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你的恋爱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原生家庭对我的恋爱造成的影响就是让我逃避谈恋爱。
记得有一次我网上认识一个很合拍的男生,每天我们都聊天,聊的很开心。他会关心我开不开心,关心的生没生病。可这一切都只停留在网络,停留在微信里的文字。
有一次他说我们见面吧。我选择了逃避,我推脱了不止一次,可是他就是不断的要求见面。后来有一次他生气了,说我感情里不认真。可只有我知道,我是在怕,怕谈恋爱。怕面对面的和他聊天,谈恋爱。后来借着这次他生我气,就直接拒绝了他。
我经历的这段恋情让我觉得,可能是我的原生家庭让我对恋爱产生这种态度。因为我总觉得父母一方可能有社交恐惧症,所以我才有,好像还是异性恐惧。这对我的生活影响挺大的。好像每次和异性相处,被要求见面时,我都会直接拒绝,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可就是为了逃避,总是这样。后来干脆就拒绝别人给我介绍对象,干脆就不开始,也不用拒绝别人,伤到别人。原生家庭影响对我的恋爱影响还是挺大的。
原生家庭对你的恋爱都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在现实生活当中,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谈恋爱的影响真的非常深远。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对恋人的态度,对爱情的态度,包括对婚姻的态度。比如有的人因为父母太严厉了,在感情中会有自卑的心理,有人因为父母感情不幸福,导致在恋爱当中缺乏安全感。当然,一个人的恋爱不可能只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还同时受到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影响。
可能会受到过往的恋爱经历的影响。当一个人还没有谈恋爱的时候,他对恋爱的概念是模糊的,同样也是憧憬的。一个人第一次谈恋爱的时候,往往是对恋爱这件事的一个初步的了解,也许了解的不够深刻,但是绝对是刻骨铭心的。
如果说他前几段恋情当中都出现了很多问题,或者说给他带来了一些心理阴影,又或者这几段恋爱经历当中让他对自我有一个消极的认知,这些都会影响他之后的恋爱态度。如果前面几段的体验都是比较好的,那么他在之后的恋爱当中也会秉承之前的态度。
一个人的恋爱观还会受到身边朋友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会影响一个人,这是一个大家公认的现象。当你的身边朋友和周围的环境都朝着一个方向走的时候,你很可能也会朝着这个方向走。这就是为什么在有一些学校当中,学习风气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态度,这是同样的道理。一个环境的恋爱风气也会影响一个人。
以上就是原生家庭对谈恋爱的影响,以及恋爱观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的看法
原生家庭是单亲家庭,原生家庭让我对恋爱更加缺乏安全感,不自信,具体影响如下。
1.不信任对方,却又很依赖对方。
不少单亲家庭的男孩长大和女生恋爱后,由于在家庭中缺少的关爱,会在恋爱中进行索取,她们经常会问对方你爱不爱我,常常以分手来威胁对方,让对方妥协,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爱自己。小时候得到关爱、呵护很少的,这个缺口会一直存在,她们不表达或者表现出理性克制自己但并不代表她们不缺爱。
2.自卑,没有安全感。
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到歧视,或者自己觉得没有母亲或者父亲导致自尊丧失,她们基本上不主动谈及自己的家庭,别人问起时能回避就回避,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来往,至此,社交能力变的很差,画地为牢把自己固定自己的世界里,别人走不进来,自己也未曾走出去。
3.害怕被抛弃。
父母离婚,带来的被抛弃感一生都难忘。所以,恋爱时,因为被抛弃的经历,会出现移情情况,和恋人谈恋爱时也会害怕再次被抛弃就跟父母其中的一人一样离自己而去。
4.占有欲和控制欲较强。
每时每刻都想和对方在一起,游山玩水,数星星,不然对方就离开自己了。同时也迫不及待的把自己最好的呈现给对方
5.不知道如何建立紧密关系。
自己的父母没有给她们提供了一个好的榜样范本,题外话,说点远的不少家庭中父母没有离婚但很多人长大成人后也一样不会表达感情身上具有的问题跟单亲家庭的人差不多,原因是父母虽然没有离婚但也跟离婚了没什么两样,父母的婚姻质量本身也并不怎么样, 家里争吵不断,冷暴力,出轨,互相诋毁打压等等。
总之,单亲会对孩子情感方面带来很大的困扰,这与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第一种影响:你选择的另一半,要么和异性父母相似,要么完全相反。
