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水洞沟藏兵洞到底“藏”了哪些秘密?
宁夏水洞沟,位于宁夏灵武市境内,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中的藏兵洞属于水沟洞的一部分,是全国唯一最完整的一个立体军事防御体系。而在过去几十年,这里一直当被做一个神秘的洞口。那么这个藏兵洞里究竟藏了些什么?
1、“藏”了一个交易市场。
“藏兵洞”其实只是灵武红山堡一带百姓对这些洞道的称呼,专家的称呼是“地下兵城”。
2006年开始,专家清理了藏兵洞,这次清理位于峡谷南面,清理洞穴总长达965米、面积达3200平方米。在洞内清理出土了刀枪剑戟、箭头、铁蒺藜、弹药等武器装备,也发现了暗道、陷阱等防御设施。此外还发现了锅灶、粮食、蔬菜等生活用品。认为其为古代藏兵之所。
2009年清理位于峡谷的北侧,清理洞道2600米长,清理面积6850平方米,均超过第一次清理发掘。
清理发现这里更多是民用物品,有马镫、秤、油灯、斗、升、格、皮囊、弩等文物,其中最多的是明清时代的铜杆、木杆秤,小到可用来称金银细软,大的有300多斤重。
结合南北两侧出土文物的不同,专家认为,在明代中期以前,地处边境的红山堡战事连连,明代鞑靼、瓦剌贵族入侵掠夺,因此驻军士兵建造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藏兵洞。而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他们将粮食、马具、盐、铁锅等用品与游牧民族的马匹和皮毛进行交换,藏兵洞则成了交易的场所。
2、“藏”了一个立体军事防御体系
这座地下兵城,与其附近的堡垒、长城、峡谷天险共同构成了一个防御体系。它的第一道防线是长城外的品字坑,第二道防线是长城,第三道防线是长城脚下的边沟、深沟,再过来便是藏兵洞,之后还有城堡,这样便构成了从地下到地上、非常完整的一个立体防御机构,这个防御机构的司令部就是红山堡城。
3、“藏”着众多谜团。
1号藏兵洞地下二层,有一个兵器库,杂乱放着很多武器,还有一个头骨,但是四肢和躯干一直没有找到,不知所踪。这里还是藏兵洞唯一发现石头的地方,在底部有两块数吨的巨石,而红山堡一带并不产这种石头,它们从哪里来?据介绍,2006年清理藏兵洞时,曾撬动过巨石,后面传来塌陷的声音,就再没敢动。专家们推测,这石头背后肯定有玄机,很可能是石门,保卫着重要的机构或者地方。但是控制石门的机关至今也没找到,而它后面到底是什么,也是个秘密。
藏兵洞中机关密布,这其中的某些原理至今也未破解。墙体中的三菱箭头,应该是由连发的弩机控制,但是机关如何控制,作战时如何伤害不到自己人?洞道中下有翻板,上有铁蒺藜,这些暗器是如何实现重复利用的呢?古代军事机关的智慧让人匪夷所思。
1号藏兵洞地下二层,将军洞存在着逃生通道,至今不清楚它通往哪里。
新被发现的,还有一些生活用品和生活的痕迹。藏兵洞里所藏的麦粒、谷粒、豆粒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只是面粉早已变质变色了。不仅有粮食,还有蔬菜,藏兵洞内发现了守边将士遗留的蔬菜。仔细观察,那棵完全风干了的白菜,呈墨绿色,看那“个头”,原来应有七八斤重。当年,镇守将士究竟囤积了多少粮食、蔬菜?在洞内生活了多久?官兵最后是在何种情况下撤离藏兵洞的?种种有趣的追问,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尚未清理出来的洞道还会出现什么奇特的东西?它会不会影响到藏兵洞的“定义”?这些未解之谜会不会被破解呢?
专家们不敢肯定,更无法设想,他们所肯定的只有——它是一个军事防御系统。
藏兵洞里还有什么?期待专家解密。
灵武市水洞沟明代“藏兵洞”,是古代地道战的“活标本”,也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这个立体防御工事,曾在防御明代鞑靼、瓦剌入侵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藏兵洞”,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个谜。尽管有的当地人曾说他们小时候曾钻到洞里玩耍过,但对“藏兵洞”的 历史 和全貌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就是在前两年,听说过“藏兵洞”的人也很少。直到2006年,有关部门对“藏兵洞”进行保护性的清理、疏通、加固、修缮并于不久前对外开发后,人们才基本看清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最近,记者身临其境后不禁惊叹:“藏兵洞”真是一个处处体现古代人聪明才智的军事防御奇观!
