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师 王晓春 在线阅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清 发表于 2007-12-25 13:44:00
评了这么多案例,我总的感觉是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修理”之。……没棋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2)
工作方法中主观印象的含量远远高于智慧的含量,二者严重失衡。(2)
教师遇到学生问题,很少假设多种可能,只作单项归因,而且对谁都这样归因。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根本不问原因,甚至不想知道原因,只要你达不到我的要求,上来就管,就批。……与其说这是教育,不如说这是“管孩子”。(3)
学术问题只能用学术手段解决,行政管理只是帮助创造一些条件而已。(3)
案例研究的特点是“就事论事”。(4)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4)
(《前言》)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创造者。教师一方面需顺应现行体制,一方面也可以为改造这个体制出一份力。(3)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6)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6)
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6)
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的感情是无法强求的。(6)
有些人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当老师。(10)(比如生性刻薄,经常挖苦学生的教师)
“末位淘汰”几乎全看考试分数,正是这种办法,把许多不适合当老师而适合当“工头”的人留了下来,甚至还捧上了“优秀教师”的位置。(10)
面对不顺心的学生,重要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而是他们的感觉。决定他们下一步如何行动的,不是我们的心态,而是他们的心态。(12)
明知故犯是学生的常态,“不知”而犯的错误在学生的错误中反而不占多数。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事事费力帮学生“分辨是非”了。(13)(即关键要解决问题)
学生距离“学习机器”越远,他的人性就越突出,于是就容不得老师“目中无人”了……有些好学生的生活质量可能反而不如某些差生——他们的“自我”消失了,他们需要戴着面具生活。(16)
我们到底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呢,还是通过人与人的某种关系(例如管理)来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呢?这是两条不同的思路。(16)(王晓春老师赞成前一条,事实是大多走第二条)
甘为他人当人梯,表面看起来很高尚,实际上不但贬低了自己的人格,而且巧妙地贬低了对方的人格(使对方成了一个利用别人的人)。(17)
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19)(不能以“老黄牛”的方式“拼体力换质量”)
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生存状态,因为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可避免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21)
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这是目前相当多教师的思维方式。(25)
(缺乏研究支撑的教育方式)虽然并非对症下药,但是毕竟有一些道理,碰到某些差生,就可能管事。(26)
转变差生的文章,我看了至少近二十年了,其中的大多数,竟然二十年如一日,还是那水平,变化的只是包装。(27)(可怕)
科学家遇到问题总是先提出几种假说,然后加以验证。认定某种结果只有一种原因,这一般都不符合实际,而且这不会导致继续研究,只会导致鲁莽的行动。(29)
教育有两种基本的思路:
一种是先确定一种方法,往全班学生身上用,成功了我就总结经验,不成功我就总结教训,再换一招。另一种是先进行个性化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它只对某一类学生有效,甚至只对某个人有效。(31)(目前的国情可能只适用第一种)
工读学校存在的事实就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只是浪漫主义的诗歌,而不是科学的结论。(34)
对于人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进行道德谴责,我认为这本身就不够道德。(34)
用道德说教、道德煽情、道德施压来代替科学分析,是我国教育的痼疾,这与我们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有关。(34)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支配他行动的,是他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一个人是决不会违背自己的思维模式的。(40)
我们会常常见到有些老师在不点小事上跟学生没完没了(甚至谁不这样就说谁“不负责任”),对大事却很麻木,这实在是应该扭转的风气。(42)
通情达理的老师才能熏陶出通情达理的学生(42)
认错型教育其实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感觉:你认错了,我就消气了,即使你不改,我也“仁至义尽”了。