现在大多数的年轻男女都不会只谈过一次恋爱,或者说很少只谈过一次恋爱,如果你静下心来去觉察一下自己的几段恋爱,你会发现你的几任对象身上一定存在着共性的特点。有的人找的对象都是很老实的那种人,有的人找的对象都是“渣男”“拜金女”等,为什么你总是找相同类型的对象,一定是在你的潜意识里你需要他/她身上的那份特质,而这份特质就像无形的磁铁一样吸引着你,你也不知道为何,你就是吸引这种人靠近你。
发展心理学中把3—6岁的儿童期成为俄狄浦斯期,这个时候我们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特殊的情结,男孩有恋母情结,女孩有恋父情结,在心理上也会对异性父母产生认同,前提是父母关系良好,亲子关系也良好。于是在长大后找对象的潜意识模版就是异性父母的形象,你的另一半在某种特质上一定像极了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但如果是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在小时候教养方式不良,存在打骂、侮辱等家暴行为,会在你的心理产生阴影,长大后这种创伤时刻提醒着你不找和那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一样的人,于是就会寻找和异性父母相反的人。例如你的爸爸爱喝酒,喝完酒回到家会打妈妈和你,那么在以后找对象的时候,你很大可能的找不喝酒的男生,因为喝酒这种行为已经在幼年的心里留下了恐惧、伤害的阴影。
第二种影响:依恋模式影响着你跟伴侣的亲密关系。
幼儿在小时候会跟主要抚养人(一般是妈妈)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叫做依恋,依恋的类型有:
1、安全型。
当与母亲分离时他可能哭也可能不哭,哭是因为妈妈不在了,他喜欢妈妈胜过陌生人。当母亲回来时,他积极寻求接触,啼哭立即减少。
2、回避型。
和母亲在一块儿的时候,他似乎没有对母亲作出什么反应,而当母亲离开时,一般没有苦恼的表现。他对陌生人的反应好像对母亲的反应一样。当与母亲团聚时,他却回避母亲或很久才跟她打招呼。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也经常不去拥抱母亲。
3、抗拒型。
与母亲分离以前紧靠其母亲,不愿离开母亲一步,虽然母亲在跟前,也不主动探究环境中的事物。当与母亲团聚时,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抗拒行为,甚至推开和搡打母亲。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仍然继续啼哭,很难安抚他。
4、无组织的紊乱型
当与母亲分离后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如当母亲抱起他的时候,他的目光却看到别的地方,或用一种茫然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当母亲安慰他以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哭起来,或表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姿态。
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是由母亲是否能够及时的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满足来决定的,例如年幼的孩子需要吃奶时母亲是否能及时喂奶,冷了热了是否能及时增添衣物,需要安抚时是否能给予拥抱、抚摸等。
除了安全型依恋类型,其他三种类型都会在恋爱中产生问题,主要是从小没有获得被爱、值得爱的信念,以至于在恋爱中时刻怀疑自己是否是被爱的,缺乏爱的能力和信念,要通过其他方式不断验证自己的假设,证明被爱,寻求安全感。典型的行为就是:当你发现对方一天都没有给你打电话发短信时,你打电话对方没接时,你会发疯似的寻找对方,你担心对方不爱你、不在乎你、抛弃你,所以不顾一切的去找他问清楚原因。时间长了,这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恋爱压力,导致分手。在夜深人静时,你也许也检讨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下次克制住,用合理的信念说服自己:他在忙没看见手机,他在开会手机没带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但是下次情况出现时,你依然按捺不住,发疯似的去追问、查个水落石出。
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原生家庭的生活下,父母没有给到你安全型的依恋感觉,没有让你对自己产生价值感,你会把小时候需求的不被满足归结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都是因为自己不好,进而否定自己,丧失爱别人也被人爱的能力。
那么在知道了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后,到底有什么用呢?
