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烟花”究竟指的是什么花?
“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烟花”不是指哪一种花,而是泛指江南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春天,烟花用来形容春天的美丽,代指江南春景。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孟浩然38岁那年,遇到了李白。两个人相见恨晚,相谈甚是投机。当时,报国无门的孟浩然,重新开始四处旅游,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为自己的诗词创作激发灵感。
孟浩然打算去风景秀丽的扬州,经过武昌,在那儿与李白相遇。李白的琴艺虽然不及孟浩然,但也曾向高人讨教。崇尚道教的李白,遇到崇尚自然的孟浩然,就如同当年的伯牙遇到子期,欣喜异常。
才子惺惺相惜,年龄差距不是问题。相同的志趣爱好,让他们交流起来没有代沟,成为忘年交,一点也不意外。
两个大诗人、剑术爱好者,一起游览武昌,登上黄鹤楼。孟浩然乘船东去,身影渐渐消失在茫茫江面,在江边独立的李白,诗兴大发,写下了千古名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的故人,便是孟浩然。烟花三月,说明当时的时间是初春,是江南最美的季节。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开门见山地写出这首诗的背景,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议论。黄鹤楼名扬天下,两个才子谈心的场景历历在目,如在眼前。如今,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依依不舍地告别。李白由眼前的真实景象,联想起传说中仙人由黄鹤楼飞升的故事,从心里为这位好朋友祝福。
“烟花三月下扬州”,则清晰地写明李白送别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烟花两个字,把离别的氛围烘托得无比浪漫。这里的烟花,不是特指某一朵花,而是春天里所有的花,雾气氤氲的水面把初春渲染得如仙境一般美丽,繁花似锦的江南,让人流连忘返。
因此,烟花是一种意境美,清代诗人孙洙称赞李白的这首诗,称其为“千古丽句”。李白和孟浩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是大唐国力强势时期。当时正是开元盛世时期,天下太平,国富力强,一片繁华景象。
烟花三月,孟浩然从黄鹤楼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前往扬州的这段旅程,沿途风光旖旎,两岸鲜花盛开,绿树成荫,鸟声婉转。生性浪漫的李白,从内心向往江南的春天,羡慕好朋友孟浩然。
孤帆远影碧空尽,形象地写出李白送别的场景。他把孟浩然送到船上,小船扬帆远航,渐渐远去,他还站在原地,眺望远方,知道帆影消失。
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的目光从注视远去的小船,回到眼前的江水。好朋友已经送走了,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只有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日夜不停地流向远方。李白一改王勃送别诗词的凄美,把把送别写得唯美、诗意,引人遐思。由此可见,李白诗词的功力,非同一般。
李白的诗《烟花三月下扬州》里的烟花是什么意思?不是烟花。这是后来形成的一个特殊词汇,唐朝不叫。当时没有这个词,只好拆开来理解。我们确认“烟和花”这两个字是“三月”的定语。花好理解,春暖花开三月。所以李白的两句诗“故人西出黄鹤楼,烟花三月出扬州”的意思并不复杂,就是孟浩然在这绚丽的三月里离开黄鹤楼去了扬州。关键是为什么“烟”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三月的春天。烟是烟柳,也就是柳如烟。三月和四月是柳絮满天飞的季节。熏柳指柳絮如烟的柳林,也指柳林柳树。
南北朝最著名的才女一鸣惊人的《菜》,把天上的雪花比作柳絮:“雪是什么样的(谢安),如果柳絮是由于风。”再加上我们平时看到的满天飞的柳絮景象,几千年都没变。柳絮像飞雪,不像烟,不像白烟,甚至根本不像烟的形状。李白当时大概没有“柳岩”的写法。即使他天赋异禀,创造了这个形象,也不可能用一个新形象中描述形式的文字来指代描述对象。如果要写柳与花,只能写“柳花三月下扬州”,或者在当时成熟的“柳”中用“”代替“柳”,寻找音韵的平衡,而不能用“烟”字,这样会使人不明所以而产生误解。
即使在当今,也不会有人用“烟”来指代“烟柳”。这个省略方法不正确。虽然很美,但只是我们今天看起来很美,因为我们积累了几千年的文化,甚至默许了烟花的灿烂之美。很有可能,就像“花”一样,花是花,烟是烟。因为孟浩然要去的扬州,是一个自然人口密集、百花齐放的繁华之地。或者说两者互不相同。黄鹤楼附近鲜花盛开,人山人海。不过,这也是我个人的推测。也许“烟”指的是“烟柳”,“烟柳”指的是春天的说法已经存在很久了,后来就变了,再也不用“烟”来指春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