研究型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注重的是沟通和理解。(49)
习惯了简单思维方法的教师会瞪着眼睛把有用的信息筛掉,正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54)
多数人(中小学教师)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明显而巨大的缺点:
一个是“感性色彩”。就是说,他们所说的,记住的,往往都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一些材料,很少进行横向的扩展性询问,更没有纵向的历史性的追寻。
第二个是缺乏逻辑性。只问“怎么办”,不问“为什么”。既然不问“为什么”,就不需要找理由,不需要找理由的地方当然也就不需要逻辑。(55-56)
追问和反驳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56)
科学根本就不是从自我出发的,科学是从客观对象出发的。(56)
在人生总体设计上,我们要帮他找到学历教育和特长发展的结合点。(57)
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变换教学方法的教师极少,一般教师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已经凝固多年的教学方法走,跟不上就说人家笨。(57)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是什么“材”,才谈得到“因材施教”。(57)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为成功之母,至少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失败者保持信心,愈挫愈奋。
2、失败者接受了教训,确实找出了失败的原因。
3、失败者找到了通向成功的新路。(60)(三条缺一不可,否则失败只会降低信心,固化思维模式)
关爱本身不属于专业本领,谁都会的,只要有一颗善良的新。(65)
言和行果真能如此一致,教育就是太简单的事情了。(68)
学生做不到的事情,他为什么要做出承诺呢?这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迫的,……第二种情况是学生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他承诺了自己实际上做不到的事情。(68)
一位外国教育家甚至说,没有必要让孩子认错,关键是帮助他改正。(69)
科学确实不是万能的。尤其在教育这个行业里,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情感因素非常重要。(74)
我们不能光奉献生命,我们还要享受生命。(76)(享受阳光教育)
人必须学会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改变现实,就改变自己的态度”)(79)
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想办法使自己满意,而不是让教师满意。(81-82)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82)
体罚确实常常是教师无能的表现,但是禁止体罚并不能使他从“无能”变成“有能”,禁止是“禁”不出能力来的,无原则地帮腔说好话也“夸”不出他的能力来。(86)
教师把心理问题错看成品德问题、纪律问题,这是目前多数教师的习惯思路。(97)
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自我控制。(97)(但不能控制得过火,超出心理承受极限)
教育,本该提升每一个孩子的精神境界。(103)
“内在动机意味着我们为了快乐做某事,而不是为了我们能获得什么或完成他人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美-凯恩夫妇著)(103-104)
我们是教师,不是法官,不是批判家。(110)
当一个孩子知道家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一切时,他还有必要去奋斗吗?
放弃眼前的好日子去追求未来的好日子,一个孩子能有如此眼光和毅力吗?(113)
(学校道德教育)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教条灌输式,检查评比式,榜样式,群众运动式,大批判式。
教条灌输式是让学生把道德训诫记住,背下来。
检查评比式,就是动用行政手段、奖惩措施,落实道德训诫和道德要求,“管”出道德来。
榜样式,就是树立样板,大力表彰模范人物。
群众运动式,就是搞各种活动,轰轰烈烈,热气腾腾,群情激昂,泪如泉涌。
大批判式,就是对我所反对的道德现象运用舆论压制,争取群众,搞臭其思想,孤立其人。(121-122)
强调外部干预,有可能削弱个人的道德内化过程,助长道德表演。煽情,有可能削弱道德教育中的理性和理智成分,助长盲从。靠群体威力,有可能削弱道德的个人主体性,助长随大流。(122)
理性的道德思维教育是我们德育的盲区。(122)
(走进孩子的心灵)大概有以下几个目的:1、了解他。2、理解他。3、影响他。4、控制他。(125-126)
身为教师,“教”字是躲不开的,又不能单纯“控制”,怎么办呢?就靠“影响”。
“影响”者,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也。(126)
教育总有控制的成分,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火候。(126)
理解也好,走进心灵也好,都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都不可迷信。(127)(一个牙医可能不能理解牙痛的苦楚,但不妨碍治疗)
有时候人只需要一个提醒。(131)(别一本正经再而三的批评等,小事当大事)
我们的德育至今还是强调“集体化”的道德过多,而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很不够。(133)
