杀了吴王僚的亲信盖余、烛庸;翦除了徐、钟吾等羽翼国家;而后三分吴军轮番攻击吴楚边境,扰楚疲楚,夺城掠地,占领了许多楚国东部领土,不断提高吴国的综合国力,为西破强楚扫清障碍。
公元前508年,孙武运用“伐交”战术,策划桐国背叛楚国,联合唐、蔡,为迂回破楚、五战入郢铺平道路。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员、伯嚭辅之,亲自率领三万精兵,从吴都阊门出发,穿太湖,过长江,溯淮水西行,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岸,经过蔡、唐两国,穿越楚国北部的三个险峻关隘,直达汉水东岸,逼近楚国都郢城。楚昭王发现吴军突然从天而降,仓惶迎战,经过在大、小别山,柏举、清发水、雍澨和郢都郊外等地连续作战,吴军五战五胜,打败了二十万楚军,仅仅十天的时间就攻占了郢都,楚昭王被迫逃亡到云梦泽中去了。阖闾、孙武指挥吴军西破强楚的胜利,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篇章,是《孙子兵法》军事理论成功应用于实践的光辉典范。
第三阶段,晚年时期,功成身退,归隐山林
吴王阖闾在公元前496年吴越槜李战役中大败受伤致死。吴王夫差接位后更是骄心日盛,奢侈腐化,重用奸佞,诬陷忠良,独断骄横,不顾国力,不讲谋略,远攻齐国,会盟晋国。孙武目睹夫差腐败的政局,看在眼里,痛在心里,预感到吴国即将衰落败亡。夫差对伍子胥的忠谦根本听不进去。孙武感到无可奈何,为求自保他选择了功成身退。他经过深思熟虑,向吴王夫差托辞“不愿为官、固请还山。”“王使伍员留之。武私谓员曰:‘子知天道乎?三恃其强盛,四境无虞,骄乐必生。夫功成不退,将有后患。吾非徒自全,并欲全子。’员不谓然。武遂飘然而去”。(《东周列国志》)
孙武归隐山林以后,继续过着隐居生活。他经过多年攻楚伐越的战争实践,更加深刻全面理解了兵争的普遍规律和克敌制胜的兵学原理,拿出当年晋献给吴王的著作《兵法》十三篇,进行修缮补正,使其更趋完美。
春秋末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诸子百家中许多名贤纷纷兴办“私学”传授弟子,弘扬自己的学术主张。孙武秘传儿子孙明,孙明后立有战功,后裔孙膑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传世。
孙武从退隐到终老,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葬在吴都郊外。《越绝书》记载:“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1995年经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会同当地政府、文史部门人员考察访查,经学者专家认定今苏州市相城区元和镇虎啸村孙墩即《越绝书》记载的孙武冢
展开全部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山林处士编写,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孙武,字长卿,即孙子,春秋未著名军事家。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或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时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计划。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时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时行研究和谋划,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是肯定要失败的。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会乘机进行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篇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势是什么呢?孙子说,这种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拉满的弓弩,就像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怎样造成这种势呢?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兵作战灵活自如,并且善于用假象迷惑敌人,用小利调动敌人,引诱敌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狠狠地打击敌人。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
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孙武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巳拚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 ,还可因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
孙武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
之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第十三《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 。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对外散布虚假的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间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待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孙武的兵法13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统一王朝。
试兵任将 西征南伐
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头头是道,是否真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孙武能写兵法,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 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 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 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180 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巳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阍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
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
年,阖闾、伍了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巳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 、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时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 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孙武虽没有直接参加攻齐取胜、与晋争霸两事,但在此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悄然归隐留《孙子》 思想影响2500年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足,越军精悍。公元前482 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宁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着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埸,竞争即战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指出:“采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孙武虽非出生吴地,但一生活动是在吴地。
孙武,字长卿,即孙子,春秋未著名军事家。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或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淫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孙武认为,在开战之前,必须对敌我双方的基本条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较,认真地时行谋划,以便制订正确的作战计划。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有五项,就是“道”(道义)、“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制)。对这些条件比较清楚了,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在战争时行过程中,也必须根据利害关系和不断变化的形势来时行研究和谋划,采取机动灵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认为,谋划周密就可能在战争中获胜,谋划不周难于获胜,根本不进行谋划是肯定要失败的。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货枯竭,别的诸侯国会乘机进行进攻。从速胜的思想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这样做,才能迅速战胜敌人。
