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用文言文
1. 古文中三餐分别叫什么
指一日内的三餐,古代朝食称饔,第二顿饭叫哺(bǔ,)食,又叫飧(Sūn,),请人用餐称飨,晚饭称飧.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论语》).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2. 饭、菜在古文的意思
饭(饭、飰):①吃。《孟子●尽心下》:“舜之~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糗:干粮。茹:吃。)《论衡●量知》:“~黍梁者餍,餐糟糠者饱。”
②给……饭吃。《史记●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我,乃去。”《汉书●韩信传》:“有一漂母哀之,~信。”
③喂养(牲畜)。见“饭牛”。
④米饭。《礼记●曲礼上》:“毋抟~,毋放~。”
菜:①可作菜食用的草本植物的总称。《国语●楚语下》:“庶人食~,祀以鱼。”《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秦大饥,应侯请曰:‘五苑之草著:蔬~、橡果、枣栗,足以活民,请发之。’”(发:开放。)
②通“采”。卿大夫的土地。《后汉书●冯鲂传》:“其先魏之支别,食~冯城,因以氏焉。”(支别:宗族的分支。)
③(cǎi)通“采”。采摘。《隶释●梁相孔耽神祠碑》:“躬~菱蕅。”
3. 吃用古文怎么说
古文中用“食”、“啖”、“飨”来表示吃。
食——嗟来之食:嗟表示呼呵的声音(吃饭时的声音)。
啖——日啖荔枝三百颗:每天吃三百颗荔枝。
飨——先祭而后飨:先祭祀再吃。
扩展资料:
“食”出自《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白话释义: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
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
“啖”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白话译文:
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飨”出自《淮南子·说山》:先祭而后飨。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嗟来之食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惠州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