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和背景。(136)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孩子“学会生存”。(136)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活得起劲呢?1、有乐趣。2、有成绩。3、有人需要我。(137)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梦中,对自己高度地不了解,完全没有自知之明。(139)
我们从来都是侧重让孩子记住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没有创造情境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社会”。(139)
教师阳光,才能使学生阳光。(142)
不是看不看小说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看、看多少、看什么书、怎样看的问题。(144)(教师不能把问题锁定错了)
信心来自实力。所以,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的时候,光有情感化的“赏识”是绝对不够的,还要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实力。
作为一个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实力之一。(146)
全面发展并不是均衡发展,门门功课优秀未必将来有创新。而且人的智力有多种类型,强迫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智力类型,就是和大自然作对,那是“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作怪。(149)
历史上有大成就的人多是偏才。(149)
我们之所以开设这么多课程,其实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把它们学出色(当然都能学好也不错),而是让这些课程来适应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149)
为什么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强而考试成绩不好?这可能是因为他知识有某些漏洞;或者他长于思考而短于记忆,而我们的考试题目有很多都是考记忆力的。还有一些考试题目是技艺性的,比赛谁把老师教的方法用得最熟练。(151)
青春期的有些孩子,在某一阶段会“昏了心”的,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但是他们不会永远如此,他们会长大的。(182)
愚以为对“成功”要做具体分析,分析的起点是学生原来的基础。基础不一样,成功的标准就应该不同。(182-183)
学生成绩上不去有很多原因,情况非常复杂,绝对需要一个一个具体分析。(191)(不能简单归因)
学生整体生存状态不好常常是早恋的原因。很多学生都不是因为早恋而走向失败的,而是因为失败才走向早恋的。(192)
不找到孩子情感需要的源头,早恋是堵不住的。(194)
任何一个人对周围事物都必须同时具备两种能力:否定(怀疑)能力和肯定能力。(200)(一般人应该是肯定的一面多于否定的一面)
孩子究竟能学成什么样,需要请内行人来论证。(202)
人在何种情况下才会声称自己“迷失自我“呢?
第一种,从来就没有找到过“自我”,从来就不了解自己。
第二种,曾经有过比较明确的“自我”,但现在怀疑它了,否定它了,心灵成了空白。
第三种,其实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但是不敢承认,于是谎称“迷失”了。(206)
分类是科研的基本功,分类才能细化,才能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223)
生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每个人既然活着,就必须赋予它某种意义。(225)(人类为意义而生存,人类生存在意义中)
我们教育者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是生命的支点,比一切学问和毕业证书都重要。(225)
以下几种生存方式是比较缺乏意义的:
1、按照别人(家长、老师)制定的目标和方式而生存。……
2、在封闭循环的圈子里打转,不能超越环境,不能超越自我。……
3、只为个人生存。(225-226)
有思想的孩子反而比没有思想的孩子危险。(226)(开始有点“哲学思考”了,但又想不通)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我们教育每一道工序“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229-230)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232)
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孩子一般也有两个“死穴”。
第一个是,他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第二个是,绝大多数孩子其实心里都明白,他不上学没有出路或者前途不光明。(236)
孩子最初的、最重要的烙印来自家庭,孩子生命的基调是由家庭奠定的。(238)
孩子都是首先家长管不住,其实学校管不住,最后才流向社会的。(238)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误在前,社会影响“显形”在后。(238)
因因材施教,也要因材“施不教”。(241)(对有的学生,可能得让他们体验过了才能回头真正读书)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路不是我们教师、家长指定的路,而是适合他性格和资质的路。(242)