篇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孙武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地强迫敌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战方案,“破国”、“破军”、“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击破敌人则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样才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呢?孙武认为上策是“伐谋”,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张通过政治攻势、外交手段和武装力量来征服敌人。在和敌人斗争时,如果敌强我弱,应该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做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即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一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和敌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战胜敌人,比敌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却,战斗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与敌人作战,不能强拚硬打。孙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光辉思想,认为谋略必须建立在了解敌我双方情况的基础上。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大小,要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在力量的对比上使自己处于绝对优势,造成一种迅猛不可抵挡之势。除此之外,还要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有利时机,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这样,就能轻而易举地战胜敌人。孙武认为,要在作战中取胜,必须善于对待攻和守的问题。兵力不足就防守,兵力有余就进攻。防守时要十分严密地隐蔽自己,进攻时要打得敌人措手不及。这样,就能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
势是什么呢?孙子说,这种势就像可以漂起石头的激流,就像一触即发的拉满的弓弩,就像圆石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用这种力量打击敌人,就能够以一当十,所向无敌。
怎样造成这种势呢?首先,要给自己创造条件,使本身具有战胜敌人的强大力量。其次,要“择人而任势”。选择熟知军事、知人善任的将帅,指挥士兵作战灵活自如,并且善于用假象迷惑敌人,用小利调动敌人,引诱敌人陷入圈套,然后用伏兵狠狠地打击敌人。
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怎样才能做到避实击虚呢?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地位,使敌方处于被动地位,把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够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并设法分散敌人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我众敌寡。
孙武指出,运用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要从分析敌情出发,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因为战争过程中的众寡、强弱、攻守、进退等等关系处在急剧变化之中,“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孙武认为:首先,必须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动向,必须熟悉地形,必须使用向导,做到情况明。其次,必须行动统一,步调一致,做到“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第三,要求指挥正确,机动灵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孙武强调,将帅处置问题时必须做到:首先,考虑问题要兼顾有利和有害两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要想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要想到有利的因素。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斗争目标,采取不同的斗争手段。第三,要立足在充分准备、使敌人不可攻破的基础上,不能存侥幸心理。第四,要克服偏激的性情,全面、慎重、冷静地考虑问题。只有做到了以上这些,方能“得地之利”、得人之用”。孙武认为,将帅要从实际出发处置问题才能战胜敌人,所以对于国君的违背实际的命令可以不执行,因此,他大胆地提出了“君命有所不受”的军事名言。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孙武还提出了31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把看到、听到和侦察到的各种现象加以分析,掌握真实的敌情,才能制订出正确的作战方案,才能获得胜利。孙武在本篇中还提出了“令之以文,齐这以武”的文武兼用的治军原则,即要用道义来教育士兵,用法纪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十《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孙武分析了九种战地的特点和士兵处在这些地区的心理状态,相应地提出了在这些地区用兵的不同措施,认为深入敌国,等于把士兵投置在危地、陷入死地,他们会迫不得巳拚死作战,发挥更大的战斗力,而且,深入敌国,还可就地补充军粮 ,还可因离家太远而不会逃散,服从指挥,一心一意作战,夺得战争胜利。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
孙武认为,火攻有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即焚烧敌军的营寨、积聚、辎重、府库和运输设施这五种。着眼点在于摧毁敌人的人力、物力和运输线。这五种火攻方法必须变化运用,我军可以掌握,敌军也可以掌握,应该注意防备。
之攻必须具备条件。除了发火的器材必须平时有准备之外,纵火时还要选择天时,要在天气干燥和刮风的日子放火。实施火攻也必须和士兵的进攻互相配合,这样才能发挥火攻的作用,达到夺取胜利的目的。
第十三《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武十分重视间谍的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一个关键,军队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行动。孙武把间谍分为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所谓因间,就是利用敌国乡里的普通人为间谍 。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的官吏为间谍 。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的间谍来为我所用。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对外散布虚假的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然后传给敌方。所谓生间,就是派往敌方侦察敌情以后能亲自回来报告的间谍。这五种间谍,前三种是利用敌方人员,后两种是我方潜入敌人内部的。这五种间谍都使用起来,情报的来源就十分广泛,打起仗来使敌人茫茫然不知怎样应付,确实是神妙莫测。从反间得来的情报最重要。因此,要特别重视反间,对待反间的待遇应该特别优厚。
孙武的兵法13篇,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为了使吴王能够任用他,他在兵法开头就说:“吴王听我所陈之计而用兵则必胜,我就留在这儿,如不听我计而用兵则必败,我也就要再到别的国家去。”为了使吴王读兵法感到亲切,他在兵法中经常运用当时吴、越两国冲突的战例,有针对性地阐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开国大臣伊尹和周朝开国大臣姜太公,希望辅佐吴王统一王朝。
试兵任将 西征南伐
阖闾即位三年,即公元前512年,吴国国内稳定,仓廪充足,军队精悍,向西进兵征伐楚国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伍子胥向阖闾提出,这样的长途远征,一定要有一位深通韬略的军事家筹划指挥,方能取胜。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可是,孙武自从来到吴国后一直隐居著书,吴王连孙武这个名字都不曾听说,认为一介农夫不会有大本事。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孙武带着他刚写就的兵法进见吴王。吴王将兵法一篇一篇看罢,啧啧称好,但忽然产生一个念头,兵法头头是道,是否真适合于战争的实用呢?孙武能写兵法,又怎样才能证明他不只是一位纸上谈兵的人呢?吴王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十三篇,我已经逐篇拜读,实是耳目一新,受益不浅,但不知实行起来如何,可否用它小规模地演练一下,让我们见识见识?” 孙武回答说:“可以”。吴王又问道:“先生打算用什么样的人去演练?”孙武答:“随君王的 意愿,用什么样的人都可以。不管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也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可以。”吴王想给孙武出个难题,便要求用宫女来演练。
于是,吴王下令将宫中美女180 名召到宫后的练兵场,交给孙武去演练。孙武把180 名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让他们带领宫女进行操练,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
