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判断句类型
1. 古文,判断句,有哪几种类型
一、用“者……也”表判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二、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三、用“者”表判断
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四、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五、用“为”表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六、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且相如素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七、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扩展资料:
古文判断句的作用: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与现代文判断句,以及其他语种的判断句作用相同。判断句是一种逻辑关系,在于明确关系、属性,与形容、夸张、比喻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特殊句式
2.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是什么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第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五、“。。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第六、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翩翩两骑来是谁?”(《卖炭翁》)
第八、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第九、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3.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怎么看,有多少种类型的,带例句
一、判断句的定义:
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理解判断句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动词谓语句不是判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有时与判断句十分相似.例如: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夫执舆者为谁?”
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因此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这是一种误解.需要指出的是,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及物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如上面所列例句,其实都还是叙述句.
2、语义上不表示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下面的文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蟹六跪而二螯.”
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是很显然,这两句的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因此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
“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是”充当主语的如上句.
“是”充当谓语的如: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的意思是“认为……是对的”,即认为汲黯的意见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
“是岁,元和四年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在“是”的前面另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存在.
“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是战国时期的用例.
“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这是汉代的用例.
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公,豺虎也.”
5、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