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什么?
一、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二、适应性:
太极拳动作柔和﹑速度较慢﹑拳式并不难学,而且架势的高或低﹑运动量的大小都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而有所不同,能适应不同年龄﹑体质的需要,并非年老弱者专利。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亲身实践,无论是提高技艺功夫,还是益寿养生,无论是个人为了人生完善自我者,都能参与太极拳,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
三、安全性: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扩展资料: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
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
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拳
2017-07-31
心静意导、呼吸自然 - 各式太极拳皆要求思想专一、心理安静,用意念引导动作,好象书法、绘画要求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一样,打太极拳也要求先在心,後在身,以意导静,行意合一。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肢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在未动之前,就先要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心静气和、情绪安宁、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一切安排就绪,自觉全身放松,心静气和,然後开始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例如:两手按出,首先要有向前推按的想像,意欲沉气,就要把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像,意不停,动作也随之不停。打拳时,不要因为运动而引起急促呼吸,要求呼吸自然,初学者更要保持自然呼吸,动作熟练後可根据个人体会,按照起吸落呼、开吸合呼的原理,使呼吸与动作自然配合。
中正安舒、松柔连贯 - 太极拳要求力身中正安稳,姿势松展圆满,身体肌肉、关节不可紧张僵硬,一般来讲,动作没有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动作如行云流水,悠缓流畅,连绵不断,常常是前一个动作的结束就是後一个动作的开始,没有任何停顿。动作圆活、周身协调 太极拳动作大多走弧形成螺旋形,转折圆润和顺,衔接自然,头、眼、手、脚、躯干要互相配合,整个身体要和谐地组成一个整体,不可顾此失彼,上下脱节,各行其是。
轻灵沉著、刚柔相济 - 太极拳动作“迈步如猫行,运劲似抽丝”,柔而不软,刚而不硬,富於韧性、弹性。即使发力动作,也要做到刚中有柔,充满弹性。太极拳古典拳论说:“处示安逸,内固精神,刚柔相济,方为懂劲。”也有人形容太极拳动作如棉中裹铁,在轻灵柔缓中表现出从容、镇定、一触即发之势。
对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1. 头部: 练拳时,头正颈直,百会轻轻上提,又称“虚领顶劲”。头随身体的转动而转动,眼随身体的变化而变化,要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表情自然端正,平静从容,下颌向裏收回,口自然闭合,舌上卷添住上鄂,同时,排除杂念,集中注意力,然後开始练拳。举例:野马分鬃时的眼神、动作攻防格斗含意眼神:起势——前方——右手——左手——定势——左手,视线有张有弛,合理调节。头部动作与身体协调,不能前伸,否则就回挨打。如果动作松弛,就破坏了太极拳的结构,失去攻的意义。
2、躯干部:胸背部腰脊部臀部胸背部:含胸拔背含胸,是指胸部不能外挺,要保持舒松自然状态,拔背是指背部舒展开阔,不能理解为缩胸驼背,含胸拔背的关键在於自然舒展。一般要求:深呼气。见图腰脊部:松腰正背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的变化,重心的稳定,使劲达到肢体各部位起著主要作用。松腰,是指腰肌松活不可紧张,正背要求脊柱中正伸展。举例:海底针下势绷、捋、挤、按等臀部:缩髋敛臀太极拳大多保持屈腿半蹲姿态,要求髋关节向内收缩,臀部向内收敛,从而保持身体端正。
3. 肩臂部:沉肩、坠肘、坐腕 肩关节要保持松沉,不可耸、前扣、後张,肘关节要保持自然弯曲,并含有轻微垂坠的姿态,屈臂时保持弧形,掖下保持一定空隙,使动作圆活自然,出掌要坐腕,不要用拙力,手指要舒展。举例:云手主要是防守动作,对方连续进攻时我用手拨开对方的进攻,也可直接插入对方胸前作横击掌进攻。
4. 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 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进退的变换、发劲的根源、周身的稳定,主要在於腿部,为了保持姿势中正平衡和动作品质,必须做到屈膝落胯,膝关节松活有力才能保证两腿屈伸自由。扣足是指脚要踏实,防止脚外掀或拔跟。举例:弓步- 上面列举的身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是贯穿在整套太极拳动作之中的,它们是彼此联系、互相制约的。为了便於大家学习,我将太极拳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归纳为以下几点:(1) 心静用意、身正体松(2)由松入柔、柔中欲刚 (3)弧形螺旋、中正圆转(4)源动腰脊、劲贯四稍(5)三尖六合、上下一线(6)虚领顶劲、气沉丹田(7)含胸拔背、落胯正腰(8)沉肩垂肘、坐腕舒指(9)屈膝圆裆、骶骨有力(10)眼随手转、步随身换(11)速度均匀、轻沉兼备(12)内动外发、呼吸协调(13)意动形随、势定意连.
太极拳柔和性:
太极拳轻松柔和,不拘不僵,合乎生理自然。柔和的活动有利于身体放松和呼吸自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不会发生体育性意外。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慢性病的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所以柔和是太极拳运动的主要特点。
太极拳缓慢性:太极拳运动宜慢不宜快,从慢上练功夫,这是太极拳运动的重要特点之一,慢才便于掌握要领,慢而不停的动作,运动量才大,一套简化太极拳或健身小套路,可用4-6分钟,88式太极拳或健身套路,可用15-25分钟,如功夫较深可练半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太极拳圆活性:太极拳的动作(上肢),是以各种弧形曲线为基础构成的,练起来灵活自然衔接和顺,避免直来直去。动作圆活,不滞不僵,就要以腰为轴,太极拳论中强调腰的动作,谓之“主宰手腰”。所以圆活性在太极拳运动中非常重要。
太极拳连贯性: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衔接,连贯一气的,看起来好像行云流水,绵绵不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太极拳完整性:太极拳运动要求“一动无不动”,而动时又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四肢、躯干)相合,故每打一势都要有完整性,而从始至终更需要有完整一气的特点。
???? (二)缓慢柔和:?????缓慢柔和也是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一套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动作,按正常速度需要在五~六分钟之间完成,缓慢还需要连贯,即动作连绵不断,而柔的前提是要放松,在此基础上,使两臂的姿势及运动路线都得保持弧形。?
???? (三)动作、呼吸和意念相配合:?????初学时要保持自然呼吸,练习到一定程度时,须将呼吸、意念相配合。太极拳的呼吸一般都是与动作相配合的,即起吸、落呼,开吸、合呼,如起势、收势动作,两臂向上抬起时吸气,下落时呼气。两手张开时吸气,合时为呼气。另一种呼吸方式为,凡是一个动作完成时为呼气,过渡动作为吸气,还可以理解为,向外进攻的动作为呼气,进攻前的动作为吸气。无论哪一种呼吸方式都应力求自然。
????动作与意念的配合,就是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上。以意识引导动作,做到“意领身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