(教师可不可以对学生说尖刻的话?)愚以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是可以的。
1、学生特别善于狡辩,主动挑衅教师权威时。
2、学生侮辱教师人格时。(245)
学生是敌人吗?不是,但是学生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人与人是有矛盾和争斗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卫。(245-246)
这种尖刻的语言,不能出圈,恐怕它最好符合以下几条标准:
1、决不能侮辱学生人格,不能搞人身攻击。
2、就事论事,不能翻箱倒柜。
3、在尖刻中,必须有智慧的闪光,要“聪明的尖刻”。
4、教师不失身份,不失态。(246)
努力去做一些注定要失望的事情(做每个学生的知心朋友),只能造成焦虑,造成不必要的自责,甚至可能造成“善意的虚伪”,这对教育工作没有好处。(248)
我们尊重学生,尽量理解他们(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解得过分,也是一种侵犯),努力爱他们,这就够了。(248)
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鲜明的态度——既然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有主体性,教师也应该有。只有各自独立的人们之间,才会有真正平等的交流与合作。(252)
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不等于说各种意见就都彼此彼此,就没有好坏友劣的区别了,更不是说教师就不可以表达自己意见了。(253)
我们要小心任性的缺点披着“有个性”的外衣大行其道。(253)
更要注意的是,在法律和明文规定的纪律面前,是不可以讲什么“个性”的。(253)
我不喜欢智商比我低的人在事先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考我。(郑渊洁)(263)
教育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弄不好它会压抑甚至扼杀人才的。(263)
敬畏孩子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未来。(264)
纪律本身不是动力,纪律不能给人带来智慧,纪律过严,还会压抑人的智慧。人类纪律最严的组织是军队,可是大家知道,真正的发明创造很少出现在行伍中。(270)
不存在这样的公式——纪律最好的学生=学习最好的学生。(270)
我还主张实行“底线纪律”,即只规定最基本的要求。纪律简单一点为好,省得大家天天盯着纪律,耽误了更重要的事情。(270)
“过度管理”(275)(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不是反对教育学生,我是反对“草木皆兵”,教育必须有重点,对学生的问题,必须区别对待,有的严管,有的宽管,有的不管,不管是为了更好地管。(276)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大事和小事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如果校园里没有小事,那岂不等于说校园里也没有大事了吗?全都扯平了。(276)
“对工作对象的激情”与“对工作本身的激情”不是一回事。(280)
愚以为,科学精神在我国教育界,也从来没有生根。(281)
自知之明是在比较中产生的。(289)
如果你把应试当作重中之重,你当然会有意无意地轻视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表现,因为那些东西在试卷上是看不出来的。(290)
应试主义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势,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根子极深(老祖宗是科举主义),我们甚至难以察觉它的存在。(290)
(课堂)“乱”固然不好,压抑学生创造性同样不好,可怕的事情不止是一个“乱”字了得。(290)
自我中心者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目光短浅。(290)
你以为你看见的是事实?不错,是事实,不过是经你的思维模式筛选过的事实。(291)
都说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要求主持者有神圣的动机,至少也要有相对纯洁的动机;神圣的事业还要求教师的心灵较少污染,少一点眼前利益的考虑,少一点封建等级观念。(293)
教师的精神境界如果不能高出社会的平均水平,则我们民族的未来是很危险的。……学校必须学一些高于社会平均值的东西(甚至是某种“脱离实际”的东西),才能使未来的社会比现在更文明。(293)
教师就应该不断绿化自己的心灵,绿化的办法就是反思。(293)
你若想要利用一个人的恐惧心理控制他的言行达到你的目的,就一定要注意分寸。(298)
把教育大厦建立在“恐惧”心理的基础上,实在是教育者的耻辱!(298)
孩子对家长的亲情关键是一个“敬”字。……孩子对家长应该有感恩的心态。(302)
家长对孩子又依赖(期望式依赖),又专横;孩子对家长又依赖(寄生式依赖),又冷漠。(303)
学生有一个毛病,哪个老师厉害,就先完成哪个老师留的作业,这是可以理解的,趋利逼害是人的本能。(305)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这是国家授权的。只要他不做违法之事,不做违规之事,不做违反教育原则之事,则他的言行就不能轻易地称之为“不民主”。(314)
我们不能用一个更大的错误去制止学生的一个小错误。(316)
“心平气和”只能说明您的态度比较正确,并不能保证您说的话正确,更不能保证一定解决问题。(319)
那些主张严厉、赞成体罚的老师,几乎都是软硬暴力的崇尚者,他们不是把适当的惩罚当作补充的教育手段,而是作为‘主牌“来使用的。这不是正路。(320)
班主任理应是“帅才”,放手让学生“自治”,是教育管理的正确方向,也是校长教师脱离苦海的“方舟”。(325)
