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作文800字左右,标题是"行为决定位置",要原创有人物事例的议论... 20
求高中作文800字左右,标题是"行为决定位置",要原创有人物事例的议论文,就是高考作文那种的。不要在网上随便扒一篇给我。原创啊原创,急求,谢谢!...
求高中作文800字左右,标题是"行为决定位置",要原创有人物事例的议论文,就是高考作文那种的。不要在网上随便扒一篇给我。原创啊原创,急求,谢谢!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们在拍照时,都十分注意选择一个好的角度.拿拍摄人像来说,可以正面拍,可以侧面拍,可以俯拍,也可以仰拍……而选择一个配有背景的好角度,拍出人物栩栩如生的表情神态,这对摄影者来说,至关重要.
作文也同摄影一样,要讲究角度.先择什么样的用度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优劣和成败.
记得文学巨匠茅盾逝世时,有一个班级的老师布置大家写随笔纪念.不少同学落笔前没有很好注意角度的选择.结果文章不是议论空泛,就是缺乏新意;而有一篇题
为(最后的“作品”)的感想文章,选择了茅盾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正式向党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侧面,展开议论,把茅盾在最后
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着作是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继续,别具匠心称之为”最后的‘作品’”.深情地赞扬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用“热血和信念”
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由于角度选得好,使这篇随笔在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显得极有新意.
由此看来,要写好一篇文章,根据题意要求去选择最佳角度,是忽视不得的.命题议论文虽然规定了议论的“范围”,但并没有规定写作的角度,角度抓得好,文章一起笔便引人入胜.能显示出对所议论事物的不同一般的见解.
前面说过,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打开思路之后,也就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写作角度入议,这和命题作文选择写作角度的道理是相同
的.那么,怎样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呢?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所谓“从自我出
发”,就是选择的写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论的,不能感到陌生,以至心中无数,言不由衷.
具体地说,最佳写作用度还要符合两个要求:
首先,角度要小.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就好.上面提到的《最后的“作品”》,就抓
住了茅盾临终前写的“入党申请书”这个角度,深入议论,而不去泛泛而论茅盾一生中的许多事迹.这样,文章角度很小,主题却很集中,而且由小见大,从中折射
出茅盾光辉的一生,立意十分深刻.
其次,角度要新.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我们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
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
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
有一位同学读了课文《失街亭》以后,就“斩马谡”的情节发表看法,写了《从孔明斩马谡谈起》的读后感,由于选择了“孔明用人”的写作角度,文中提出了“与
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的主张,对“识才、荐才”问题发表了颇有新意的见解,这就比论述“骄者必败”之类众所周知的道理新鲜多了.
自然,议论要出新意,需要我们有深刻的思想,同时在语言上也要有新的创造,力求达到“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界;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如果对“执法如山”
和“任人唯贤”的含意一知半解,对两者的联系似懂非懂,要想在“失街亭”的问题上发表有新意的议论,也是很困难的.
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写作角度的两个标准.由于打开思路后,会发现多种写作角度,因此,要确定最佳角度,还必须对可以入题的角度进行比较筛选.例如: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段材料可以选择下面几个角度展开议论:1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2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3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
展和完善.比较一下,角度1和3显得太大,“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和“创新者的成果”议论起来容易流于空泛;角度1还显得缺乏新意,这类议论已经见得不少
了;角度2不仅小而集中,而且颇有新意.以材料作“引子”,围绕“探索会有失败”展开议论,重点是“感谢失败者”.能讲出“感谢”的道理并令人信服,无疑
是对“探索精神”的有力支持和促进,这比一般情况下“感谢胜利者”的意义要深刻得多了.这样比较一番,筛选一下,最佳写作角度也就不难确定了
如同拍照角度并无固定模式一样,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寻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态,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写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不展露新姿.
如何作到开门见山提论点
不少议论文往往因“事”生“议”.在表现形式上,文章开头总是援引事例,而后展开议论.象《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是十分罕见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这样的特色:
(1)
学习要打好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说的打基础的重要性.司马迁如果不在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吗?达·芬奇小时候
如果不在“画蛋”上狠下功夫,后来能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吗?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
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都用自己的经历,雄辩地作了证明!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牺牲.这种牺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伟大!这种牺牲,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公利,因而可与日月争辉!牺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赢得的却是国家的兴旺、人民的敬仰.
