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亲自指挥的抗美援朝初期的情报战,艺术高超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7-03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19万
展开全部

从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军”之间进行的、全面展示双方战争艺术和整体战斗力的战争。在这场特殊而又残酷的战争中,双方不但是武器装备和兵员规模、作战能力的直接较量,更是士气和智慧的激烈较量。

其中,中美之间在开战之前和战争初期所进行的情报战,最能体现双方的智慧和谋略水平的高低。

在这场公开和秘密相结合的激烈情报战中,中国党和政府、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和具体指导下,采取虚实结合、亦假亦真、一明一暗、内紧外松、巧妙利用传媒渠道等方式,连续不断地迷惑对方、误导对方和耍弄对方,展示出了高超的情报战艺术,发挥出了强大的、对方根本不可比拟的秘密战线作战能力,一直把美国情报机构和“联合国军”指挥系统玩得团团转,始终让他们摸不到中国政府的决策情况和志愿军的出国行动,两眼一抹黑,由此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决策,促使胜利的天平不断向志愿军倾斜。

因为这场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军事力量、物资条件、综合国力等方面极其悬殊情况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一穷二白的中国军民,面对装备先进的美军,除了军民同仇敌忾,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与敌人浴血奋战之外,更重要的是全面展示我国的“软实力”,用中华民族高超的智慧和军事、政治谋略,抵消敌人强大的钢铁力量,在极不平衡的条件下,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所说的“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这里的“气”,不仅仅是讲国之民气、军之士气,还包括智谋运用的能力、气场和气势。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毛泽东亲自指挥的这场情报战中的几个片段。

一、秘密行动,志愿军部队大规模悄无声息地跨境入朝,瞒天过海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与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一起,连日研究朝鲜局势和应对方略。在努力做好工作、统一了中央政治局内部的思想之后,迅速作出了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

随即,中央军委迅速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把准备出国作战的部队,通过各种巧妙和隐蔽手段,连续不断地调到了辽宁、吉林沿中朝边境一线地区,随时准备过境。就连在福建前线准备用于解放台湾的第九兵团,也奉命北上,开赴中朝边境;刚刚指挥部队打下海南岛不久的邓华司令员,也接到密令,紧急赶往东北,准备出任志愿军司令部领导,去朝鲜前线指挥部队作战。

到10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第38军、39军、40军、42军4个军及配属的炮兵部队,已经完全做好了进入朝鲜境内作战的准备工作,全部进入出发区域的中朝边境一线。

即使到了这个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就要打过去了,美国人和“联合国军”司令部的大佬们,根本不知道我军的具体动向,甚至还在猜测中国军队是不是能够出动、敢不敢和强大的、装备精良的美军较量这些问题。

因为中国军队的所有调动,都是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一手操控之下,采取秘密方式,在完全不被敌人发现的情况下,秘密调遣到中朝边境出发地域的。

在作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决策时,毛泽东就下达指令:出兵朝鲜一事,必须严格保密,暗中行动,“不要向任何方面表示我军有出国的意图”。

遵照毛泽东的指令,在中央军委组织实施的调动部队赶赴中朝边境的整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只有涉及到的省份最高层领导知道这件事,知情范围很窄,消息被严密控制起来;被调动的部队,从上到下,都实行了严格的保密制度,没有对外面透露出任何信息。

在美国人还沉浸在“中共对出兵朝鲜意见分歧很大、难以作出决定”的议论之中,我志愿军第13兵团的20多万大军,已经于1950年10月19,借助细雨朦胧、乌云低垂的掩护,开始采取昼伏夜行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跨过鸭绿江,秘密入朝作战。就连一贯无孔不入的美国情报机构,也没有发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部队已经秘密进入了朝鲜境内。

二、严控传媒渠道,不断发布矛盾性消息,掩盖真实情况,让对方虚实难辨,不知所措

向朝鲜出兵之初,毛泽东又严厉指示中宣部和国内报纸、广播等媒体,务必保持沉默,一切听中央的,不要发布任何战争情况的消息,就连部队往中朝边境调动的报道,都要尽量控制,最好不发。

毛泽东明确指示:“在目前几个月内,只做不说,不将此事在报纸上作任何公开宣传,仅使党内高级领导干部知道此事,以便在工作布置上有所准备。”

即使到了1950年10月中下旬,志愿军大军已经全面出动时,毛泽东依然严格要求:“为严格保守秘密,渡河部队每日黄昏开始,至翌晨四时即停止,五时以前隐蔽完毕,并须切实检查。”