“自治”要依据学生年龄不同,素质不同,人文环境不同,班风不同,小干部水准不同,教师素养不同而实行。(325)
我主张把学生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不要每个学生与其他学生都成为朋友(那会造成虚伪),而要求每个学生都遵守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底线)。(331)
(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评了这么多案例,我总的感觉是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家长的手“修理”之。……没棋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2)
工作方法中主观印象的含量远远高于智慧的含量,二者严重失衡。(2)
教师遇到学生问题,很少假设多种可能,只作单项归因,而且对谁都这样归因。在更多的情况下,教师根本不问原因,甚至不想知道原因,只要你达不到我的要求,上来就管,就批。……与其说这是教育,不如说这是“管孩子”。(3)
学术问题只能用学术手段解决,行政管理只是帮助创造一些条件而已。(3)
案例研究的特点是“就事论事”。(4)
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4)
(《前言》)
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创造者。教师一方面需顺应现行体制,一方面也可以为改造这个体制出一份力。(3)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6)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6)
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6)
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的感情是无法强求的。(6)
有些人的性格确实不适合当老师。(10)(比如生性刻薄,经常挖苦学生的教师)
“末位淘汰”几乎全看考试分数,正是这种办法,把许多不适合当老师而适合当“工头”的人留了下来,甚至还捧上了“优秀教师”的位置。(10)
面对不顺心的学生,重要的不是我们自己的感觉,而是他们的感觉。决定他们下一步如何行动的,不是我们的心态,而是他们的心态。(12)
明知故犯是学生的常态,“不知”而犯的错误在学生的错误中反而不占多数。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事事费力帮学生“分辨是非”了。(13)(即关键要解决问题)
学生距离“学习机器”越远,他的人性就越突出,于是就容不得老师“目中无人”了……有些好学生的生活质量可能反而不如某些差生——他们的“自我”消失了,他们需要戴着面具生活。(16)
我们到底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呢,还是通过人与人的某种关系(例如管理)来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呢?这是两条不同的思路。(16)(王晓春老师赞成前一条,事实是大多走第二条)
甘为他人当人梯,表面看起来很高尚,实际上不但贬低了自己的人格,而且巧妙地贬低了对方的人格(使对方成了一个利用别人的人)。(17)
我们需要的是现代人的师德、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19)(不能以“老黄牛”的方式“拼体力换质量”)
教师的生存状态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生存状态,因为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可避免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21)
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这是目前相当多教师的思维方式。(25)
(缺乏研究支撑的教育方式)虽然并非对症下药,但是毕竟有一些道理,碰到某些差生,就可能管事。(26)
转变差生的文章,我看了至少近二十年了,其中的大多数,竟然二十年如一日,还是那水平,变化的只是包装。(27)(可怕)
科学家遇到问题总是先提出几种假说,然后加以验证。认定某种结果只有一种原因,这一般都不符合实际,而且这不会导致继续研究,只会导致鲁莽的行动。(29)
教育有两种基本的思路:
一种是先确定一种方法,往全班学生身上用,成功了我就总结经验,不成功我就总结教训,再换一招。另一种是先进行个性化的诊断,然后根据诊断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它只对某一类学生有效,甚至只对某个人有效。(31)(目前的国情可能只适用第一种)
工读学校存在的事实就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只是浪漫主义的诗歌,而不是科学的结论。(34)
对于人们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进行道德谴责,我认为这本身就不够道德。(34)
用道德说教、道德煽情、道德施压来代替科学分析,是我国教育的痼疾,这与我们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有关。(34)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支配他行动的,是他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思维模式),一个人是决不会违背自己的思维模式的。(40)
我们会常常见到有些老师在不点小事上跟学生没完没了(甚至谁不这样就说谁“不负责任”),对大事却很麻木,这实在是应该扭转的风气。(42)
通情达理的老师才能熏陶出通情达理的学生(42)
认错型教育其实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注重的是教师的自我感觉:你认错了,我就消气了,即使你不改,我也“仁至义尽”了。