(3)
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一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
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在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会带来什么好处呢?上述三段文字
的划线部分就是论点.我们说,议论文的开端起笔,要为全文辅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云:“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把自
己的真知灼见提炼成论点,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开宗明义,起领全文,就能造成一种气势;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这时促成“遇篇皆佳”的作
用,确实是不可小视的.
那么,如何做到开门见山提论点呢?
首先,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
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并且从司马迁、达·芬奇、爱因斯
但的材料中提炼出了“学习要打好基础”的中心论点;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牺牲”的启示;如
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报刊上给年轻选手戴上了许多不恰当的“桂冠”的现象,深切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
是过早的赞誉”.正因为“胸有成竹”,对议论对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并且确认见解符合题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义,有议论的价值,才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
了可靠的保证.如果面对论题或议论对象,还没有引出感想或提炼、概括不出论点,要做到“开门见山”又怎么可能呢?”
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行文习惯,
开头第一句话不用叙述语言,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一下子打开“议论”的口子.有些同学写惯了记叙丈,在议论文中也往往
出现大段记叙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笔就申述论点,摆出议论的架势;有些同学下笔前胸无成竹,不管写什么议论文,总是以记事开头,甚至大段记叙完毕之后,
才托腮凝神思考应提出什么论点;上述行文习惯对写好议论文妨碍极大,如不改变是无法做到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
自然,用事例开头的“一事一议”的
写法,“事”在前,“议”在后,也是议论义的一种布局,但这类布局较为常见,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上
面提到的一、三两段起笔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头脑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判断,或者沿袭自己习惯的行文方式,就往往会变成这样的开端:(1)我国大史学家司马
迁,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在“画蛋”上狠下功夫,终于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伟大的
物理学家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2)每次歌
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
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分论
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所说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除了首段起笔外,还要求在展开论证后,将每一个分论点分别放在自然段的开头提
出.例如证明中心论点有三个分论点,那么,这三个分论点就按其逻辑顺序依次在三个自然段的开头提出来,这样就使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分论点的位置十分鲜明,
也就为整篇文章立论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下面举一篇短论作例:
闻过不跳
闻过不跳.这对实施舆论监督,关系极大.在我们这个封建意识还比较浓厚的国家,领导也好,群众也好,其民主意识的培养,彼此都需要一个过程.要求每个领导者“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标准太高,不现实,不如暂提“闻过不跳”为好.
莫
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闻过即跳的事,今天并不少见.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轻,它也会跳起来的.跳,说明什么?不外乎,批评丧失了他的“尊严”,或者
批评不尽合乎事实,或者批评正好点到他的“穴道”.无论哪种情况,跳,都不是好对策.它既不能装饰尊严,提高威信,也不能用来澄清事实,更不能用来掩盖错
误,只会暴露自己心胸偏狭,办法不多.
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提倡闻过不跳,绝非闻过之后,两耳塞豆,不理不睬;或者消极按捺,“硬着头皮
顶”;甚至伺机报复“秋后算账”;后一种不跳,曾造成过极为恶劣的影响,历史已经惩罚了这类“不跳”的“算账派”.闻过不跳,则是希望“不跳”之后,促进
反思,从善如流,从批评中吸取动力和活力,进而把党和人民交给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搞得好些.(原载《解放日报》拾风文有改动)
这篇短论的中心论点是首段首句:“闻过不跳”.这是根据实施舆论监督的实际情沉,从“闻过则喜’’这一成语中引申出来的富有新意的见解,开门见山提出来,
十分鲜明醒目.接下去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二是“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依次在每一自然段开头提出,不仅证明、补充和
发挥了中心论点,使议论得以展开并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分论点的位置突出,在所属的自然段中也是“开门见山”,无疑起了使文章立论更加发人深省的作用.
结合具体材料发表议论,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样能做到“开门见山”.请看下面一篇文章:
这样的会风好
会
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搞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会风.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委员会举行全体委员会议.八时半,纪念委员会秘书长陈荒煤同
志就来到会场.不到九时,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邓颖超同志也提前到会.她和部分委员亲切地谈了一会儿话,然后就座,宣布会议开始.她说这次会议有两个议程,
一是由秘书长作报告,二是请委员们讨论.她自己首先对纪念活动提出了具体意见,也对委员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位委员作了简短发言.过了一会儿,邓颖超同
志问:“还有意见没有?”会上没有人再要求发言.她就宣布:“没有意见就散会,开短会!”这时是上午九时四十五分.会虽短,却解决了问题.这个会议的会风
好,很有一些值得提倡的地方.
