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没有厕所吗?
观点:岂止是故宫没有厕所,整个北京城都没有,有一种说法叫“京师无厕”,这就是16世纪到19世纪,明清两代北京城的真实写照。必须要承认,明清的厕所发展是倒退的,明清两代的厕所设施与管理甚至都不如春秋时期。从冲水式变成了移动式,虽然给上层阶级的舒适性带来很大好处,但对整个公共环境卫生来说,是一场灾难。
明清之前,中国古代的厕所,从实用度上几乎无可挑剔,沿着时代变迁不断发展
《说文字释》记载: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言之秽之处宜常修治,使结清也。厕所这个概念在古代中国,很早就被提出来,并应用在城市公共卫生中。《墨子·备城门》记载:城上五十步一厕所,上厕所为城上之厕,溷则城下积不洁之处。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对人的粪便进行统一处理,降低城市污染,防止各种传染病与瘟疫的蔓延。
到了周朝,已经使用水冲厕所,叫“井宴”。这与现代卫生间的结构非常相似,井指的是管道,宴指的是化粪池,通过水冲,用池子收集粪便,整个公共给排水系统设计的非常完备。
中国的厕所随着朝代的更迭,有序不紊的发展着,在唐宋时期,厕所的建设与内部结构,已然非常奢华,如厕的过程非常具有仪式感,细节处理到位,每一步都有严格要求,让人类正常生理需求变得非常体面且舒适。
就拿唐朝金山寺的厕所举例,厕所内部高度为六尺二寸,宽度为三尺六寸,用木炭进行除臭。洗手架上有搓手用的澡豆,可以保证身体的整洁。由于唐宋时期,穿衣肥大,如厕时多有不便,所以要脱掉外衣,这也是古人把上厕所成为“更衣”的原因。金山寺对进出洗手都有严格要求,甚至去除异味的活性炭的数量与摆放位置也明确规定,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厕所,在实用性、卫生性、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到了无可挑剔。
到了明清时期,固定厕所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移动性便盆、恭桶,整个国家都没有厕所,故宫自然也不例外
明清时期的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舒适性,使用移动马桶。清朝称之为“官房”,官房与现代的坐便器形状很类似,除了不能冲水以外,甚至比坐便器还要舒适。官房由便盆与便凳组合而成。便盆一般是长方形或者椭圆形,材质上有瓷质,或者木锡结合。皇家的原木一般使用名贵的紫檀,在木质外框上还会刻有各种图案装饰,木质内部由锡构成,防止漏液,入口是椭圆形,与如今坐便器形状相似,人体工程学角度讲,是最舒适方便的形状。便凳放置便盆上方,也是开椭圆形口,与便盆上下呼应,便凳有靠背扶手,垫上软垫,就如同沙发一样,很舒服。如厕完事后,宫女将官房送进净房进行处理。
▲皇家为了自身的舒适性,取消了固定厕所,所造成的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皇帝如此,下边的官员百姓自然也效仿,整个北京城就没有真正的厕所,“京师无厕”也可以认为“京师处处为厕”。《燕京杂记》曾说:重污叠秽,处处可闻。因为并非所有人都如皇帝那般,有专人服侍。人有三急,一旦身体有感,很难控制,在家中倒也罢了,若在路边,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了保全裤子,只能当道中便溺。甚至还有很多百姓将马桶里的粪便直接倒在街上,大便小便夹杂路边尘土飞扬,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味道很重,整个城市的卫生系统混乱不堪,皇家贵气也因此成色不足。
一是为了避免“臭气熏天”,惹煞皇宫的“风景”。
二是为了方便主子们,所有的人“方便”时都使用便盆和马桶。大殿的一角是用布帘隔开的,那是专门为了人们“方便”之用的,便盆和马桶上都有盖子,而且在便盆里还放入炭灰和草木灰,帝后们方便处还另装上香料。秽物便出,被灰沿裹、加盖倒入粪车,小便入马桶、随时处理,所以紫禁城内的宫中绝无异味。大殿的一角是用布帘隔开的,那是专门为了人们“方便”之用的,便盆和马桶上都有盖子,而且在便盆里还放入炭灰和草木灰,帝后们方便处还另装上香料。秽物便出,被灰沿裹、加盖倒入粪车,小便入马桶、随时处理,所以紫禁城内的宫中绝无异味。
紫禁城里不但没有厕所,就连烟囱也是只有坤宁宫祭祀烧柴处才有,因为宫内膳房与取暖都是燃用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