分派巳定,孙武站在指挥台上,认真宣讲操练要领。他问道:“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后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视前方;向左,视左手;向右,视右手;向后,视后背。一切行动,都以鼓声为准。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宫女们回答:“听明白了。”安排就绪,孙武便击鼓发令,然而尽管孙武三令五申,宫女们口中应答,内心却感到新奇、好玩,她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阍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孙武传人请阖闾检阅,阖闾因为失去爱姬,心中不快,便托辞不来,孙武便亲见阖闾。他说:“令行禁止,
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一番解释,吴王阖闾怒气消散,便拜孙武为将军。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就在公元前512
年,阖闾、伍了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阖闾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进言道:“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巳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人马疲劳,不宜远征。不过,我们也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说孙武共同商订了一套扰楚 、疲楚的计策,即组成三支劲旅,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驻地时,吴国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从轮番时攻中抢掠不少,在与楚对峙中完全占据上风。
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直趋蔡国与楚国的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抗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
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
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
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攻击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然而,这时越国乘吴军伐楚之机进攻吴国,秦国又出兵帮助楚国对付吴军,这样,阖闾不得不引兵返吴。此后,吴又继续伐楚,楚为免亡国,将国都由郢迁到都(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孙武在帮助阖闾西破强楚的同时,计划征服越国。公元前496年,阖闾听说越王允常去世,新即位的越王勾践年轻稚弱,越国国内不大稳定,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便不听孙武等人的劝告,不等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就仓猝出兵,想要击败越国。不料,勾践整顿队伍,主动迎战,两军相遇于吴越边境的 李(今浙江嘉兴县西南)。勾践施展巧计,他派死刑犯首先出阵,排成三行,把剑放在脖子上,一个个陈述表演后,自刭于阵前。吴国士兵不知那是一个个罪犯,居然看得忘了神,傻了眼,越军乘机发动冲锋,吴军仓皇败退,阖闾也伤重身亡。
阖闾去世后,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年春天,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边),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只见在黑暗的夜幕中火光连成一片,迅速向越军阵地移动,杀声震天,越军惊恐万状,军心动摇,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甲士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鲁等诸侯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孙武虽没有直接参加攻齐取胜、与晋争霸两事,但在此前孙武精心训练军队和制定军事谋略,对夫差建立霸业有不可抹煞的巨大贡献。
悄然归隐留《孙子》 思想影响2500年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拨,不仅不理睬伍子胥的苦谏,反而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事情不出伍子胥所料,越王勾践屈辱求和后,卧薪尝胆,立志报复,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足,越军精悍。公元前482 年,越军乘吴军主力聚集黄池与中原诸侯盟会、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之际,发兵袭击吴国,攻入吴国国都,吴国遭此动难,便一蹶不振,由盛转衰,延至公元前473 年,正式被越国灭亡,夫差愧恨交加,自刎而死。孙武所梦想的由吴王统一华夏,也就成为泡影 。
孙武的一生,除了其赫赫战功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论兵、论政的篇章,其中尤以流传下来的《孙子兵法》最著名。这短短的13篇5000字,体现了孙武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孙武的军事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他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以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这就体现了他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表明孙武掌握了生动活泼的辩证法。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
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例如:孙武主张“慎战”。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孙武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例如,孙武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个著名论断,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对方的情况了如指掌,随时随地掌握对方的动态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变措施,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孙武又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主张,认为不管敌我总体力量对比的强弱如何,一定要创造机会,造成我在局部兵力上的优势,以十攻一,以众击寡,全歼敌方。……这些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论断都倍受军事家们的推崇,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战国时代的吴起、孙膑、尉缭等众多的军事家推崇孙武的军事艺术首屈一指。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盛赞《孙子兵法》,他亲自整理前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作成简明的“略解”,为后人学习运用《孙子兵法》提供方便。宁代,《孙子兵法》作为《武经七书》的第一部,成为科举中武科考试的理论科目,《孙子兵法》从此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流传。同时,《孙子兵法》也向越南、朝鲜、日本、以色列乃至英、德、俄等国流传。
近现代的战争使用许多新式武器,与古代战争的条件大不相同,但《孙子兵法》所论述的战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都没有因战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仍然受到军事家们的普遍推崇。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将军斯瓦茨科夫使用最古老的《孙子兵法》中“重将治兵”的原则及名种谋略思想来驱动装备着最现代化的战争武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斯瓦茨科夫也由此被誉为“将星奇才”。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序言中说:“2500多年前中国这位古代兵法家的思想、对于研究核时代的战争是很有帮助的。”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孙武的军事理论与企业管理虽然活动的领域不同,但它们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市埸,竞争即战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著《兵法经营全书》指出:“采用中国的兵法思想指导企业经营管埋,比美国的企业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吉兹在《企业管理》一书中指出:《孙子兵法》一书中“揭示的许多原理原则,迄今犹属颠扑不破,仍有其运用价值”。古老的兵法在现代社会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孙武虽非出生吴地,但一生活动是在吴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 少年时代,出生于公元前535年的齐国永安,战国时代的贵族家庭,这一时期是他学习的重要时期,包括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还有,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
2 得志时代,18岁开始,他离开自己的祖国到了吴国,开始自己接触并指挥战斗.得到了重用.