毛泽东之所以三令五申地对部队出国作战严格保密,其目的就是要把部队开进的行动完全隐蔽下来,以至于达成“突然袭击、首战必胜”的奇特效果,为下一步作战打下良好基础。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两水洞首战爆发,118师首开纪录,战斗规模达到了师一级,“联合国军”遭到了迎头痛击。首战获胜之后,中国国内没有举行庆祝胜利、“首开纪录”的任何活动和新闻报道,参战部队也马上隐蔽起来,朝鲜战场也是暂时归于宁静。

11月2日,虽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报道了中国军队在朝鲜参战的消息,但语言表述轻描淡写,说东扯西。因为这则消息在发布之前,是经过毛泽东亲自修改了的,其主要内容根本不是介绍中国军队去“狠揍侵略者”,而是专门指出,我们的志愿军是在保护鸭绿江边的中国水力发电地区避免遭到袭击。言外之意,前几天参战的不是中国的正规军队,规模也有限。只是少量人员入境,配合朝鲜人民军打了一小仗,稍稍警告一下对方不要越境袭击中国的水电站。

因为毛泽东早就已经预见到,一旦美国人知道这场战斗完全是中国军队打的,而且很多中国军队已经进入朝鲜境内,肯定会不顾一切地进行报复,双方一场新的恶战不可避免,在志愿军立足未稳之际,应该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恶劣情况,以便有利于志愿军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开始筹划的第二次战役。

所以,我们还得继续采取欺骗战术,对外保持低调行事原则,不搞庆祝活动,不对外宣传战果,就连国内的知情范围,也是严格控制在高层内部很小的范围,继续保密。

毛泽东的这一手,确实玩得高明,完全迷惑住了美国情报机构和“联合国军”总部的大佬们。美国远东司令部情报部部长威洛比,在收到这份“小小不然战斗”的“情报”之后,长呼了一口气,马上给一直担忧中国大规模出兵朝鲜的华盛顿发电报,轻松地“证实”自己此前的判断:中国人不敢也不会与美军大规模开战,中国军队并没有赴朝作战。

他哪里知道,此时志愿军第一批部队共计25万人,已经在朝鲜的崇山峻岭中秘密行军,借助山区地势条件和恶劣气候的掩护,正在紧急奔赴前线;第二批13万人,也正日夜行军,赶往中朝边境,相继进入朝鲜境内,奔赴即将爆发激烈战斗的战场。

三、志愿军入朝之后,行军途中巧妙伪装,不暴露行迹,迷惑对方

为了严格保密,最大限度地迷惑敌人,按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志愿军在越过边境前,都要进行改装、换枪,穿上朝鲜人民军的衣服。毛泽东严格要求:“所有的解放军,一切标记都不能带。”这样一来,即使被对方发现,也分不清是中国人还是朝鲜人,分不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朝鲜人民军。

对武器装备进入朝鲜境内的方式,按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要求,入朝部队都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开赴朝鲜初期,志愿军放弃了部分重型装备随身携带,采取人员和重武器分开进入、入境后重新接收的方式,让重装备避开主要道路,选择在夜间从偏僻的小路行军,开进时连手电筒都禁止开。

对部队大规模的兵员开进,也是处处严格谨慎,途中始终保持安静,不仅规定不许大声说话,甚至戴眼镜的都要摘下来,以免因为眼镜反光,被美军飞机发现而暴露目标,遭到轰炸;在山区行军时,志愿军战士都在头上以树叶、树枝做伪装,从空中根本看不清楚是队伍在行军。

此时的美军,主要是依靠飞机从空中侦察。他们虽然早有所闻可能会有大量中国军队出现,但飞机数次侦察所看到的,都是朝鲜北方崇山峻岭中的白雪皑皑,哪里有中国军队的身影?

实际上,为了对付美军的空中侦察,志愿军巧妙地采取了“白色混淆”的方式,大量披带 “白色风衣”——就是志愿军干部战士披在身上的白色斗篷或者白床单,人人白色裹身,使行军队伍和白色大地融为一体。

另外,部队在行军时,只要遇到紧急情况,或者发现美军侦察机飞来,指挥员一声哨响,战士们立即停止前进,趴在雪地里一动不动,美军侦察机从空中发现的是和之前一样的“一片白”,哪里看得到志愿军的身影?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金明.抗美援朝战争初期的情报战[J].党史博览,2015(05):04~09.

[2]夏东民、孙道同.毛泽东与中共中央出兵援朝决策的形成[J].军事 历史 研究,2010(04):13~22.

[3]高健.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这些秘密往事不应被遗忘[J].保密观2020.10.26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