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能谈谈电影《罗拉快跑》的叙述技巧?急用啊!!!!!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浅谈电影《罗拉快跑》的叙述技巧:如果说《源代码》中的重复是为了不断深入,不断接近真相,那么《罗拉快跑》中的重复则是为了向我们展示故事有多种讲法,并通过重复叙事向我们展示世界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重复叙事也可以称之为复调叙事。“复调”一词被广泛运用于音乐领域、文学领域,同时也可运用于电影领域。《罗拉快跑》中不同的可能构成了复调叙事。而《罗拉快跑》的复调叙事又不同于《罗生门》,讲诉的是一个有着多种可能,却事先已经确知结局的封闭式的事件。《罗拉快跑》是边缘而新奇的。叙事者在安排罗拉在指定的时间里弄到10万马克达到指定的地点去救男友这一事件时,选择了出现的几种可能,同一事件的不同的可能形成了复调叙事。而三个事件完全是平等的,平行的,而非虚实的关系。观众在情感上超越了时间,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共振,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振奋和解脱。
正如影片开头便提到:“我们不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认识探索吧。”诚然,《罗拉快跑》正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探索电影。影片所呈现的叙事技巧正是导演汤姆·提克威所探索的。《罗拉快跑》并不屈从于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三段式的格局,叙事结构上则采用重写式的板块结构。而所谓的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在影片中也显然不奏效,汤姆·提克威把剧情放慢,创造了“最后二十分钟营救”。罗拉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晚一秒就是死亡。“二十分钟营救”犹如一块神奇的魔石,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神经,我们屏息期待罗拉能够在最后一分钟赶到。这正是全片的剧作核心。它已经代替了剧作上的严密的布局,因此说:剧作法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它并不是影片商业成功的唯一之路。《罗拉快跑》所采用的非传统的版块式叙事结构显然做到了。
当然,《罗拉快跑》所吸引我们之处还不仅仅于此。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是快节奏的。影片的叙事节奏频率正好与今天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合拍。另一方面,影片“对命运、对世界无法把握”的深层主题, 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妙设计让全片剧情充满了不可知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叙事在时间的处理上也独具匠心。电影中,罗拉有三次奔跑,而这三次奔跑的每次奔跑的电影时间的长度与现实中的实际时间的长度基本一致,都是20分钟。这在以往的电影中实属罕见。而在限定的时间中要简单地交代清楚人物关系和前因后果,这就需要进行时间的加速和省略。譬如关于罗拉的母亲和银行的职员在影片中仅仅只是匆匆一瞥的时间,并没有一一巨细描述,这样的省略给了我们留白的时间,也不会使得影片拖沓。而关于罗拉不停地向前奔跑则采用了时间的加速处理,节奏的紧凑带动了我们的情绪。当然,影片在讲诉罗拉的第三次奔跑时,在追赶父亲的片段则采用了同步发展,将银行父亲的行动和罗拉的快跑剪辑在同一个画面中,让我们的神经不觉紧绷了起来。
最后,还需提到的一点是《罗拉快跑》在叙事上还注重了变与不变。影片中共有三次奔跑,三次奔跑中,涉及到的人物,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时空隧道中,都有变化:罗拉、曼尼、父亲、流浪汉、女职员、银行警卫等。众多人物的变化,表现了影片的主题,表现了世界的千变万化和不可琢磨性。三次奔跑中,只有一个人物没有变化。那就是罗拉奔跑开始之后,她第一个遇到的人物:罗拉的母亲。母亲的出现是在罗拉每次奔跑开始的时候,母亲的不变是为了给观众提供一个客观、真实的叙事参照和坐标。母亲的不变恰恰是为了表现后面的变,我们常说的变化恰恰是相对不变化而言。所以,我们既然要写变化,就得让观众觉察出变化。导演汤姆·提克威在此处对于变与不变的处理显然是有意而为之的,这也为影片提供了更多的可看性。
