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万里长城是怎样修筑起来的?
长城是古代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墙栏。我国古代最早的都城相传是夏禹的阳城。春秋战国时期,楚、齐、魏、燕、赵、秦等诸侯国,为了割据称雄,相互防御,都在地势险要的地方筑了长城。秦统一六国之后,拆毁了内地的长城。
为了抵御匈奴,命蒙恬把燕、赵、秦三国北面的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山县),北到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向东沿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东至辽东,长达五千多里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现在的秦长城遗迹,有的是用土掺碎石夯筑,宽高因地形而异,一般下宽五米,一高一至四米。有的是用石块砌成内外整齐的城墙,保存较好的地段;有的高五、六米,下宽五米,上宽三米。由此可以想象到当年巍然矗立的雄伟面貌。
在古代战争手段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仍不失为一条坚固的军事防线。特别在封建社会经济还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修筑这样伟大的工程,确实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自秦以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唐都进行过改线重建或增筑修缮。现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雄伟而坚固的长城是明代修建的。全长一万一千余里,重要地段都用砖石修筑,形体浑厚。其中山海关到居庸关一段,高达八点五米,厚六点五米,顶宽五点七米,城垛高约一米。在相隔一定距离处,城墙上还修筑碉堡和烽火台。形成了一条漫延山岭高地,城堡相连,烽火相望的世界奇观。直到现在还强烈地吸引着中外游人,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