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好学习和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研究者将其视为一种发展中的心理特征,认为个人兴趣相对稳定,往往与知识、积极情绪和价值的增加有关。例如,个人兴趣可以解释为个人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面对某一对象、活动或知识领域。情境兴趣是在当前环境下,由一定条件和刺激产生的兴趣,对个体知识和参照系统往往只有短期效应和边际影响。但是,情境兴趣可能会有更持久的效果,成为个人兴趣的基础。
情境兴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为相对持久的个人兴趣。可见,这两种利益并不是独立发生的,而是在发展中相互影响的。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反映了一种关于兴趣相互作用和相互关联的观点,认为兴趣是个体兴趣与有趣的环境特征相互作用产生的心理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研究问题有关。在系统分析文献时,我们发现,在当代西方兴趣研究中,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标注来源的数据及相关资料均为引用。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绝大多数研究者将作为人格特征的个人兴趣,与作为学习环境特征的材料兴趣割裂开来,而不关注作为人的心理状态的兴趣,这是个体在特定研究情境和特定刺激材料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有些研究者注意到个人兴趣与情境兴趣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但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和各种因素影响兴趣产生的心理机制尚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在现有的兴趣研究中,对现实化的兴趣,
即把兴趣视为个体在与环境刺激,相互作用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研究得很不够。其实,个性因素和学习材料的特性都只是兴趣发生的必要条件,抛开个体与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具体的相互作用,只研究某一个影响因素的作用,这是很不够的。我们认为这种研究思路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兴趣理论,也不利于提高研究的生态效度。全面完整地揭示兴趣的心理本质?这显然是兴趣研究下一步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