影片《罗拉快跑》正是因为恰如其分地利用了非传统的版块式叙事结构的强处,使影片的形式与所要表现的主题达成了完美的结合,从而成就了重写式版块结构的又一经典。而导演汤姆·提克威则因这样不断的探索,而在复兴和振兴德国影业的道路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重复叙事也可以称之为复调叙事。“复调”一词被广泛运用于音乐领域、文学领域,同时也可运用于电影领域。《罗拉快跑》中不同的可能构成了复调叙事。而《罗拉快跑》的复调叙事又不同于《罗生门》,讲诉的是一个有着多种可能,却事先已经确知结局的封闭式的事件。《罗拉快跑》是边缘而新奇的。叙事者在安排罗拉在指定的时间里弄到10万马克达到指定的地点去救男友这一事件时,选择了出现的几种可能,同一事件的不同的可能形成了复调叙事。而三个事件完全是平等的,平行的,而非虚实的关系。观众在情感上超越了时间,并且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共振,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振奋和解脱。
正如影片开头便提到:“我们不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认识探索吧。”诚然,《罗拉快跑》正是一部精彩纷呈的探索电影。影片所呈现的叙事技巧正是导演汤姆·提克威所探索的。《罗拉快跑》并不屈从于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三段式的格局,叙事结构上则采用重写式的板块结构。而所谓的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在影片中也显然不奏效,汤姆·提克威把剧情放慢,创造了“最后二十分钟营救”。罗拉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晚一秒就是死亡。“二十分钟营救”犹如一块神奇的魔石,牢牢地抓住了我们的神经,我们屏息期待罗拉能够在最后一分钟赶到。这正是全片的剧作核心。它已经代替了剧作上的严密的布局,因此说:剧作法是经验的总结。但是,它并不是影片商业成功的唯一之路。《罗拉快跑》所采用的非传统的版块式叙事结构显然做到了。
当然,《罗拉快跑》所吸引我们之处还不仅仅于此。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我们今天的生活节奏是快节奏的。影片的叙事节奏频率正好与今天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合拍。另一方面,影片“对命运、对世界无法把握”的深层主题, 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妙设计让全片剧情充满了不可知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叙事在时间的处理上也独具匠心。电影中,罗拉有三次奔跑,而这三次奔跑的每次奔跑的电影时间的长度与现实中的实际时间的长度基本一致,都是20分钟。这在以往的电影中实属罕见。而在限定的时间中要简单地交代清楚人物关系和前因后果,这就需要进行时间的加速和省略。譬如关于罗拉的母亲和银行的职员在影片中仅仅只是匆匆一瞥的时间,并没有一一巨细描述,这样的省略给了我们留白的时间,也不会使得影片拖沓。而关于罗拉不停地向前奔跑则采用了时间的加速处理,节奏的紧凑带动了我们的情绪。当然,影片在讲诉罗拉的第三次奔跑时,在追赶父亲的片段则采用了同步发展,将银行父亲的行动和罗拉的快跑剪辑在同一个画面中,让我们的神经不觉紧绷了起来。
最后,还需提到的一点是《罗拉快跑》在叙事上还注重了变与不变。影片中共有三次奔跑,三次奔跑中,涉及到的人物,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时空隧道中,都有变化:罗拉、曼尼、父亲、流浪汉、女职员、银行警卫等。众多人物的变化,表现了影片的主题,表现了世界的千变万化和不可琢磨性。三次奔跑中,只有一个人物没有变化。那就是罗拉奔跑开始之后,她第一个遇到的人物:罗拉的母亲。母亲的出现是在罗拉每次奔跑开始的时候,母亲的不变是为了给观众提供一个客观、真实的叙事参照和坐标。母亲的不变恰恰是为了表现后面的变,我们常说的变化恰恰是相对不变化而言。所以,我们既然要写变化,就得让观众觉察出变化。导演汤姆·提克威在此处对于变与不变的处理显然是有意而为之的,这也为影片提供了更多的可看性。
影片《罗拉快跑》正是因为恰如其分地利用了非传统的版块式叙事结构的强处,使影片的形式与所要表现的主题达成了完美的结合,从而成就了重写式版块结构的又一经典。而导演汤姆·提克威则因这样不断的探索,而在复兴和振兴德国影业的道路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