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什么时候最圆,你知道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今夜,也关上灯,去和家人看看月亮吧。
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与月色,穿越了近百年的时光,被几代人一次次诵读,一次次在文字的高塔中被仰望。
而这一段景致,却是鲁小芬从小就再熟悉不过的故乡。
(一)
鲁小芬的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二。
她从小在荷塘旁长大,记忆中最深刻的画面是和兄弟姐妹坐在大大的荷叶上剥莲蓬,寻觅爸妈在荷塘中哪一片荷叶下劳作。
蝉声蛙鸣,莲叶蓬蓬。在圆圆的月亮下,一家七口感受这样的夜晚,对于年幼的鲁小芬说,或许这是她对“团圆”二字最初的理解。
然而幸福的童年梦乡,在一夜之间,摇碎在这片荷塘。
那一年,她9岁,最小的弟弟只有4岁。
父亲因为一场意外离世,妈妈也被迫离开这个家。体弱多病的爷爷无力抚养5个孩子,于是大姐和三妹被爷爷分别送给两个姑姑,而更小的四妹,被以“带你去找妈妈”的谎言,被两个陌生人领走了。
虽然无力,但9岁的女孩能做些什么?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妹妹被带走,尽管那时候她已经懵懵懂懂意识到,分别意味着什么。
曾经幸福的家四分五裂,像是一块被切开的月饼。鲁小芬手里唯一的纪念,是姑姑给他们五姐弟拍下的一张合照。
在那之后,鲁小芬的世界里,月圆月缺都失去了意义。头顶那轮月亮长明,却再也没有圆满的时候。
(二)
曾经温暖的家不在了,但“家”始终被鲁小芬藏在心里。
为了照顾爷爷和弟弟,她承担起了这个家的大部分担子。每天清早牵着牛吃草,收莲蓬的季节里,学着曾经看到的爸爸的样子,划船去荷塘摘莲蓬。
撑船的竹篙两米多长,比她还高。一次意外里,船翻了,偌大的荷塘除了她空无一人,她喊不出声音,也不知道能向谁求救。靠着手边拉住的荷叶梗,她爬上了岸。
鲁小芬(右)和妈妈(左)
鲁小芬从小就干活,她不怕累,不怕为了弟弟付出。但是在那一刻,这个坚强的小女孩突然停不下眼泪。
她想起了曾经一家七口的幸福,想起他们在月亮下的欢声笑语。让人流泪的永远不是艰难的眼前,反而是回忆里那些短暂快乐的片段。
明明不久之前还一起生活,但如今想想,那种圆满恍若隔世。
(三)
幸运的是,妈妈虽然离开了这个家,但却从没忘记自己的孩子们。
她偷偷跑到鲁小芬的学校。原来妈妈在离开家后去了工地,听到妹妹被送走的消息,她悄悄回来,让鲁小芬很惊喜。
在那之后,妈妈经常会偷偷回来看望鲁小芬,带着自己在工地上存下的钱,塞给自己的女儿。
一天她回到家,发现了一卷胶卷。她对着灯照了照,那张胶片上模模糊糊,好像是爸爸。她凑得更近些,更近些,爸爸在胶片上一点点变清楚,爸爸在对她笑。
鲁小芬泪眼模糊,胶卷下还有一张彩色照片,是妈妈一个人的。
她把这两张照片和那张五姐弟的合照拢在一起,一家七口团聚了,在她的怀里,三张照片,拼凑起了一个久违的、团圆的家。
那一瞬间,鲁小芬再也没忍住眼泪。原来每一个家人在她的心里,都从没走远。
她把三张照片放在自己的枕头下,无论以后会怎样,至少在她的枕头下,从此永远是一个圆满的家。
(四)
小芬没有想到,这个她守护了三年的圆满的“家”,在一场意外的火灾中消失了。那一次意外中没有人受伤,但她却哭得格外伤心。
但幸运的是,妈妈始终在她的身边给她鼓励。
16岁的时候,小芬外出打工,那段时间,由于妈妈也自己在外存下了一点积蓄,她将弟弟接回了自己身边。那一次小芬回到老家,也在自从妈妈离开家后,时隔多年,第一次走进了妈妈的家。
她看到,在妈妈贴满了照片的木头桌子上,最显眼的就是那张五姐弟的合照。
无论月圆月缺,妈妈的爱从来不会改变。小芬知道,哪怕是为了妈妈,她也要拼命找回不知被送向何方的四妹。
她要靠自己的力量,把这个破碎的家拼凑回来,让那轮月亮再一次变得圆满。
爱心寻人团为小芬找到了多年未见的四妹。21年过去了,她还是像姐姐记忆中不爱戴头花的小女孩一样,活脱脱的小男孩性格。
原来,在被带走之后,四妹被送到了河北沧州市的一个儿童村。送她过去的男人说她自幼父母双亡,让四妹误以为自己从小就是个孤儿。
只有这张照片,伴随了她21年。
而更让小芬没有想到的是,四妹在儿童村改名为忠月,原因是她从小就在站在院子里,看着天上的月亮。
年幼的四妹或许没有过多印象,她当然不知道,那份对月亮无缘无故的喜爱,来自于被刻在心底最深处、没有被唤醒的幸福回忆。
那段一起坐在月光下的场景,终于可以再次重现。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长大了。
天上满月,人间团圆。
今夜,也关上灯,去和家人看看月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