“藏兵洞”位于水洞沟东面,而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兵洞”与水洞沟之间,有一段4公里长的大峡谷相连。大峡谷与明代长城相伴,它的尽头是明代城堡红山堡(又称横山堡)。边长均为300米的红山堡,始建于明代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是为军事防御而修建的。由于防守任务加重,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制三边(陕西、宁夏、固原)的秦紘,委派宁夏都指挥使史镛又对红山堡进行了扩建。守军也由初建时的102人增加到251人。
“藏兵洞”就建在红山堡城边大峡谷的两侧并与城堡相通,它与长城、城堡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科学、协调的防御体系。而烟波浩渺、水域宽阔的红山湖,更与长城相依相伴,这种奇特的景观,在整个长城沿线绝无仅有。
别小看这个完全由黄土构成的峡谷。这里的雅丹地貌,谷深峡陡,群峰对峙,形成壁立高耸、奇形怪状、经年不倒的“土林”。“土林”的土质十分坚硬,“藏兵洞”就“藏匿”于“土林”之间。
开凿于峡谷半壁之上、蜿蜒于峭壁之间的“藏兵洞”,充满着神秘色彩。当年曾经十分隐蔽的洞口,现在已经不再隐蔽了。但如何“循序渐进”、洞内是否别有洞天?还是令人充满好奇。在有关人员的引导下,记者拾阶而上,看到的是一个神秘的洞口。进入洞内,仿佛走进了变幻莫测的迷宫。只见地洞蜿蜒曲折,左弯右转,枝蔓相通,长洞连着短 洞,大间接着小间,上层通着下层,一时真不知洞内藏有多少玄机,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该向何方。要不是有指示牌指引,莫说辨清东南西北,就连出路也不知在哪里。
记者看到,这里的“藏兵洞”分为上下两层、由十个部分组成,两层之间有地洞相连。除了坑道外,还有居室、伙房、水井、大厅、炮台、陷阱、观察口、储藏室、兵器库等,作战、生活设施相当完备、也相当科学。里面有饮用水井,可以埋锅造饭,而炊烟却可以通过专用通道排出洞外。将士在洞内坚守一段时间,完全不成问题。
记者发现,“藏兵洞”的通道一般高近两米,宽约一米,足可以供人直立行走。通道每隔一段设一个居室,以供人休息。洞壁上还掏挖了不少小龛,有的小龛上竟还有破碎的陶片和烟熏的痕迹。显然,这些小龛是用来放置灯具的。而洞内的圆形大厅,空间宽阔,足可以开一个几十人参加的军事会议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是兵器库。那里有出土不久的刀枪剑戟、箭头、箭袋、头盔、盾牌、铁蒺藜。为了保持 历史 原貌,有关部门并没有完全清理出来,也没有整齐摆放,依然将部分武器杂乱无章地放在兵器库的地面上。
站在观察口朝外瞭望,视野相当开阔,峡谷内的一切可尽收眼底。而站在峡谷内的人,要想看清观察口和“藏兵洞”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观察口,既可以瞭望军情,又可以通风透光、进行有效的军事行动。由此可见,“藏兵洞”虽然是防御设施,但也具有进攻的功能。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还有洞内设立的陷阱。这些陷阱,都设在只有单人通行的通道内,深达一丈,里面鹿角铺地,一旦落入,非死即伤。人一旦落入陷阱,无法自己爬上来。就算有来犯之敌真的进入洞内,在神秘莫测、陷阱密布的“藏兵洞”内,也是难成气候。记者在陷阱内看到几具横卧的白骨,不禁毛骨悚然:不知道是何人、何时于此死于非命? 历史 上,“藏兵洞”内是否发生过厮杀格斗,已经无从考证了。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专业人员在清理“藏兵洞”时,竟发现了当时镇守将士遗留的粮食、蔬菜。那棵依然保持原来形状、色彩的白菜和几个已经风化了的土豆,令人啧啧称奇。记者留意观察,看见这棵完全风干了的白菜,呈墨绿色,看那“个头”,原来应有七八斤重。当年,镇守将士囤积了多少粮食、蔬菜?在洞内生活了多久?官兵最后是在何种情况下撤离“藏兵洞”的?种种有趣的问题,令人猜测、遐想。
明朝时期,北部边境久不太平。鞑靼、瓦剌贵族经常率兵南下,到中原地区掠夺人口、财物、牲畜,骚扰百姓,杀伤边民。一旦得手,他们就立即撤回。然后,又伺机再动。由于他们经常在草盛马肥、粮熟秋收之际入寇,中原王朝不得不于此时调集军队保边护民、保护秋收。这一军事行动,也就称之为“防秋”。“防秋”,耗去了中原历代政权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筑军事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明代,在长城沿线的防御是70里建一城、30里修一堡。城堡之间,根据军事需要还要修建小城堡——— “城障”。在明代,自横城至延绥就建有21座“城障”。在长城内侧,每隔5里还要修筑一座黄土夯筑的烽火台。与“藏兵洞”结成“攻守同盟”的红山堡,就是一个“城障”,它也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了它,又有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藏兵洞”与之配合,鞑靼、瓦剌军队多次入侵中原都不从这里入境。
专业人员分析,红山堡及“藏兵洞”的立体防御设施,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神秘莫测的“藏兵洞”足以让入侵者胆战心惊:他们可以出奇兵袭击;可以由地上转入地下,由公开转入隐蔽,躲在暗处进攻;可以在洞内保存实力,等待援军;可以以逸待劳,阻挡对手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