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重点,难点,怎样突破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
郑永廷
(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系, 广东广州510275)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 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 以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重点、难点, 进行突破与深化, 这既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的根本途径。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 难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5707( 2007) 05- 0003- 05
当前,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 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性, 又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即它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教育内容, 坚持以理服人, 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立足于解决人们的思想与实际问题。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根据实践与理论发展的需要, 确立研究重点,突破研究难点, 在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丰富完善学科体系。如果脱离实践与理论发展的需要而单纯进行学科理论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既不可能有效解决人们现实的思想与实际问题, 也难以以理服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一直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因为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年群体, 集中而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实际, 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育德、育人。因而, 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的确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涉及的范围广泛, 教育的内容丰富, 教育的方式多样, 需要研究的领域、问题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与特长, 确立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明确研究重点, 并组织力量深化重点研究, 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需要。没有研究重点或重点研究不能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就会止步不前, 就会滞后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青年学生的迅速成长。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确立与形成阶段, 学科研究以我国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基础, 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支持的实际出发, 一些理论工作者侧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是必要的。当学科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并得到多数人认同之后, 学科体系仍需要研究深化与完善。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要着重于当前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特别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难题的研究, 这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的需要, 也是深化与完善
学科体系的根本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是在广泛、深入调查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战略性与指导性的文件。文件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与新问题,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明确要求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教育“核心”与“重点”的确立, 既由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所决定, 更是大学生现实的迫切需要。在开放、多样、多变、复杂的社会背景下, 在市场体制所形成的竞争压力与科技发展所形成的信息压力下,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与稳定,因而容易产生迷惘与困惑, 即迷途不知所向, 疑惑不知所解, 茫然不知所选。也就是面对开放、多样、多变、复杂的社会因素, 发生了适应、取向、选择上的困难。迷惘与困惑是大学生思想领域的矛盾, 而不是物质领域、知识领域的问题, 其实质是精神需要、价值诉求、目标诉求。因此, 帮助大学生认识迷惘与困惑的实质及产生原因,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则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不断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
同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还强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是在课堂教育、学校环境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影响下进行的, 因而需要研究这些因素, 特别是一些新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开辟多样的、新的教育途径。而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再不是过去单一的理论内容、现实途径与课堂方式, 而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虚拟、社会与学校、课堂与课外等各个生活层面高度综合化、社会化的体系。为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坚持以人为本, 即以育人为本的前提下, 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 研究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本的出发点。
研究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重点。前者侧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以引导学生形成社会理想为追求, 后者侧重面向实际、面向生活, 以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前者为后者提供导向与动力, 后者为前者提供前提与基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乏前者, 实际生活将陷于实用、功利的自发状态, 而缺少后者, 理想信念则抽象、空洞而难以真正形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的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在哪里? 归根结底是当代社会的客观影响以及如何运用理论分析、把握这些影响。客观影响和可运用的理论( 包括西方理论、知识) 既是多因素的相互交织, 又有多重性( 客观影响、西方理论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的共同作用。市场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推进; 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 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环境; 社会民主化和个体特色化发展, 这些客观因素既相互作用, 又发展很快, 广泛渗透在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环节,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实际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 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理论、西方价值理论等, 都在教育者和学生的可选择、可运用之列,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知识内容。环境内容与理论内容的不同结合, 形成了当代社会与个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层面的发展状态:
第一, 社会层面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状态。所谓社会层面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主要是指多元文化交汇背景下的中华民族文化主导; 多种意识形态并存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 多样化价值取向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 多样化知识、信息影响下的人本主导。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 正在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也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效果。
应当看到, 以上四大客观因素, 作为社会的基础与客观条件, 由于其发展快、变化大, 而且相互交织形成综合效应, 极大赋予社会与个体多样化发展机制。诸如市场体制的竞争机制、信息社会的选择机制、民主发展进程中的参与机制等, 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 特别是青年学生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从而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是, 也应当看到, 社会的客观因素与竞争机制、选择机制, 虽然为社会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奠定了基础, 但这些客观因素与机制本身发挥作用、发展完善, 则需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上层建筑的职能, 其中包括思想上层建筑职能, 即通过思想( 价值取向) 、政治( 包括政治目标、原则与法制) 、道德( 规范) 的作用来保证多样化大体都能遵循一致的方向、规范发展, 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秩序, 推动社会与个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如果脱离了思想、政治、道德的方向主导与规范, 主体相互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发生冲突, 甚至导致社会混乱, 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也丧失了条件。相反, 思想、政治、道德的主导, 离开了主体多样化发展, 就会成为教条、形式, 甚至成为主体发展的障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 就是运用思想、政治、道德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目标、规范引导。而当下的引导是在多种客观因素、多样化理论影响和多种机制作用下进行的, 是对多样化的导向与规范。不研究客观因素影响的性质与方式, 或不正确地选择和运用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陷于空谈,就是背离主导, 这两种倾向十分突出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为此,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要综合运用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 既要分别研究社会客观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影响,更要研究这些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综合影响。重点要研究市场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推进过程中的国家政治主导; 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中的民族文化主导; 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本主导; 社会民主化和个体特色化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主导, 这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研究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对象上是对社会多样化以及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括、超越, 没有对多样性的抽象就没有主导性; 在功能上就是形成共同理想、核心价值观, 没有对多样性取向的规范就不可能有共同目标; 在性质上就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没有对多样化文化的合理选择、吸纳、鉴别、批判就不能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第二, 个体层面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状态。所谓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是指大学生在市场体制条件下拥有自主权和民主发展条件下拥有自由性, 能够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主体性与个性特点的同时, 必须融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道德生活, 接受社会政治、法制与道德规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 在一些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正在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效果。
应当看到, 社会的客观条件, 既赋予了个体个性化发展机制, 同时也提出了社会化发展的新要求。市场体制、社会民主、信息条件赋予学生自主权、自由性, 但有些学生往往只局限于自身范围, 珍惜自身的自主权、自由性, 难以兼顾全局而忽视制约自主权与自由性的政治、法制与道德规范。也就是说, 拥有自主权、自由性的学生往往难以自发社会化, 需要教育、管理推进其个体社会化。
社会化的实质是促进学生认可、接受、融入社会的发展目标与规范, 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运用思想、政治、道德的目标、规范来推进学生的社会化。当下高校学生的社会化, 是在学生拥有并追求主体性、而不是在过去依赖性条件下进行的。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三个层次。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实际活动中, 主体性显示比较充分, 而对思想、政治和道德的价值性认识不充分, 即对社会化的发展取向有所忽视, 因而在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规范形成与掌握上主体性欠缺。
学生的生活, 包括学生的物质生活、学习生活、精神生活等, 都是实在的和必不可少的, 这些生活本身既是社会的一部分, 也需要社会规范。要使学生在各项生活中真正富有主体性, 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形成生活的正确目标, 遵循生活的规范, 自主地在生活过程中育德, 通过生活实现与社会的交流与融合。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空讲社会化道理, 就会造成实际生活与社会化规范脱节。为此,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要研究当代社会背景下学生的生活内容、目标与方式, 把社会的政治、法制、道德目标、规范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 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 这就是“三贴近”所要求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马克思在谈到人与动物区别的时候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统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是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①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人的“生命活动”, 就是讲人的生活, 人的“ 生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 是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就是研究和赋予大学生生命活动的意义; 就是对大学生的生活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引导; 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与生命价值。
