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有何意义
1、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全面协调统一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重视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及人对自身实践的协调发展。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首先,要重视生产实践,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但人类在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来源时要尊重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产实践不能仅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其次,要重视人与人的交往实践,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三,要重视人对自身的实践,即人不仅要把自然、社会,而且还要把人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人对自身的实践活动包括改造人自身的肉体和自身的思维两个方面,使人的身体和思维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只有这三种实践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曾片面地追求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而忽视其规律性,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实践活动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应该要反省近代工业“以物为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缺陷,应该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坚持价值原则和科学原则相统一
正确地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立足当代中国的实际,探索实践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之路。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3、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始终以实践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是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但是在以往的社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真正地很好地坚持这一目标。新中国建设初期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
尽管它符合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这种体制的种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根本原因是它忽视了实践主体——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我们党认真反思传统实践模式的局限性。
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真正从主体出发,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标,其根本就是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全面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可以加深我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我们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4、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我们形成真善美的道德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注重对物欲的追求,即过分追求金钱、权势、价值等,出现了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一方面,人们只注重生产实践,忽视社会实践和人自身的实践;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不遵循真善美的标准。
按马克思的观点,真善美的统一,不仅是实践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它的出发点。真是指认识和 把握客观规律,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善是指实践活动要符合自己及他人和利益;美是指实践活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在实践活动中,要注重改造自身的 道德观念,坚持按真善美的标准来从事实践活动,使自己的实践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既对自己有利,又对他人和社会有利,只有这样的实践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扩展资料:
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
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阻滞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识论框架中的实践基础论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认识内容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二是坚持价值取向的人民性,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是最宝贵的资源。马克思以实践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就是强调人在生成世界和创造世界的价值意义;以实践批判来衡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就是旨在推动制度变革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实践创新,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创新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践既是人通过本质力量的外化作用于外部世界并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又是人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意图、思想、精神展示于外部世界的过程。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实践是变革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但从事实践的人是有目的、有立场、有价值导向的。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实践主体的需要,因而实践观必然包含价值性和方向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要求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党的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共创历史伟业。
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与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与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说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
推荐于2018-02-1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1.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全面协调统一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正是重视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及人对自身实践的协调发展。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首先,要重视生产实践,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人类在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来源时要尊重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产实践不能仅是人对自然的征服,而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其次,要重视人与人的交往实践,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三,要重视人对自身的实践,即人不仅要把自然、社会,而且还要把人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人对自身的实践活动包括改造人自身的肉体和自身的思维两个方面,使人的身体和思维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造和提高,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只有这三种实践全面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们在一段时期内曾片面地追求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而忽视其规律性,不考虑或极少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长远效益,造成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实践活动指明了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应该要反省近代工业“以物为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缺陷,应该坚持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坚持价值原则和科学原则相统一,正确地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立足当代中国的实际,探索实践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之路。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3.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始终以实践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是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但是在以往的社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真正地很好地坚持这一目标。新中国建设初期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它符合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这种体制的种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根本原因是它忽视了实践主体——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我们党认真反思传统实践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真正从主体出发,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标,其根本就是为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全面正确地解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可以加深我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我们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4.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有助于我们形成真善美的道德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来越注重对物欲的追求,即过分追求金钱、权势、价值等,出现了道德滑坡和道德缺失的现象。其根源在于:一方面,人们只注重生产实践,忽视社会实践和人自身的实践;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不遵循真善美的标准。按马克思的观点,真善美的统一,不仅是实践追求的目标,而且也是它的出发点。真是指认识和 把握客观规律,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善是指实践活动要符合自己及他人和利益;美是指实践活动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在实践活动中,要注重改造自身的 道德观念,坚持按真善美的标准来从事实践活动,使自己的实践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既对自己有利,又对他人和社会有利,只有这样的实践才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