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是什么?
红外线是频率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波长在760nm(纳米)~1mm(毫米)之间。它是频率比红光低的不可见光。英语中,前缀infra-意为意为“低于,在…下”。
高于绝对零度(0K,即-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含热能,太阳的热量主要通过红外线传到地球。
红外线的发现历史
公元1800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尔发现太阳光中的红光外侧所围绕著一种用肉眼无法看见的光源,波长介于1000μm ~ 5.6μm的“远红外线”,经过这种光源照射时,会对有机体产生放射、穿透、吸收、共振的效果。但是根据黑体辐射理论,一般的材料要产生足够强度的远红外线,并不容易,通常必须藉助特殊物质作能量的转换,将它所吸收的热量经由内部分子的振动再发放较低频率的远红外线出来。
红外线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光线,在1800年被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谢尔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红外辐射本质是一种电磁辐射,在物理学上定义波长在0.75~1000μm的电磁波。红外辐射的波长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其短波与可见光波段的红光相邻,长波段与微波相接。
根据红外辐射的产生机理、红外辐射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并结合考虑了红外辐射在地球大气层中的传输特性,进一步将0.75~1000μm的红外辐射划分为四个波段:
(1)近红外或短波红外,波长范围为0.75~3μm;
(2)中红外或中波红外,波长范围为3~6μm;
(3)远红外或长波红外,波长范围为6~15μm;
(4)极远红外,波长范围为15~1000μm。
红外辐射虽然不能直接被人眼感知,但它却是自然界中最广泛存在的辐射之一。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的物体都会源源不断的向外辐射包括红外辐射在内的全谱段辐射信号,辐射能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温度和材料的特性有关,温度越高,辐射的能量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