第一是会议主持人准时到会.开会,应该有雷厉风行的作风,规定什么时候开会,就什么时候到会.所有与会者、包括主持
会议的领导人都不能例外.八点开会九点来,寅时开会卯时到,这种松松垮垮、懒懒散散的恶习应该纠正.不顾与会者等候多时,主持人自己姗姗来迟的作风也要克
服.领导带好头,不仅是有群众观点的表现,而且有利于同与会者一起,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作风.
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无论开什么会,都要讲求成效,讲求质量.会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会前不作准备,会上信口开河,漫无边际地谈山海经,使与会者不得要领,就很难研究和解决问题.我们应当提倡:领导者要做有准备的报告(应该自己动手,而不劳秘书代办).
第
三是说短话,开短会.上述会议时间很短,总共不到一小时,话多则长,话少则短,不拖拉,不耗时间.我们很需要这种作风.现在大家任务很重,事情很多,要通
过开各种会议,讨论问题,研究问题.但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会议上.会议,因其内容不同,有的需要长,有的需要短,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可能求短些,更
短些.鲁迅讲话、写文章,就主张尽可能短.我们应当学习鲁迅,也应当提倡:宁可把长会缩成短会,决不将短会拉成长会!
提倡好的会风,纠正不良的会风,应该是整顿党风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原载《人民日报)葛琼文)
和《闻过不跳》不同,这篇文章有一个开会的具体材料,作者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提炼出“会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摘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
会风”这一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提出来,然后用开会的材料作例证,接下去作者小结一笔:这个会议的会风好.又从中提炼出三个分论点:“第一是主持人准时到
会”、“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第三是说短话、开短会”,依次在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亮出,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了会风好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从而使
全篇立论更加鲜明.显而易见,这就是“开门见山”的作用和效果了.
要做到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就需要我们在下笔前构思好论点提纲,应注意三点:一是注意论点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确周密;二是注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否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三是分论点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思成熟后,就可以铺纸展笔了.
例如《“庖丁解牛”的启示》论点提纲:
中心论点:实践出真知,不断总结经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分论点:
(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学习,寻找规律.
(2)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规律.
(3)要运用规律,扬长避短,勇于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批评的“艺术”》论点提纲:
中心论点:批评要取得效果,必须讲究批评的“艺术”.
分论点:
(1)批评必须注意界限和分寸,该批评的进行批评,不该批评的不乱批评.
(2)批评,必须把握住被批评者的性格.
(3)批评,还必须注意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
(4)讲究批评的“艺术”,才能打开被批评者心灵的大门,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从而真正提高思想觉悟.
下笔前疏理好论点提纲,作文时,思路就不会阻塞,行文也不会捉襟见肘,做到“开门见山’’也就从容不迫了.
当然,文章的布局方式多种多样,提出论点的方法也远不止一种.但学会了文章起笔提出中心论点和下面自然段的首句提出分论点的写作方法,就掌握了议论文如何
发挥论点的威力的一种技巧.而根据题意和议论实际的需要,灵活熟练地运用这种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对我们写好议论文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的.
作文也同摄影一样,要讲究角度.先择什么样的用度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往往能决定一篇文章的优劣和成败.
记得文学巨匠茅盾逝世时,有一个班级的老师布置大家写随笔纪念.不少同学落笔前没有很好注意角度的选择.结果文章不是议论空泛,就是缺乏新意;而有一篇题
为(最后的“作品”)的感想文章,选择了茅盾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正式向党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一侧面,展开议论,把茅盾在最后
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着作是他一生创作的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继续,别具匠心称之为”最后的‘作品’”.深情地赞扬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用“热血和信念”
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由于角度选得好,使这篇随笔在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显得极有新意.
由此看来,要写好一篇文章,根据题意要求去选择最佳角度,是忽视不得的.命题议论文虽然规定了议论的“范围”,但并没有规定写作的角度,角度抓得好,文章一起笔便引人入胜.能显示出对所议论事物的不同一般的见解.
