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意是什么?

 我来答
vampheart
高粉答主

2023-06-22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万
采纳率:91%
帮助的人:3120万
展开全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诗人王之涣写的著名诗作《凉州词》。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表现出了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黄河奔腾而来,由于放眼望去的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感觉却是黄河奔向了白云间。
黄河在地上,白云在天上,为什么在诗人的眼里它们会相会在一起呢?是诗人的错觉吗?不是。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站在地球上,向四外望去,会感觉到自己置身在一个你目力所及的圆面的中心。这个圆的边缘就是地平线。古人把地平线称为天涯,就是目力所及的天边。也就是说,人们向水平方向望去,天地相交的地方就是地平线。在很多地方,真地平线会被树木、建筑物、山脉等所掩盖,取而代之的是可见地平线。如果身处海中的船上,就可以轻易看到真地平线。在古代战争时期,能看到烽火台狼烟最远的距离,就是你目力所能达到的地平线的距离。两个烽火台之间的距离绝不能超过这个距离,否则烽火台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即使在今日,当飞机在目视情况下飞行时,驾驶员也是根据地平线来进行空间定位,利用飞机与地平线的关系来控制飞机。
地平线是不可接近的,当你向它走去它就向后退去。当你向后退时,它又向你走来。我们极目望去天与地就在地平线处相接了,在黄河附近,只要你放眼望去,远处的黄河就好像与天边的白云相接了,黄河也就远上到了白云之间。
地平线离我们有多远?它与观察者在地球表面上的高度和地球的半径有关。根据计算,如果没有障碍物的遮挡,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地球所能可见的距离不会远过4.8千米,也就是说,地平线离他不会远过4.8千米。如果站得高一点,地平线就会远一点。但是无论你站得多么高,人的视野都会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视野不仅与观察者的高度有关系,而且与地球是一个球体有关,如果地球是平的,且没东西阻挡,无论站得多高看到的都是一样远。实际上无论在地球上的哪个点,都是登高望远,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在不同星球上地平线是不一样的,月球的直径是3476千米,大约是地球直径12756千米的四分之一强。在月球上一个中等身材的观测者与地平线的距离只有2.3千米。木星的直径是地球的11倍,在木星上一个中等身材的观测者与地平线的距离是15千米。
人们目力所及的地方是有限的,而在地平线以外的地方却是无限的,在那里人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展开。黄河到了地平线消失了,诗人可以认为它“远上白云间”了。当人们站在辽阔的地方,放眼望去,在天地的尽头,隐藏着多少梦想。向着地平线延伸的方向奔跑的人,一定是胸怀梦想的人。天有多广大,地有多开阔,地平线就有多绵长……
王之涣不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也不懂什么是地平线,他认真观察了自然景色,真实地反映出自然变化的情景,用诗人的眼光写出了黄河消失在地平线的景象,于是就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诗句。
创作者xtWpgQx9le
2022-12-12 · TA获得超过3567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98
采纳率:26%
帮助的人:190万
展开全部
王之涣《凉州词》的诗意是:
第一句的意思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第二句的意思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第三局的意思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第四句的意思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鉴赏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