研究型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因为它注重的是对方的感觉,注重的是沟通和理解。(49)
习惯了简单思维方法的教师会瞪着眼睛把有用的信息筛掉,正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54)
多数人(中小学教师)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明显而巨大的缺点:
一个是“感性色彩”。就是说,他们所说的,记住的,往往都是自己亲眼见到、亲耳听到的一些材料,很少进行横向的扩展性询问,更没有纵向的历史性的追寻。
第二个是缺乏逻辑性。只问“怎么办”,不问“为什么”。既然不问“为什么”,就不需要找理由,不需要找理由的地方当然也就不需要逻辑。(55-56)
追问和反驳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56)
科学根本就不是从自我出发的,科学是从客观对象出发的。(56)
在人生总体设计上,我们要帮他找到学历教育和特长发展的结合点。(57)
能够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变换教学方法的教师极少,一般教师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已经凝固多年的教学方法走,跟不上就说人家笨。(57)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是什么“材”,才谈得到“因材施教”。(57)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为成功之母,至少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1、失败者保持信心,愈挫愈奋。
2、失败者接受了教训,确实找出了失败的原因。
3、失败者找到了通向成功的新路。(60)(三条缺一不可,否则失败只会降低信心,固化思维模式)
关爱本身不属于专业本领,谁都会的,只要有一颗善良的新。(65)
言和行果真能如此一致,教育就是太简单的事情了。(68)
学生做不到的事情,他为什么要做出承诺呢?这至少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迫的,……第二种情况是学生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他承诺了自己实际上做不到的事情。(68)
一位外国教育家甚至说,没有必要让孩子认错,关键是帮助他改正。(69)
科学确实不是万能的。尤其在教育这个行业里,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感情的,所以情感因素非常重要。(74)
我们不能光奉献生命,我们还要享受生命。(76)(享受阳光教育)
人必须学会安慰自己(“如果不能改变现实,就改变自己的态度”)(79)
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想办法使自己满意,而不是让教师满意。(81-82)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令人沮丧,都坚定地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前进的人。(82)
体罚确实常常是教师无能的表现,但是禁止体罚并不能使他从“无能”变成“有能”,禁止是“禁”不出能力来的,无原则地帮腔说好话也“夸”不出他的能力来。(86)
教师把心理问题错看成品德问题、纪律问题,这是目前多数教师的习惯思路。(97)
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自我控制。(97)(但不能控制得过火,超出心理承受极限)
教育,本该提升每一个孩子的精神境界。(103)
“内在动机意味着我们为了快乐做某事,而不是为了我们能获得什么或完成他人的目标和期望的结果。”(《创设联结:教学与人脑》美-凯恩夫妇著)(103-104)
我们是教师,不是法官,不是批判家。(110)
当一个孩子知道家长已经给他准备好了一切时,他还有必要去奋斗吗?
放弃眼前的好日子去追求未来的好日子,一个孩子能有如此眼光和毅力吗?(113)
(学校道德教育)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教条灌输式,检查评比式,榜样式,群众运动式,大批判式。
教条灌输式是让学生把道德训诫记住,背下来。
检查评比式,就是动用行政手段、奖惩措施,落实道德训诫和道德要求,“管”出道德来。
榜样式,就是树立样板,大力表彰模范人物。
群众运动式,就是搞各种活动,轰轰烈烈,热气腾腾,群情激昂,泪如泉涌。
大批判式,就是对我所反对的道德现象运用舆论压制,争取群众,搞臭其思想,孤立其人。(121-122)
强调外部干预,有可能削弱个人的道德内化过程,助长道德表演。煽情,有可能削弱道德教育中的理性和理智成分,助长盲从。靠群体威力,有可能削弱道德的个人主体性,助长随大流。(122)
理性的道德思维教育是我们德育的盲区。(122)
(走进孩子的心灵)大概有以下几个目的:1、了解他。2、理解他。3、影响他。4、控制他。(125-126)
身为教师,“教”字是躲不开的,又不能单纯“控制”,怎么办呢?就靠“影响”。
“影响”者,设计情境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也。(126)
教育总有控制的成分,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火候。(126)
理解也好,走进心灵也好,都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都不可迷信。(127)(一个牙医可能不能理解牙痛的苦楚,但不妨碍治疗)
有时候人只需要一个提醒。(131)(别一本正经再而三的批评等,小事当大事)
我们的德育至今还是强调“集体化”的道德过多,而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很不够。(133)