1、知道,意味着“看见”,而“看见”后,才知道如何过好自己
2、只有理顺了那些一团乱麻的、从未处理的各种情绪和故事,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我们才能把原生家庭无形的影响和控制,变得越来越小,真正地能够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好自己。
3、我们可以在维护自己界限而造成父母的难过,被他们指责时,不被内疚和自责击溃。
我们还能站在,坚持自我的原地,尊重自己的感受,最后守住那条独立的自我的界限。
第一种影响:你选择的另一半,要么和异性父母相似,要么完全相反。
现在大多数的年轻男女都不会只谈过一次恋爱,或者说很少只谈过一次恋爱,如果你静下心来去觉察一下自己的几段恋爱,你会发现你的几任对象身上一定存在着共性的特点。有的人找的对象都是很老实的那种人,有的人找的对象都是“渣男”“拜金女”等,为什么你总是找相同类型的对象,一定是在你的潜意识里你需要他/她身上的那份特质,而这份特质就像无形的磁铁一样吸引着你,你也不知道为何,你就是吸引这种人靠近你。
发展心理学中把3—6岁的儿童期成为俄狄浦斯期,这个时候我们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特殊的情结,男孩有恋母情结,女孩有恋父情结,在心理上也会对异性父母产生认同,前提是父母关系良好,亲子关系也良好。于是在长大后找对象的潜意识模版就是异性父母的形象,你的另一半在某种特质上一定像极了你的爸爸或者妈妈。但如果是父母离异,或者父母一方在小时候教养方式不良,存在打骂、侮辱等家暴行为,会在你的心理产生阴影,长大后这种创伤时刻提醒着你不找和那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一样的人,于是就会寻找和异性父母相反的人。例如你的爸爸爱喝酒,喝完酒回到家会打妈妈和你,那么在以后找对象的时候,你很大可能的找不喝酒的男生,因为喝酒这种行为已经在幼年的心里留下了恐惧、伤害的阴影。
第二种影响:依恋模式影响着你跟伴侣的亲密关系。
幼儿在小时候会跟主要抚养人(一般是妈妈)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叫做依恋,依恋的类型有:
1、安全型。
当与母亲分离时他可能哭也可能不哭,哭是因为妈妈不在了,他喜欢妈妈胜过陌生人。当母亲回来时,他积极寻求接触,啼哭立即减少。
2、回避型。
和母亲在一块儿的时候,他似乎没有对母亲作出什么反应,而当母亲离开时,一般没有苦恼的表现。他对陌生人的反应好像对母亲的反应一样。当与母亲团聚时,他却回避母亲或很久才跟她打招呼。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也经常不去拥抱母亲。
3、抗拒型。
与母亲分离以前紧靠其母亲,不愿离开母亲一步,虽然母亲在跟前,也不主动探究环境中的事物。当与母亲团聚时,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抗拒行为,甚至推开和搡打母亲。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仍然继续啼哭,很难安抚他。
4、无组织的紊乱型
当与母亲分离后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如当母亲抱起他的时候,他的目光却看到别的地方,或用一种茫然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当母亲安慰他以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哭起来,或表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姿态。
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是由母亲是否能够及时的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满足来决定的,例如年幼的孩子需要吃奶时母亲是否能及时喂奶,冷了热了是否能及时增添衣物,需要安抚时是否能给予拥抱、抚摸等。
除了安全型依恋类型,其他三种类型都会在恋爱中产生问题,主要是从小没有获得被爱、值得爱的信念,以至于在恋爱中时刻怀疑自己是否是被爱的,缺乏爱的能力和信念,要通过其他方式不断验证自己的假设,证明被爱,寻求安全感。典型的行为就是:当你发现对方一天都没有给你打电话发短信时,你打电话对方没接时,你会发疯似的寻找对方,你担心对方不爱你、不在乎你、抛弃你,所以不顾一切的去找他问清楚原因。时间长了,这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恋爱压力,导致分手。在夜深人静时,你也许也检讨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下次克制住,用合理的信念说服自己:他在忙没看见手机,他在开会手机没带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但是下次情况出现时,你依然按捺不住,发疯似的去追问、查个水落石出。
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原生家庭的生活下,父母没有给到你安全型的依恋感觉,没有让你对自己产生价值感,你会把小时候需求的不被满足归结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都是因为自己不好,进而否定自己,丧失爱别人也被人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