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有没有道理:善战者 能为不可胜 不能为敌之可胜
春秋时期时期孙武《孙子兵法》: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译文:以前善于带兵打仗的人,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这句话,请不要小看它,它是《孙子兵法》中很重要的军事思想,具有普遍性,现在还没有过时,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毛泽东把这个被历代军事家视为秘籍的重要军事思想,归纳成一句朗朗上口的短语。这句话叫: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很显然,毛泽东的表述,更精炼,更通俗,更分明,更容易理解。毛泽东曾这样赞誉过一个军事家,说古人用兵无人能出其右者。
这个具有罕见军事天赋的军事家,叫李世民。他对孙武子这句兵法箴言也烂熟于胸,几乎在每次重大战役中,都是在遵循这个军事法则,最后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英雄所见略同,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同样也是毛泽东重要军事思想之一。为了实现这个战略构想,他往往又鼓励前线战士既要勇敢作战、不怕牺牲,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伺机消灭敌人。
毛泽东是这样解释的,保存自己好比是盾;消灭敌人好比是矛,新式武器坦克,就是按照矛盾的思想来研发的,既可以挡住敌人子弹(保存自己),也能发射炮弹打击敌人(消灭敌人)。
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要消灭敌人,肯定就需要勇敢作战,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一部分的必要的牺牲,就是为了以后更多的人不牺牲,永久地保存自己。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目的,也是战争的本质。
这是毛泽东过人之处,总是能用大白话、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将抽象与生硬的军事概念,解释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激发将士们战斗必胜信心。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中的伦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齐文化伦理思想的特点。
齐文化的伦理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仁”、"礼",但又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重功利。这些,在《管子》一书中体现得很明确。关于前者,是从齐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相比较而言的。
鲁文化把"仁"与"礼"放在首要地位,而三晋文化,特别是秦文化,是很不重视"仁"与"礼"的。
齐文化上述两个方面,在《孙子兵法》中也体现得十分清楚。孙武讲"仁",但是并不把"仁"放在首要地位。他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①杜牧注说:"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
②杜牧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孙武生活于有尚武精神传统的齐文化环境中,他在讲将领的五德时,把"智"(智慧)放在首要地位,而把"仁"的要求放在次要地位,是十分自然的。但是他并不是不要"仁",而是将"仁"用于对士卒的管理和教育方面。
《孙子兵法·计篇》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即体现了"仁"的思想。孙武的"仁",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要符合战胜敌人、维护国家利益的要求。因此,他在《孙子兵法·用间篇》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
2015-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