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和背景。(136)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帮助孩子“学会生存”。(136)
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活得起劲呢?1、有乐趣。2、有成绩。3、有人需要我。(137)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梦中,对自己高度地不了解,完全没有自知之明。(139)
我们从来都是侧重让孩子记住我们对他们的要求,没有创造情境让他们“了解自我,了解社会”。(139)
教师阳光,才能使学生阳光。(142)
不是看不看小说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看、看多少、看什么书、怎样看的问题。(144)(教师不能把问题锁定错了)
信心来自实力。所以,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的时候,光有情感化的“赏识”是绝对不够的,还要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实力。
作为一个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实力之一。(146)
全面发展并不是均衡发展,门门功课优秀未必将来有创新。而且人的智力有多种类型,强迫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智力类型,就是和大自然作对,那是“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作怪。(149)
历史上有大成就的人多是偏才。(149)
我们之所以开设这么多课程,其实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把它们学出色(当然都能学好也不错),而是让这些课程来适应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149)
为什么有些学生思维能力强而考试成绩不好?这可能是因为他知识有某些漏洞;或者他长于思考而短于记忆,而我们的考试题目有很多都是考记忆力的。还有一些考试题目是技艺性的,比赛谁把老师教的方法用得最熟练。(151)
青春期的有些孩子,在某一阶段会“昏了心”的,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但是他们不会永远如此,他们会长大的。(182)
愚以为对“成功”要做具体分析,分析的起点是学生原来的基础。基础不一样,成功的标准就应该不同。(182-183)
学生成绩上不去有很多原因,情况非常复杂,绝对需要一个一个具体分析。(191)(不能简单归因)
学生整体生存状态不好常常是早恋的原因。很多学生都不是因为早恋而走向失败的,而是因为失败才走向早恋的。(192)
不找到孩子情感需要的源头,早恋是堵不住的。(194)
任何一个人对周围事物都必须同时具备两种能力:否定(怀疑)能力和肯定能力。(200)(一般人应该是肯定的一面多于否定的一面)
孩子究竟能学成什么样,需要请内行人来论证。(202)
人在何种情况下才会声称自己“迷失自我“呢?
第一种,从来就没有找到过“自我”,从来就不了解自己。
第二种,曾经有过比较明确的“自我”,但现在怀疑它了,否定它了,心灵成了空白。
第三种,其实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但是不敢承认,于是谎称“迷失”了。(206)
分类是科研的基本功,分类才能细化,才能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223)
生存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每个人既然活着,就必须赋予它某种意义。(225)(人类为意义而生存,人类生存在意义中)
我们教育者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是生命的支点,比一切学问和毕业证书都重要。(225)
以下几种生存方式是比较缺乏意义的:
1、按照别人(家长、老师)制定的目标和方式而生存。……
2、在封闭循环的圈子里打转,不能超越环境,不能超越自我。……
3、只为个人生存。(225-226)
有思想的孩子反而比没有思想的孩子危险。(226)(开始有点“哲学思考”了,但又想不通)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我们教育每一道工序“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229-230)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毛泽东)(232)
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孩子一般也有两个“死穴”。
第一个是,他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第二个是,绝大多数孩子其实心里都明白,他不上学没有出路或者前途不光明。(236)
孩子最初的、最重要的烙印来自家庭,孩子生命的基调是由家庭奠定的。(238)
孩子都是首先家长管不住,其实学校管不住,最后才流向社会的。(238)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失误在前,社会影响“显形”在后。(238)
因因材施教,也要因材“施不教”。(241)(对有的学生,可能得让他们体验过了才能回头真正读书)
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路不是我们教师、家长指定的路,而是适合他性格和资质的路。(242)
(教师可不可以对学生说尖刻的话?)愚以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是可以的。
1、学生特别善于狡辩,主动挑衅教师权威时。
2、学生侮辱教师人格时。(245)