3 老年时代,人都会老,孙武也不例外,当然并不是说并发是他老了才写的,是把这一时期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著成了世界闻名的<<孙子兵法>>
2 得志时代,18岁开始,他离开自己的祖国到了吴国,开始自己接触并指挥战斗.得到了重用.
3 老年时代,人都会老,孙武也不例外,当然并不是说并发是他老了才写的,是把这一时期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著成了世界闻名的<<孙子兵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 少年时代,出生于公元前535年的齐国永安,战国时代的贵族家庭,这一时期是他学习的重要时期,包括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还有,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
2 得志时代,18岁开始,他离开自己的祖国到了吴国,开始自己接触并指挥战斗.得到了重用.
3 老年时代,人都会老,孙武也不例外,当然并不是说并发是他老了才写的,是把这一时期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著成了世界闻名的<<孙子兵法
2 得志时代,18岁开始,他离开自己的祖国到了吴国,开始自己接触并指挥战斗.得到了重用.
3 老年时代,人都会老,孙武也不例外,当然并不是说并发是他老了才写的,是把这一时期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著成了世界闻名的<<孙子兵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出生:
贵族家世
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卫有陶叔,为司徒后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衅,采于宁为宁氏。 孙权号吴,而四世亡于晋,又有厉氏(孙皓以秀奔魏改姓厉。
《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孙武源出卫国姬姓孙乙。唐代孙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
文却记载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
军旅:
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与伍员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员“七
荐孙子”,使得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在隐居时,孙武已经写成《孙子兵法》。他带着自己所著的兵法来见吴王,阖闾暗自赞叹。吴王任命孙武为吴将,并常常与孙
武探讨各种各样的军事及政治问题,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到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到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员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阖庐去世后,由夫差继位,他立志要报仇雪恨。孙武、伍员等大臣继续辅佐夫差,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制造武器,扩充军队,经过三年,吴的国力得到恢复。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员、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飘然高隐:
在孙武的晚年,他的至交好友伍员被夫差杀死。伍员被杀时,孙武已经五十多
岁,他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伍员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当在公元前
480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也有史书记载说他是被杀而死,可能是因与伍员一起进谏,激怒了夫差而惨遭杀害,或者是由于作为伍员的好友,被夫差迁怒而被杀害。
贵族家世
卫公子惠孙之后,以字为氏。卫有陶叔,为司徒后有,陶叔氏、司徒氏。
武公生季衅,采于宁为宁氏。 孙权号吴,而四世亡于晋,又有厉氏(孙皓以秀奔魏改姓厉。
《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与《唐故魏州昌乐县令孙君墓志铭》等碑文,孙武源出卫国姬姓孙乙。唐代孙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
文却记载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
军旅:
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与伍员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员“七
荐孙子”,使得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在隐居时,孙武已经写成《孙子兵法》。他带着自己所著的兵法来见吴王,阖闾暗自赞叹。吴王任命孙武为吴将,并常常与孙
武探讨各种各样的军事及政治问题,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到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到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员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阖庐去世后,由夫差继位,他立志要报仇雪恨。孙武、伍员等大臣继续辅佐夫差,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制造武器,扩充军队,经过三年,吴的国力得到恢复。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员、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飘然高隐:
在孙武的晚年,他的至交好友伍员被夫差杀死。伍员被杀时,孙武已经五十多
岁,他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伍员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当在公元前
480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也有史书记载说他是被杀而死,可能是因与伍员一起进谏,激怒了夫差而惨遭杀害,或者是由于作为伍员的好友,被夫差迁怒而被杀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