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研究与教育的一种划分, 两者的区别是: 前者主要是面向社会与所有个体的理论教育, 后者重点是面向不同类型个体的咨询教育。两者的联系是: 前者也要根据个体实际与特点进行内化、铸塑教育, 后者也要运用社会理论进行社会化教育。光有前者而没有后者, 难以实现理论向学生实际生活的转化, 容易导致空泛; 相反, 光有后者而没有前者, 就难以实现学生在实践基础上的超越, 容易导致局限。
郑永廷
(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系, 广东广州510275)
[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 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 以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重点、难点, 进行突破与深化, 这既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的根本途径。
[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 难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5707( 2007) 05- 0003- 05
当前,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 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性, 又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即它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教育内容, 坚持以理服人, 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立足于解决人们的思想与实际问题。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根据实践与理论发展的需要, 确立研究重点,突破研究难点, 在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丰富完善学科体系。如果脱离实践与理论发展的需要而单纯进行学科理论建构, 思想政治教育既不可能有效解决人们现实的思想与实际问题, 也难以以理服人。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一直以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因为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年群体, 集中而敏锐地反映着社会实际, 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育德、育人。因而, 本文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的确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涉及的范围广泛, 教育的内容丰富, 教育的方式多样, 需要研究的领域、问题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与特长, 确立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明确研究重点, 并组织力量深化重点研究, 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需要。没有研究重点或重点研究不能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就会止步不前, 就会滞后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广大青年学生的迅速成长。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确立与形成阶段, 学科研究以我国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基础, 从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支持的实际出发, 一些理论工作者侧重于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是必要的。当学科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并得到多数人认同之后, 学科体系仍需要研究深化与完善。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要着重于当前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特别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难题的研究, 这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的需要, 也是深化与完善
学科体系的根本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是在广泛、深入调查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战略性与指导性的文件。文件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与新问题, 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明确要求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教育“核心”与“重点”的确立, 既由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所决定, 更是大学生现实的迫切需要。在开放、多样、多变、复杂的社会背景下, 在市场体制所形成的竞争压力与科技发展所形成的信息压力下, 许多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与稳定,因而容易产生迷惘与困惑, 即迷途不知所向, 疑惑不知所解, 茫然不知所选。也就是面对开放、多样、多变、复杂的社会因素, 发生了适应、取向、选择上的困难。迷惘与困惑是大学生思想领域的矛盾, 而不是物质领域、知识领域的问题, 其实质是精神需要、价值诉求、目标诉求。因此, 帮助大学生认识迷惘与困惑的实质及产生原因,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则是促进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不断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
同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还强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是在课堂教育、学校环境和社会条件的综合作用、影响下进行的, 因而需要研究这些因素, 特别是一些新的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开辟多样的、新的教育途径。而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再不是过去单一的理论内容、现实途径与课堂方式, 而是理论与实践、现实与虚拟、社会与学校、课堂与课外等各个生活层面高度综合化、社会化的体系。为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坚持以人为本, 即以育人为本的前提下, 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 研究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本的出发点。
研究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重点。前者侧重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以引导学生形成社会理想为追求, 后者侧重面向实际、面向生活, 以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前者为后者提供导向与动力, 后者为前者提供前提与基础。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乏前者, 实际生活将陷于实用、功利的自发状态, 而缺少后者, 理想信念则抽象、空洞而难以真正形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的深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难题在哪里? 归根结底是当代社会的客观影响以及如何运用理论分析、把握这些影响。客观影响和可运用的理论( 包括西方理论、知识) 既是多因素的相互交织, 又有多重性( 客观影响、西方理论的正面与负面作用) 的共同作用。市场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推进; 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 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环境; 社会民主化和个体特色化发展, 这些客观因素既相互作用, 又发展很快, 广泛渗透在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各个领域与环节,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实际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 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理论、西方价值理论等, 都在教育者和学生的可选择、可运用之列,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知识内容。环境内容与理论内容的不同结合, 形成了当代社会与个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层面的发展状态:
第一, 社会层面的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状态。所谓社会层面的主导性与多样性, 主要是指多元文化交汇背景下的中华民族文化主导; 多种意识形态并存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 多样化价值取向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 多样化知识、信息影响下的人本主导。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已经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存在, 正在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也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效果。
应当看到, 以上四大客观因素, 作为社会的基础与客观条件, 由于其发展快、变化大, 而且相互交织形成综合效应, 极大赋予社会与个体多样化发展机制。诸如市场体制的竞争机制、信息社会的选择机制、民主发展进程中的参与机制等, 都极大地调动了人们, 特别是青年学生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从而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但是, 也应当看到, 社会的客观因素与竞争机制、选择机制, 虽然为社会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奠定了基础, 但这些客观因素与机制本身发挥作用、发展完善, 则需要条件。这个条件就是上层建筑的职能, 其中包括思想上层建筑职能, 即通过思想( 价值取向) 、政治( 包括政治目标、原则与法制) 、道德( 规范) 的作用来保证多样化大体都能遵循一致的方向、规范发展, 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秩序, 推动社会与个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如果脱离了思想、政治、道德的方向主导与规范, 主体相互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发生冲突, 甚至导致社会混乱, 主体的多样化发展也丧失了条件。相反, 思想、政治、道德的主导, 离开了主体多样化发展, 就会成为教条、形式, 甚至成为主体发展的障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 就是运用思想、政治、道德理论对大学生进行目标、规范引导。而当下的引导是在多种客观因素、多样化理论影响和多种机制作用下进行的, 是对多样化的导向与规范。不研究客观因素影响的性质与方式, 或不正确地选择和运用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陷于空谈,就是背离主导, 这两种倾向十分突出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为此,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要综合运用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 既要分别研究社会客观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影响,更要研究这些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综合影响。重点要研究市场体制和经济全球化推进过程中的国家政治主导; 对外开放和多元文化激荡中的民族文化主导; 科技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本主导; 社会民主化和个体特色化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主导, 这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研究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对象上是对社会多样化以及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括、超越, 没有对多样性的抽象就没有主导性; 在功能上就是形成共同理想、核心价值观, 没有对多样性取向的规范就不可能有共同目标; 在性质上就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没有对多样化文化的合理选择、吸纳、鉴别、批判就不能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
第二, 个体层面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状态。所谓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化, 是指大学生在市场体制条件下拥有自主权和民主发展条件下拥有自由性, 能够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主体性与个性特点的同时, 必须融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道德生活, 接受社会政治、法制与道德规范。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 在一些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正在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也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效果。
应当看到, 社会的客观条件, 既赋予了个体个性化发展机制, 同时也提出了社会化发展的新要求。市场体制、社会民主、信息条件赋予学生自主权、自由性, 但有些学生往往只局限于自身范围, 珍惜自身的自主权、自由性, 难以兼顾全局而忽视制约自主权与自由性的政治、法制与道德规范。也就是说, 拥有自主权、自由性的学生往往难以自发社会化, 需要教育、管理推进其个体社会化。
社会化的实质是促进学生认可、接受、融入社会的发展目标与规范, 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运用思想、政治、道德的目标、规范来推进学生的社会化。当下高校学生的社会化, 是在学生拥有并追求主体性、而不是在过去依赖性条件下进行的。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三个层次。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择业等实际活动中, 主体性显示比较充分, 而对思想、政治和道德的价值性认识不充分, 即对社会化的发展取向有所忽视, 因而在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规范形成与掌握上主体性欠缺。
学生的生活, 包括学生的物质生活、学习生活、精神生活等, 都是实在的和必不可少的, 这些生活本身既是社会的一部分, 也需要社会规范。要使学生在各项生活中真正富有主体性, 必须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形成生活的正确目标, 遵循生活的规范, 自主地在生活过程中育德, 通过生活实现与社会的交流与融合。离开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空讲社会化道理, 就会造成实际生活与社会化规范脱节。为此,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要研究当代社会背景下学生的生活内容、目标与方式, 把社会的政治、法制、道德目标、规范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之中, 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 这就是“三贴近”所要求的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马克思在谈到人与动物区别的时候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统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是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①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人的“生命活动”, 就是讲人的生活, 人的“ 生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象性活动, 是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就是研究和赋予大学生生命活动的意义; 就是对大学生的生活进行科学性与价值性引导; 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与生命价值。
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研究与教育的一种划分, 两者的区别是: 前者主要是面向社会与所有个体的理论教育, 后者重点是面向不同类型个体的咨询教育。两者的联系是: 前者也要根据个体实际与特点进行内化、铸塑教育, 后者也要运用社会理论进行社会化教育。光有前者而没有后者, 难以实现理论向学生实际生活的转化, 容易导致空泛; 相反, 光有后者而没有前者, 就难以实现学生在实践基础上的超越, 容易导致局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