前面说过,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往往提供了多种写作角度,打开思路之后,也就要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写作角度入议,这和命题作文选择写作角度的道理是相同
的.那么,怎样选择最佳的写作角度呢?关键是:要从自我出发,选择能深刻揭示题意、有社会价值、自己有真切体会并能给人以启迪的写作角度.所谓“从自我出
发”,就是选择的写作角度一定是自己有话可说,有理可论的,不能感到陌生,以至心中无数,言不由衷.
具体地说,最佳写作用度还要符合两个要求:
首先,角度要小.选择的角度太大,必然涉及面广,就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角度小,集中一点,走笔成文,效果就好.上面提到的《最后的“作品”》,就抓
住了茅盾临终前写的“入党申请书”这个角度,深入议论,而不去泛泛而论茅盾一生中的许多事迹.这样,文章角度很小,主题却很集中,而且由小见大,从中折射
出茅盾光辉的一生,立意十分深刻.
其次,角度要新.所谓“新”,就是不落俗套.我们说,对同一个问题和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见解也就不同.有些文章,写出来一看面孔就很熟,似乎在哪
儿见过,这除了材料陈旧之外,主要是写作角度不新,无法议论出新意来.必须明白,只有从新的角度观察事物,才能发现事物的新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分析事物,
才能获得对事理的新的认识.
有一位同学读了课文《失街亭》以后,就“斩马谡”的情节发表看法,写了《从孔明斩马谡谈起》的读后感,由于选择了“孔明用人”的写作角度,文中提出了“与
其执法如山在后,不如任人唯贤在前”的主张,对“识才、荐才”问题发表了颇有新意的见解,这就比论述“骄者必败”之类众所周知的道理新鲜多了.
自然,议论要出新意,需要我们有深刻的思想,同时在语言上也要有新的创造,力求达到“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境界;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如果对“执法如山”
和“任人唯贤”的含意一知半解,对两者的联系似懂非懂,要想在“失街亭”的问题上发表有新意的议论,也是很困难的.
角度小和角度新,是衡量最佳写作角度的两个标准.由于打开思路后,会发现多种写作角度,因此,要确定最佳角度,还必须对可以入题的角度进行比较筛选.例如: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谢的.”
这段材料可以选择下面几个角度展开议论:1创新需要勇士,要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2探索会有失败,失败者也值得感谢.3对创新者的成果,应该不断发
展和完善.比较一下,角度1和3显得太大,“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和“创新者的成果”议论起来容易流于空泛;角度1还显得缺乏新意,这类议论已经见得不少
了;角度2不仅小而集中,而且颇有新意.以材料作“引子”,围绕“探索会有失败”展开议论,重点是“感谢失败者”.能讲出“感谢”的道理并令人信服,无疑
是对“探索精神”的有力支持和促进,这比一般情况下“感谢胜利者”的意义要深刻得多了.这样比较一番,筛选一下,最佳写作角度也就不难确定了
如同拍照角度并无固定模式一样,写作角度的选择和确定也要运用眼力,“独辟蹊径”.高明的摄影师善于寻找理想的角度,拍出人物的千姿百态,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写作角度,也就不愁文章不展露新姿.
如何作到开门见山提论点
不少议论文往往因“事”生“议”.在表现形式上,文章开头总是援引事例,而后展开议论.象《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反对自由主义》等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在中学生的作文中是十分罕见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立论醒目.下面三段文字就具有这样的特色:
(1)
学习要打好基础.“根深才能叶茂”,就是说的打基础的重要性.司马迁如果不在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史记》吗?达·芬奇小时候
如果不在“画蛋”上狠下功夫,后来能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吗?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
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古往今来,无数有成就的学者、专家,都用自己的经历,雄辩地作了证明!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味着什么?那就是牺牲.这种牺牲,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普天下的人民,因而崇高而伟大!这种牺牲,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国家的公利,因而可与日月争辉!牺牲的是名利、地位乃至生命,但赢得的却是国家的兴旺、人民的敬仰.
(3)
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是过早的赞誉.一次歌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
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在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会带来什么好处呢?上述三段文字
的划线部分就是论点.我们说,议论文的开端起笔,要为全文辅展文路.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云:“通篇之纲领在首一段,首段得势,则通篇皆佳.”把自
己的真知灼见提炼成论点,高屋建瓴般地在文首亮出,开宗明义,起领全文,就能造成一种气势;也利于畅通文思,围绕论点展开议论;这时促成“遇篇皆佳”的作
用,确实是不可小视的.
那么,如何做到开门见山提论点呢?
