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学之道文言文翻译

 我来答
慧圆教育
2022-11-24 · TA获得超过501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90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6万
展开全部

1. 进学之道的译文

原文: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译文:

“ 善于学习的人,(教他的)老师通常比较安闲,而且取得的效果是双倍的。(而这些成果)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他的老师)勤奋却没什么效果,而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老师(提问时) 就象要伐下坚硬的树木,先从容易的开始,然后再伐它的坚硬的枝节,等到一定的时候,(树木)就会迎刃而解。 不善于提问的老师与此相反。(老师)善于回答提问的人)就好象撞钟一样,(你)用小力气叩击钟,那么就给你小的鸣响,(你)用大的力气叩击钟,那么就会有大的鸣响。从容地叩击钟,它也会给你从容的鸣响之声。不善于回答(提问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进学的方法。”

2. 进学之道解原文及翻译

《进学解》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沈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睁岁命与仇谋,取败几时。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胡早枝;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裤敏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选自东雅堂校刊本《昌黎先生集》二、《进学解》翻译 国子先生早上来到太学,把学生们召集站在学舍之下,教导他们说:“学业的精通由于勤勉,而它的荒废是由于嬉戏,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而它的败坏是由于因循荀且。

当今朝廷,圣明的君主有贤良的大臣辅助,法令制度全都建立起来了,铲除奸邪,提拔贤俊。略微有点儿优点的人无不被录用,能治一种经书的人都不会被抛弃,搜罗选拔和磨炼造就人才。

可能有才行不够而侥幸被选拔上来的人,哪里会有学行优异却没有被发现和任用的呢!你们只怕学业不够精通,不要担心有司不能发现你们;只怕德行无所成就,不要担心他们做不到公平!” 话还没说完,行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欺骗我们吧!学生师从先生,到现在也有好些年了。先生嘴里就没有停止过吟诵六经之文,手里也不曾停止过翻阅诸子之书;记事的一定概括出它的主要内容,立论的一定探索出它深奥的道理;不厌其多,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让它漏掉;没有日光,就燃起灯烛,一年到头,孜孜不倦地研读:先生的学业,可以说够勤奋了。

抵制排除异端邪说,驱除排斥佛家和道家的学说,补充完善儒学的缺陷与不足,阐发光大其深奥隐微的意义;探寻那些久已失传的古代儒家学说,独自广泛地发掘和继承它们,(阻止异端邪说)像拦截洪水一样,让它们东流人海,把将被狂澜压倒的正气重新挽救回来:先生对于儒家学说,可以说是立了功劳的吧。沉浸在如醇厚美酒般的典籍中,咀嚼品味着它们的精华,写起文章来,一屋子堆满了书籍。

上取法于虞、夏之书,那是多么的博大无边啊;《尚书•周书》中的《大浩》和《尚书•商书》中的《盘庚》,艰深难读;《春秋》谨严,《左传》铺张,《易经》奇异而有法则,《诗经》纯正而华美;下及《庄子》《离骚》,太史公的《史记》;扬雄、司马相如的著述,它们都很美妙,但又各不相同: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精深博大而波澜壮阔。先生少年时就懂得好学,勇于实践;成年以后,通晓事理,行为得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很成熟了。

可是在官场上不被人所信用,私交上也没人帮助你,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会招来指责。刚当了御史,就被贬逐到边远的南方;当了三年的博士,也没表现出什么政绩;命运和仇敌相谋合,早晚总要遭逢失败的结果;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孩子还要叫冷,年岁富饶,你的妻子还要喊饿;头顶秃了,牙齿也缺了,就是到死,又于事何补呢?你不想想这些,为什么还要来教训人呢?” 先生说:“吁!你到前面来!粗木料做房梁,细木料当椽子,做斗拱、梁上短柱、门枢、门撅、门闩、门两旁的木头,各得其所,用它们把房子建成,这可是工匠的精巧;地榆、朱砂。

3. 修业之道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

【译文】: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持之不懈)而已。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真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已然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种树的人,树的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赶不上他。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察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他人早已厌倦、淡忘,我却更加勤快了。”

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颗颗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枯死了。

考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于只有一天的增益和进步、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

4. 谁有《学问之道》的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

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5. 文言文学问之道的翻译,急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相反的东西,互相转变(阴阳转化的辩证观点);屈辱太久的人一但站起来必定会雪耻,沉迷太久的人一但振作必定有所作为.不如意的事情,会有如意的事情在其中。

快意的事情,也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在其中。(指有祸中之福,有利中之害.).天下的事物没有单独存在的,必然包含着对立的方面;而且对立的双方必然有主次之分,这难道不是世界事物的物理特征吗?学问的道理,得到它其实不难,但失去它必定很容易,只有能坚持不懈的人,才能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并且不会失去!!。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