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二)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 也明:照明 B.既其出,则或 咎 其欲出者咎:责怪 C.余自齐安舟行 适 临汝适:前往 D.因笑谓迈曰:“汝 识 之乎?”识:认识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 与 四人拥火以入独 与 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B.入 之 愈深,其进愈难古 之 人不余欺 C.不出,火 且 尽又有若老人咳 且 笑于山谷中者 D.而余亦悔 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 其 浅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奇特美丽的景色,往往在偏远险要的地方,而能观赏到的人却很少。 B.苏轼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尊重事实的精神,也让他在游览中获得喜悦。 C.两段文字夹叙夹议,因事见理,其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D.王文概括地叙写景物,记叙得简要明白;苏文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谓之后洞。(3分)(2)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4分)
展开
展开全部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沿着山向上五六里路,有一个深远幽暗的洞,进去之后感到寒气逼人,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就是所说的后洞。 (2)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 |
小题1:识:知道 小题1:A连词,和 B代词,后洞;助词,的C副词,将要;连词,表并列D代词,自己;代词,石头裂缝 小题1:这两段文字主要是记叙 小题1:(1)“窈然”“其”“其” (2) “当”“空中”“ 相”句子通顺1分。 |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