首先,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
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如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并且从司马迁、达·芬奇、爱因斯
但的材料中提炼出了“学习要打好基础”的中心论点;如第二段文字,作者已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中悟得了“那就是牺牲”的启示;如
第三段文字,作者目睹报刊上给年轻选手戴上了许多不恰当的“桂冠”的现象,深切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不适当的、不适时宜的褒贬,都足以损害一个人,尤其
是过早的赞誉”.正因为“胸有成竹”,对议论对象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并且确认见解符合题意或提供的材料的含义,有议论的价值,才使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有
了可靠的保证.如果面对论题或议论对象,还没有引出感想或提炼、概括不出论点,要做到“开门见山”又怎么可能呢?”
其次,要改变自己的行文习惯,
开头第一句话不用叙述语言,而用议论语言.即是用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判断句,一下子打开“议论”的口子.有些同学写惯了记叙丈,在议论文中也往往
出现大段记叙文字,尤其不善于文章起笔就申述论点,摆出议论的架势;有些同学下笔前胸无成竹,不管写什么议论文,总是以记事开头,甚至大段记叙完毕之后,
才托腮凝神思考应提出什么论点;上述行文习惯对写好议论文妨碍极大,如不改变是无法做到开门见山、立论鲜明的.
自然,用事例开头的“一事一议”的
写法,“事”在前,“议”在后,也是议论义的一种布局,但这类布局较为常见,掌握起来相对容易一些,而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对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上
面提到的一、三两段起笔文字,如果作者事先在头脑里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判断,或者沿袭自己习惯的行文方式,就往往会变成这样的开端:(1)我国大史学家司马
迁,年轻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终于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记》;意大利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在“画蛋”上狠下功夫,终于成为绘画的一代宗师;伟大的
物理学家爱因斯但,幼年时缺少聪明才智,但他发扬了“人一知之,我十知之,人十知之,我百知之”的精神苦练基本功,终于攀登上科学的高峰……(2)每次歌
唱大奖赛落下帷幕,往往就能看到报刊上把获奖的年轻选手称为“唱歌明星”、“著名歌唱家”,戴上这样的桂冠的参赛者,有的甚至还是中学里念书的学生!我很
纳闷,这样的宣扬,对青年的思想进步和艺术成长有什么好处呢?
一篇议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要有对中心论点起证明、补充和发挥作用的分论点.分论
点是由中心论点统率并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所说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除了首段起笔外,还要求在展开论证后,将每一个分论点分别放在自然段的开头提
出.例如证明中心论点有三个分论点,那么,这三个分论点就按其逻辑顺序依次在三个自然段的开头提出来,这样就使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分论点的位置十分鲜明,
也就为整篇文章立论的醒目增光添色了.
下面举一篇短论作例:
闻过不跳
闻过不跳.这对实施舆论监督,关系极大.在我们这个封建意识还比较浓厚的国家,领导也好,群众也好,其民主意识的培养,彼此都需要一个过程.要求每个领导者“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标准太高,不现实,不如暂提“闻过不跳”为好.
莫
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闻过即跳的事,今天并不少见.老虎的屁股,即使你摸得再轻,它也会跳起来的.跳,说明什么?不外乎,批评丧失了他的“尊严”,或者
批评不尽合乎事实,或者批评正好点到他的“穴道”.无论哪种情况,跳,都不是好对策.它既不能装饰尊严,提高威信,也不能用来澄清事实,更不能用来掩盖错
误,只会暴露自己心胸偏狭,办法不多.
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提倡闻过不跳,绝非闻过之后,两耳塞豆,不理不睬;或者消极按捺,“硬着头皮
顶”;甚至伺机报复“秋后算账”;后一种不跳,曾造成过极为恶劣的影响,历史已经惩罚了这类“不跳”的“算账派”.闻过不跳,则是希望“不跳”之后,促进
反思,从善如流,从批评中吸取动力和活力,进而把党和人民交给自己负责的那部分工作搞得好些.(原载《解放日报》拾风文有改动)
这篇短论的中心论点是首段首句:“闻过不跳”.这是根据实施舆论监督的实际情沉,从“闻过则喜’’这一成语中引申出来的富有新意的见解,开门见山提出来,
十分鲜明醒目.接下去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莫谓标准低,做到也不易”;二是“不跳非塞耳,从善促反思”.依次在每一自然段开头提出,不仅证明、补充和
发挥了中心论点,使议论得以展开并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且分论点的位置突出,在所属的自然段中也是“开门见山”,无疑起了使文章立论更加发人深省的作用.
