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驾崩后,他的心腹却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为什么?
关于赵匡胤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当时的环境是掌兵权者可得拥护,赵匡胤知道自己是武将,故而有了“杯酒释兵权”事件,他就是担心武将们认为自己的付出的从龙之功没有得到最大的实惠,再来一次“陈桥兵变”,为避免这样的事件发生,所以解除了曹彬,潘美等等武将的兵权,让他们做世袭罔替的富家翁,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句话叫作“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所以“杯酒释兵权”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避免了皇位受到威胁。但是也给宋朝的兵士慢慢羸弱埋下伏笔,这里就不赘述了。那么赵匡胤在位多少年呢?17年,因为“陈桥兵变”赵匡胤知道自己的大宋朝江山并不稳固。
虽然兵权已然在自己手中,但是并不能保证武将身边没有忠心耿耿之辈(“黄袍加身”重演),故而并没有立太子,这就给了赵匡义(为避太祖讳后改名赵光义)机会,就有了“烛影斧声”,而赵匡胤最后的喊声是什么呢?“好为之”!(或许赵匡胤知道赵匡义(此时未改名)的想法,自己的妻儿或无法得到善终,只希望江山可以延续才说的话。)“金匮之盟”在赵光义即位六年后方现,其中提到“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从中可以分析发现,赵匡胤未立太子就是担心自己的儿子无法压制群臣,而“烛影斧声”事件让赵匡胤不得不选择赵匡义即位。而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先是与赵普策划出了“金匮之盟”,以兄终弟及掩饰“烛影斧声”的真相,后再用尽各种手段杀死赵徳昭及赵德芳。)所以,赵光义即位是偶然中变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