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上唐代都城明明是长安,为什么洛阳人说洛阳也是唐代京城?
展开全部
首先不否认长安是唐代的都城,但实际大部分时期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洛阳,甚至李家几代人也是长期在洛阳执政,武则天时期也明确改洛阳为都城。所以不论是实际都城,还是名义都城,洛阳也是唐代的都城之一。
洛阳是不是唐朝的都城,难道是现在洛阳人、现在的教材能决定的吗?当然也不是现在的西安人决定的,唐朝的都城是有唐朝皇帝决定的。唐高宗《建东都诏》以诏书形式昭告天下,从此唐朝开始实行两京制。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唐玄宗:“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难道这些都是现在洛阳人说的吗?
洛阳确实也是唐朝的都城。
这么说吧,唐朝就处在一个长安地位逐渐下降,最终被废弃的过程中,伴随着长安城的衰落,洛阳城崛起为新的都城。
李唐王朝建都于长安,这点毫无问题,但洛阳同时也是唐朝的都城,当时被称为“东都”或“东京”。
在唐朝这几百年间,长安的地位是不断下滑,甚至还有皇帝常年不在长安,而是在洛阳的事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周时期,武则天将洛阳提升为“神都”,还对都城进行扩建。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以外(譬如要削弱李唐的影响力),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长安的地理环境在逐渐恶化。
唐朝时期,长安d的气候变得干冷,降水量也在逐渐减少。根据史书记载:
随着长安城地位的下滑,洛阳城的地位逐渐上升。
最后在唐朝末年,长安城彻底遭到废弃,沦为一座废都,唐朝正式迁都于洛阳城。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这是唐昭宗时期发生的事。当时,掌握大权的是朱温,他挟持唐昭宗迁都到洛阳,长安城彻底荒废。
总而言之,不要只知道一个长安,洛阳也是唐朝都城。
洛阳是武则天时期的首都和李唐时期的东都,所以洛阳和西边都曾作过唐朝的首都,任何宣传自己是唯一都城的行为都是耍流氓,这就好比南京作为明朝朱元璋时期的首都一样,只不过南京说自己当过明朝首都,北方地区没有人去喷,而洛阳说自己当过唐朝首都就会有西边的成群结队来喷,这就是差别。
好好学 历史 ,盛唐在洛阳,万国来朝于洛阳应天门前,谢谢
武则天登基皇帝宝坐后,大肆扩建洛阳城池,修建了天堂和名堂,长期居住在洛阳,称洛阳为"神都”,这样就等于政治经济中心设在了洛阳,但长安仍是首都,洛阳自然成为唐朝首都。李唐执政时期称东都,这是 历史 事实。
唐朝273年,皇帝250年都没去过洛阳23年的岁月还是高宗巡幸七次,玄宗巡幸五次的陪都,造假盖名声狼藉
根据正史记载,唐朝国祚289年,法统正式首都为京师长安(618 904年),其中武周时期首都为洛阳(690 705年),武周政权覆灭,大唐复国还都长安,洛阳失去首都地位。唐朝末年,权臣朱温挟持唐昭宗被迫逃亡洛阳3年(904 907年),洛阳成为唐末3年临时首都,满打满算,洛阳在唐朝 历史 上仅有18年的首都地位。
两京制等于两个首都是洛阳民科歪曲 历史 蹭唐朝首都的惯用伎俩,其目的无非是想给洛阳的 历史 加戏 ,从而提高洛阳在唐朝 历史 上的政治地位。两京制也好 ,多京制也罢,其性质均为陪都制度,是指以首都为主 ,以陪都为辅,形成互补关系,两者之间主次分明。纵观中国 历史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同时拥有首都的朝代,西周、隋唐也是如此。史料记载:清朝皇帝经常往返北京与承德之间,并且在承德居住并处理朝政,照洛阳民科的逻辑,那承德岂不是与北京并重同为清朝首都。
不否认洛阳在唐高宗、玄宗时期为陪都,但陪都与首都有着本质区别,把陪都与首都混为一谈纯属歪曲 历史 。
没错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不过洛阳的地位也很重要。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为了巩固统治,其二则是因为粮食供给问题。
自西周以来,几乎每一个强势王朝都比较重视洛阳的作用。洛阳不仅位于天下之中交通方便,而且还有利强势王朝向四周发散影响力。因此,尽管西周立都于镐京(今西安附近),但却依然将洛阳定为“第二首都”。
(隋文帝杨坚)
历史 发展到隋朝前后,因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兼之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本地粮食供给不足的现像。因此,在隋文帝时期每当关中发生粮食危机时,都会出现饥民“就食”他乡的状况。
所以在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才会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漕运,而且还将运河贯通至洛阳。从而使其他地区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往洛阳,并再从洛阳转运至长安。
(晋王、隋炀帝杨广)
唐朝建立后,也依赖于大运河为长安补充粮食等物资。然而受地势的影响,所以从洛阳向长安转运粮食并不方便,往往需要花费巨大成本,才能满足长安城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口的需要。
因此,唐朝便不得不重视洛阳的地位,也同样将其视为“第二首都”。甚至在武周时代,将统治中心放在洛阳。所以,作为“东都”的洛阳,在唐朝的地位相当重要!而这不仅是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因为受制于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不足之所迫!