结合具体材料发表议论,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炼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同样能做到“开门见山”.请看下面一篇文章:
这样的会风好
会
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搞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会风.九月二十二日上午,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委员会举行全体委员会议.八时半,纪念委员会秘书长陈荒煤同
志就来到会场.不到九时,纪念委员会主任委员邓颖超同志也提前到会.她和部分委员亲切地谈了一会儿话,然后就座,宣布会议开始.她说这次会议有两个议程,
一是由秘书长作报告,二是请委员们讨论.她自己首先对纪念活动提出了具体意见,也对委员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一位委员作了简短发言.过了一会儿,邓颖超同
志问:“还有意见没有?”会上没有人再要求发言.她就宣布:“没有意见就散会,开短会!”这时是上午九时四十五分.会虽短,却解决了问题.这个会议的会风
好,很有一些值得提倡的地方.
第一是会议主持人准时到会.开会,应该有雷厉风行的作风,规定什么时候开会,就什么时候到会.所有与会者、包括主持
会议的领导人都不能例外.八点开会九点来,寅时开会卯时到,这种松松垮垮、懒懒散散的恶习应该纠正.不顾与会者等候多时,主持人自己姗姗来迟的作风也要克
服.领导带好头,不仅是有群众观点的表现,而且有利于同与会者一起,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好作风.
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无论开什么会,都要讲求成效,讲求质量.会前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会前不作准备,会上信口开河,漫无边际地谈山海经,使与会者不得要领,就很难研究和解决问题.我们应当提倡:领导者要做有准备的报告(应该自己动手,而不劳秘书代办).
第
三是说短话,开短会.上述会议时间很短,总共不到一小时,话多则长,话少则短,不拖拉,不耗时间.我们很需要这种作风.现在大家任务很重,事情很多,要通
过开各种会议,讨论问题,研究问题.但不能把过多的时间,用在会议上.会议,因其内容不同,有的需要长,有的需要短,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可能求短些,更
短些.鲁迅讲话、写文章,就主张尽可能短.我们应当学习鲁迅,也应当提倡:宁可把长会缩成短会,决不将短会拉成长会!
提倡好的会风,纠正不良的会风,应该是整顿党风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原载《人民日报)葛琼文)
和《闻过不跳》不同,这篇文章有一个开会的具体材料,作者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上升到理性认识,提炼出“会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摘四化建设,必须提倡好的
会风”这一中心论点,开门见山提出来,然后用开会的材料作例证,接下去作者小结一笔:这个会议的会风好.又从中提炼出三个分论点:“第一是主持人准时到
会”、“第二是报告人作有准备的发言”,“第三是说短话、开短会”,依次在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亮出,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了会风好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从而使
全篇立论更加鲜明.显而易见,这就是“开门见山”的作用和效果了.
要做到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就需要我们在下笔前构思好论点提纲,应注意三点:一是注意论点本身的表述是否明确周密;二是注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是否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三是分论点之间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思成熟后,就可以铺纸展笔了.
例如《“庖丁解牛”的启示》论点提纲:
中心论点:实践出真知,不断总结经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分论点:
(1)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学习,寻找规律.
(2)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总结经验,掌握规律.
(3)要运用规律,扬长避短,勇于克服困难,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批评的“艺术”》论点提纲:
中心论点:批评要取得效果,必须讲究批评的“艺术”.
分论点:
(1)批评必须注意界限和分寸,该批评的进行批评,不该批评的不乱批评.
(2)批评,必须把握住被批评者的性格.
(3)批评,还必须注意尊重被批评者的人格.
(4)讲究批评的“艺术”,才能打开被批评者心灵的大门,使被批评者心悦诚服,从而真正提高思想觉悟.
下笔前疏理好论点提纲,作文时,思路就不会阻塞,行文也不会捉襟见肘,做到“开门见山’’也就从容不迫了.
当然,文章的布局方式多种多样,提出论点的方法也远不止一种.但学会了文章起笔提出中心论点和下面自然段的首句提出分论点的写作方法,就掌握了议论文如何
发挥论点的威力的一种技巧.而根据题意和议论实际的需要,灵活熟练地运用这种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对我们写好议论文来说,是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