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中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赞美白杨树的
从干、枝、叶、皮描绘了白羊的形态(外形)、精神(内在)美。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所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扩展资料:
《白杨礼赞》告诉我们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这就是全文的文眼,它不仅赞扬北方农民朴质、坚强不屈,更为重要的是歌颂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解放斗争的精神。
全文布局有序而又环环深化。文章围绕讴歌白杨树,从外形到内核各个层面深入抒发,同时,开头、结尾相互呼应,这样一来强化了白杨树的英姿,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从形象(旺盛、力争上游):干:笔直;枝:靠拢;叶:片片向上;皮:有光泽。从气魄(坚强、朴质、斗争精神):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
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坚韧、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同时对于那些“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也投出了辛辣的嘲讽。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干:笔直
枝:靠拢
叶:片片向上
皮:有光泽
从气魄(坚强、朴质、斗争精神):倔强挺立、向上发展、不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