(唐高祖李渊)
由此可见:除了首都长安以外,洛阳也是唐朝的京城,是唐朝的第二首都。
教材上也明明写的唐朝都城是洛阳,东都洛阳。
洛阳是不是唐朝的都城,难道是现在洛阳人、现在的教材能决定的吗?当然也不是现在的西安人决定的,唐朝的都城是有唐朝皇帝决定的。唐高宗《建东都诏》以诏书形式昭告天下,从此唐朝开始实行两京制。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唐玄宗:“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难道这些都是现在洛阳人说的吗?
洛阳确实也是唐朝的都城。
这么说吧,唐朝就处在一个长安地位逐渐下降,最终被废弃的过程中,伴随着长安城的衰落,洛阳城崛起为新的都城。
李唐王朝建都于长安,这点毫无问题,但洛阳同时也是唐朝的都城,当时被称为“东都”或“东京”。
在唐朝这几百年间,长安的地位是不断下滑,甚至还有皇帝常年不在长安,而是在洛阳的事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周时期,武则天将洛阳提升为“神都”,还对都城进行扩建。除了政治上的考虑以外(譬如要削弱李唐的影响力),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长安的地理环境在逐渐恶化。
唐朝时期,长安d的气候变得干冷,降水量也在逐渐减少。根据史书记载:
随着长安城地位的下滑,洛阳城的地位逐渐上升。
最后在唐朝末年,长安城彻底遭到废弃,沦为一座废都,唐朝正式迁都于洛阳城。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这是唐昭宗时期发生的事。当时,掌握大权的是朱温,他挟持唐昭宗迁都到洛阳,长安城彻底荒废。
总而言之,不要只知道一个长安,洛阳也是唐朝都城。
洛阳是武则天时期的首都和李唐时期的东都,所以洛阳和西边都曾作过唐朝的首都,任何宣传自己是唯一都城的行为都是耍流氓,这就好比南京作为明朝朱元璋时期的首都一样,只不过南京说自己当过明朝首都,北方地区没有人去喷,而洛阳说自己当过唐朝首都就会有西边的成群结队来喷,这就是差别。
好好学 历史 ,盛唐在洛阳,万国来朝于洛阳应天门前,谢谢
武则天登基皇帝宝坐后,大肆扩建洛阳城池,修建了天堂和名堂,长期居住在洛阳,称洛阳为"神都”,这样就等于政治经济中心设在了洛阳,但长安仍是首都,洛阳自然成为唐朝首都。李唐执政时期称东都,这是 历史 事实。
唐朝273年,皇帝250年都没去过洛阳23年的岁月还是高宗巡幸七次,玄宗巡幸五次的陪都,造假盖名声狼藉
根据正史记载,唐朝国祚289年,法统正式首都为京师长安(618 904年),其中武周时期首都为洛阳(690 705年),武周政权覆灭,大唐复国还都长安,洛阳失去首都地位。唐朝末年,权臣朱温挟持唐昭宗被迫逃亡洛阳3年(904 907年),洛阳成为唐末3年临时首都,满打满算,洛阳在唐朝 历史 上仅有18年的首都地位。
两京制等于两个首都是洛阳民科歪曲 历史 蹭唐朝首都的惯用伎俩,其目的无非是想给洛阳的 历史 加戏 ,从而提高洛阳在唐朝 历史 上的政治地位。两京制也好 ,多京制也罢,其性质均为陪都制度,是指以首都为主 ,以陪都为辅,形成互补关系,两者之间主次分明。纵观中国 历史 ,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同时拥有首都的朝代,西周、隋唐也是如此。史料记载:清朝皇帝经常往返北京与承德之间,并且在承德居住并处理朝政,照洛阳民科的逻辑,那承德岂不是与北京并重同为清朝首都。
不否认洛阳在唐高宗、玄宗时期为陪都,但陪都与首都有着本质区别,把陪都与首都混为一谈纯属歪曲 历史 。
没错唐朝的都城是长安,不过洛阳的地位也很重要。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为了巩固统治,其二则是因为粮食供给问题。
自西周以来,几乎每一个强势王朝都比较重视洛阳的作用。洛阳不仅位于天下之中交通方便,而且还有利强势王朝向四周发散影响力。因此,尽管西周立都于镐京(今西安附近),但却依然将洛阳定为“第二首都”。
(隋文帝杨坚)
历史 发展到隋朝前后,因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兼之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了本地粮食供给不足的现像。因此,在隋文帝时期每当关中发生粮食危机时,都会出现饥民“就食”他乡的状况。
所以在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才会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大运河,不仅沟通了南北漕运,而且还将运河贯通至洛阳。从而使其他地区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往洛阳,并再从洛阳转运至长安。
(晋王、隋炀帝杨广)
唐朝建立后,也依赖于大运河为长安补充粮食等物资。然而受地势的影响,所以从洛阳向长安转运粮食并不方便,往往需要花费巨大成本,才能满足长安城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口的需要。
因此,唐朝便不得不重视洛阳的地位,也同样将其视为“第二首都”。甚至在武周时代,将统治中心放在洛阳。所以,作为“东都”的洛阳,在唐朝的地位相当重要!而这不仅是统治者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因为受制于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不足之所迫!
(唐高祖李渊)
由此可见:除了首都长安以外,洛阳也是唐朝的京城,是唐朝的第二首都。
教材上也明明写的唐朝都城是洛阳,东都洛阳。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