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罗马共和国体制向帝制的转变

 我来答
南门萱4485
2015-06-24 · TA获得超过189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0万
展开全部
古代罗马因其奴隶制度的充分发展成为了古代世界最典型的奴隶制国家。在古代罗马完成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之后,罗马由共和国走向帝国,继而在政体上由共和制走向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元首制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罗马共和国、共和制向帝国、元首制过渡的必然性:其一,古代罗马的对外扩张;其二,罗马对外扩张后国内经济的发展;其三,罗马军事制度的变革;其四,阶级关系的变化即骑士阶级的兴起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其五,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其六,罗马社会公德的变迁。
  首先来分析第一个方面,古代罗马的对外扩张。之所以把罗马的对外侵略扩张放在首位,是因为后面所论述的几个方面的变化很多都是罗马对外扩张所带来的影响。从公元前3世纪中期开始,罗马共和国在统一意大利半岛的基础上,先后通过布匿战争、西班牙战争、马其顿战争等完成了对迦太基、西班牙、希腊和小亚细亚的征服。这使得罗马共和国的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李怀国在他的《古罗马共和制帝国刍议》一文中指出:所谓的“帝国”是指国家的规模超出了原来的自然地理界限和民族界限。所以说,此时的罗马已经成为了一个城邦共和制下的“帝国”。国家版图的日益扩大,中央和地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积压,必然要求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对国家进行统治。
  第二个方面,罗马国内经济的发展。先来看第一点,罗马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促进了罗马国内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罗马人从被侵略者手里掠夺了大量的财富,侵占了大片土地,虏获了大批的奴隶。这就为罗马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时的奴隶劳动带有明显的商品生产的性质。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说它是“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奴隶制度”。经济决定政治,此时罗马国内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要求政治上的变革与之相适应。第二点,经济上的另一个主要变化就是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的破产。大征服以后,罗马的贵族集团以权谋私侵吞征服地,并且与骑士集团一起在农村兼并土地。这种做法使得一度缓和的土地矛盾重新尖锐起来。因此所造成的小农破产的现象促使了流氓无产者的出现,并且直接动摇了罗马城邦共和制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城邦共和制的覆亡已成必然。
  第三个方面,罗马军事制度的变革。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是罗马共和国公民兵制的基础。以自由民为主的罗马公民兵曾在对外扩张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破产现象的越发严重,公民兵制无兵可征。这直接影响到了罗马军队的兵员和战斗力。朱古达战争中罗马军队的一再失利,表明原有的公民兵制已无法适应现实的要求。马略上台后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改征兵制为募兵制,延长兵役的期限,扩大并稳定了罗马的兵源,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军队从公民变成了职业军人,是军队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将可私兵现象的出现为某些政治家利用军队实现其政治抱负提供了可能。军事制度变革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独裁政权的产生。
  第四个方面,阶级关系的变化。首先来看第一点骑士阶层的兴起。早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塞尔维乌斯改革之后,骑士就已经出现。但当时他们只是贵族阶级的一部分。在罗马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过程中,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致力于发财致富的骑士们富有起来。罗马在完成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之后,在地方行省上实行包税制。如此一来受益最大的就是由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充当的包税商人,而这一部分人大多数出自骑士阶层。这时,骑士已经成为一个有自己独特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社会性阶层。它逐步取代了新贵族,成为了仅次于元老阶层并有能力与之相对抗的金融贵族阶层,并开始演变为国家重要的阶级基础。第二点,阶级矛盾的激化。罗马“内战时代”的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是在阶级矛盾激化,政治斗争激烈的背景下爆发的。它标志着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的开始。公元前73年爆发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进一步加深了城邦共和制的危机,迫使统治阶级认识到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更为有力的统治方式来加强对国家的统治。
  第五个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即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在格拉古兄弟改革中,改革者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共和政体采取了一系列企图逆转小农破产现象的措施。但最终因无法与强大的贵族反动势力想抵抗,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马略上台后推行的军事制度改革为以后苏拉独裁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苏拉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建立起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个独裁统治。他加强了对元老院和立法权的控制严格了高层官吏的升迁制度,剥夺了保民官的权利从而大权独揽。苏拉开创了埋葬共和制的先例,推动了罗马政体转变的历史进程。“前三头同盟”瓦解后,恺撒成为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二位独裁者。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既维护了国内所有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又扩大了罗马的统治基础,适应了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历史趋势。屋大维在罗马建立了个人军事独裁统治,并接受了具备个人独裁性质的绝对权力,采用“元首”这一称号对帝国进行统治。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了“奥古斯都”的尊号。罗马帝国的历史从此开始。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罗马共和制向元首制的转变。
  最后,来看一下第六个方面,罗马社会公德的变迁。在罗马征服地中海之前,罗马公民道德高尚、民风淳朴。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阶级矛盾的激化。罗马共和国内的破产小农成为权贵门客或流氓无产者,形成了罗马国内社会的一个寄生阶层。罗马公民贪图利益的风气迅速发展,并产生了暴民政治的思想倾向。这使的军事独裁者更有可能获得公民的支持,从而确立政治独裁统治。
  综上所述,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经济上,大地产的形成和小农破产所导致的小农经济的瓦解,破坏了城邦共和制存在的经济基础。这是共和制向元首制过渡的根本原因。军事上,罗马军队性质的变化,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因素。政治上,建立在狭小城邦基础上共和政体,已不能在适应庞大帝国内部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深刻变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最终促成了共和国向帝国的过渡。
love美美的春天
高粉答主

2015-06-24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748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885万
展开全部
古罗马共和国是由一系列的罗马城邦组成的联邦,各城邦的实力相近因此只能采取共和制。到共和国后期由于经济发展和对外战争的影响,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同时以罗马为中心的拉丁地区取得了远远强于其他城邦的地位和实力,由此导致了共和国末期的内战,最终凯撒击败对手取得了共和国的政权,共和国变成了帝国,权力集中于皇帝之手。

共和国之所以会解体,一方面是因为无法遏制的外部扩张带来了经济问题,造成了平民的不满,另一方面是体制内的斗争利用了问题,加剧了矛盾,因此贵族和平民的矛盾、贵族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急速恶化,最终造成了内战的爆发,也可以说是罗马共和国社会矛盾的总爆发。这场空前的大角逐需要一个赢家的出现——或者说,所有其他竞争者的出局——才能平息局面。这场矛盾通向爆发的过程中可能有偶然性因素,比如Gruen认为凯撒和元老院之间有意图上的误会。但即便没有凯撒,这些矛盾也得不到解决,而只能被拖延。

所以,最后的赢家屋大维为何要给罗马共和国改制也就显得不难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屋大维并没有像大部分人会想象的那样用强权推行他的改革。因为有了凯撒被刺的前车之鉴,他的改革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他号称“重新恢复了共和国”,从来没有称自己为皇帝,而只是“第一公民”(Princeps——因此称屋大维创造的政制为“帝国”其实是不当的,在英语里一般称之为Principate)。屋大维让元老院在前27年赋予了他保民官的权力和几个最重要的行省的总督权,从而合法获得了在共和国里从来没有人获得过的巨大权力。据罗马历史学家Cassius
Dio记载,这项提议在通过元老院时,元老们明白这是在建立君主制,但大部分人都因为“害怕内战的纷争”而默许了屋大维的动议。随后,屋大维国家化了军队,在制度上防止了共和国军阀混战局面的重现,并且把几乎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了自己的手上。塔西陀把这一切总结为“(元老们)准备好了做奴隶⋯⋯(他们)为了当下的安全,舍弃了危险的过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