学生是敌人吗?不是,但是学生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人与人是有矛盾和争斗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自卫。(245-246)
这种尖刻的语言,不能出圈,恐怕它最好符合以下几条标准:
1、决不能侮辱学生人格,不能搞人身攻击。
2、就事论事,不能翻箱倒柜。
3、在尖刻中,必须有智慧的闪光,要“聪明的尖刻”。
4、教师不失身份,不失态。(246)
努力去做一些注定要失望的事情(做每个学生的知心朋友),只能造成焦虑,造成不必要的自责,甚至可能造成“善意的虚伪”,这对教育工作没有好处。(248)
我们尊重学生,尽量理解他们(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而且理解得过分,也是一种侵犯),努力爱他们,这就够了。(248)
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同时,也应该有自己鲜明的态度——既然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也可以选择;学生有主体性,教师也应该有。只有各自独立的人们之间,才会有真正平等的交流与合作。(252)
我们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不等于说各种意见就都彼此彼此,就没有好坏友劣的区别了,更不是说教师就不可以表达自己意见了。(253)
我们要小心任性的缺点披着“有个性”的外衣大行其道。(253)
更要注意的是,在法律和明文规定的纪律面前,是不可以讲什么“个性”的。(253)
我不喜欢智商比我低的人在事先知道答案的情况下考我。(郑渊洁)(263)
教育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弄不好它会压抑甚至扼杀人才的。(263)
敬畏孩子就是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未来。(264)
纪律本身不是动力,纪律不能给人带来智慧,纪律过严,还会压抑人的智慧。人类纪律最严的组织是军队,可是大家知道,真正的发明创造很少出现在行伍中。(270)
不存在这样的公式——纪律最好的学生=学习最好的学生。(270)
我还主张实行“底线纪律”,即只规定最基本的要求。纪律简单一点为好,省得大家天天盯着纪律,耽误了更重要的事情。(270)
“过度管理”(275)(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地方)
我不是反对教育学生,我是反对“草木皆兵”,教育必须有重点,对学生的问题,必须区别对待,有的严管,有的宽管,有的不管,不管是为了更好地管。(276)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大事和小事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如果校园里没有小事,那岂不等于说校园里也没有大事了吗?全都扯平了。(276)
“对工作对象的激情”与“对工作本身的激情”不是一回事。(280)
愚以为,科学精神在我国教育界,也从来没有生根。(281)
自知之明是在比较中产生的。(289)
如果你把应试当作重中之重,你当然会有意无意地轻视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表现,因为那些东西在试卷上是看不出来的。(290)
应试主义已经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势,融化在我们的血液中,根子极深(老祖宗是科举主义),我们甚至难以察觉它的存在。(290)
(课堂)“乱”固然不好,压抑学生创造性同样不好,可怕的事情不止是一个“乱”字了得。(290)
自我中心者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目光短浅。(290)
你以为你看见的是事实?不错,是事实,不过是经你的思维模式筛选过的事实。(291)
都说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要求主持者有神圣的动机,至少也要有相对纯洁的动机;神圣的事业还要求教师的心灵较少污染,少一点眼前利益的考虑,少一点封建等级观念。(293)
教师的精神境界如果不能高出社会的平均水平,则我们民族的未来是很危险的。……学校必须学一些高于社会平均值的东西(甚至是某种“脱离实际”的东西),才能使未来的社会比现在更文明。(293)
教师就应该不断绿化自己的心灵,绿化的办法就是反思。(293)
你若想要利用一个人的恐惧心理控制他的言行达到你的目的,就一定要注意分寸。(298)
把教育大厦建立在“恐惧”心理的基础上,实在是教育者的耻辱!(298)
孩子对家长的亲情关键是一个“敬”字。……孩子对家长应该有感恩的心态。(302)
家长对孩子又依赖(期望式依赖),又专横;孩子对家长又依赖(寄生式依赖),又冷漠。(303)
学生有一个毛病,哪个老师厉害,就先完成哪个老师留的作业,这是可以理解的,趋利逼害是人的本能。(305)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这是国家授权的。只要他不做违法之事,不做违规之事,不做违反教育原则之事,则他的言行就不能轻易地称之为“不民主”。(314)
我们不能用一个更大的错误去制止学生的一个小错误。(316)
“心平气和”只能说明您的态度比较正确,并不能保证您说的话正确,更不能保证一定解决问题。(319)
那些主张严厉、赞成体罚的老师,几乎都是软硬暴力的崇尚者,他们不是把适当的惩罚当作补充的教育手段,而是作为‘主牌“来使用的。这不是正路。(320)
班主任理应是“帅才”,放手让学生“自治”,是教育管理的正确方向,也是校长教师脱离苦海的“方舟”。(325)
“自治”要依据学生年龄不同,素质不同,人文环境不同,班风不同,小干部水准不同,教师素养不同而实行。(325)
我主张把学生的人际关系简单化,不要每个学生与其他学生都成为朋友(那会造成虚伪),而要求每个学生都遵守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底线)。(331)
(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