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有哪些?
1、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很有见地,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但小时候的孟子天性顽皮贪玩,不想刻苦学习。
起初,孟子的家临近一座坟场。孟子童年时代经常看到有人来送葬办丧事,日子久了,慢慢地学了不少葬礼祭奠的规矩,有时候还拿把小铲子挖坑填土树立“墓碑”玩。孟妈妈看见孟轲天天搞这些东西,觉得这样下去孩子不会学好,就带着孟子搬家了。
他们的新家旁边是一所集市,天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小孟轲每天在集市上闲逛,时间长了,还叫了一群小伙伴,玩经商做买卖的游戏。孟妈妈看了,觉得小孩子学着吆喝叫卖、交易赚钱也不合适,便又带着孟子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
这里书声朗朗,进出的人们学问渊博,又懂得礼节。孟轲耳濡目染了一段时间,就自己在家里翻书认字,学习礼仪。孟母这才满意。她拿了两条干肉做学费,把孟轲送进了学堂。这就是“昔孟母,择邻处”的故事。
2、周星驰想成为明星
周星驰是华语影坛的标志性人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查理·卓别林。20世纪90年代,由于他主演的电影屡破票房纪录,因此他与成龙、周润发并称为“双周一成”。但他小时候,当海员的父亲从来没有给过他温暖,还经常打击他,让他对学习和人生失去了兴趣。
后来有一次周星驰和母亲一起看一部电影《唐山大兄》,他被李小龙深深吸引了。他兴高采烈地对母亲说:“我以后一定要成为李小龙这样的明星!”母亲摸着他的头说:“我相信你!”就因为这部电影和母亲的这句话,周星驰疯狂迷上功夫,并立下将来当演员的人生志向。
于是乎,2001年的《少年足球》可以算是圆了周星驰的梦想,电影里,他借身穿经典黄色连体服出现的陈国坤致敬李小龙:“不要紧,你只是人离开,精神永远都会在这里。”
3、李白铁棒磨成针
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干脆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走到半路,遇见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很专注地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李白感到奇怪,“这么粗的一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孩子,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李白听了,恍然大悟,“对呀 ! 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从此,李白专心读书,终成一代大诗人。
4、孟母断织促学
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逃课回家玩耍,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剪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孟子当时很害怕,连忙问母亲:“母亲大人为什么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呢?”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说完痛哭。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一直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5、齐白石到老还坚持每日作画
著名画家齐白石成名后还坚持每日作画。1949年,85岁高龄的齐白石依然坚持每天作画5幅,从不间断。在过生日的那天,前来贺寿的客人很多,他忙了10多个小时。等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他已经很疲倦,于是便休息了。
第二天,齐白石早早地起床,没吃饭就赶到了画室,画完5幅后才吃早餐。吃过早餐后,他又回到画室作画。家里人怕他累着,便说:“你不是已经画完5幅了吗,怎么还画?”他解释说:“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他。”说完,他又全神贯注地画了起来。
齐白石一生清苦,幼年学的是木匠,之后是雕刻,后才学绘画,年近七旬始享盛名,靠的就是“不教一日闲过”的惜时和坚持不辍。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