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尽快练出丹田内气

 我来答
生活轨迹17
2022-09-27 · TA获得超过3196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70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58万
展开全部
问题一:怎样才能尽快的练出丹田内气? 如何尽快练出丹田内气   拳谚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的功不仅指武术基本功,更指代表实力的功力。练就超人的功力是一个练武者终生的追求。功有内功、外功、轻功等,其中内功更重要。功谚云:“练就丹田混元气,打遍天下无人敌”。少林《易筋经》(内壮篇)也说:内壮侧重于练“道”,外壮侧重于练“勇”,内壮可以步入超凡入圣之高深境界,外壮则难脱俗套。内壮与外壮相比较,内壮更令人羡慕。事实也证明,要练成金刚之躯,非走内功这条路子不可,而且,内功也是练成轻功的基石,没有深厚的内功,轻功便无从谈起。练习内功之法,各家各派方法不一,但殊途同归,都以练气、养气为主,只是方法不同,功效也就快慢不同。现将本人所习的南少林铁布衫功的内功修炼方法介绍给大家。该法简单易学,二十天左右丹田即会有得气感,两至三个月左右丹田内气即能聚集成团,可收可发,随意自如,实为少林之真传,功家必修之功也。望好者自珍之。
(一)内养功 )

练者先备一个一寸厚的坐垫放好,然后宽衣解带,正身盘膝而坐,自然盘、单盘、双盘均可。鼻脐相对,全身放松,精神集中,姿势端正,双目微闭、双肩下垂,不能塌腰,舌抵上腭、自然呼吸,双手掌心朝天结一手印上下重叠(男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反之)。吸气时意想一股真气自百会穴进气贯注丹田,微微提肛。呼气松肛,似守非守丹田,进气要缓慢,绵绵长长,功中一切顺其自然。排除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放松入静,无忧无虑,使内气随着人的意识引导而贯通到全身各个部位。初练时每次练半小时,后逐渐延长至1―2小时以上。每日练2次。
收功:一掌贴于丹田,另一掌覆于其上(男右掌在内,左掌在外,女反之)。以肚脐为中心,两手向下向右再向上向左沿顺时针方向 *** 腹部,每三圈放大一次,渐放渐大,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两侧至腰侧为限,共36圈。然后每三圈缩小一次,渐缩渐小,沿逆时针方向运行,最后收在丹田处,意念全身之气渐渐收拢在丹田成团,然后发散至全身四肢百骸。两手掌心对搓发热、擦面。鸣天鼓36通;叩齿36通;将口水咽入丹田。然后再缓缓起立步行片刻即可。
(二)炼丹功
炼丹法是为了巩固并加强丹田气感(热感)。分为四个步骤来操练,分述如下:  第一步 /
将丹田处的气团,想象成一个圆球,红色并发光,气团周围还弥漫着灵气。
1、以腹正面为平面,意念气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旋转,并逐渐带动弥漫着的灵气。旋转36圈或72圈或108圈,注意体会转动时的热感。然后逆时针旋转36、72、108圈。
2、以会阴到百会的连线为轴,水平面为平面,气团先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6、72、108圈,再反方向旋转。
3、以左右两腰侧的连线为轴,身体侧面为平面,气团先向下向后向上向前旋转36、72、108圈,再逆反向旋转。最后收功(同内养功)。
注意这里气团的“旋转”,并非“运行”。旋转是指气团在原位围绕一根直线轴转动(如转动地球仪),运行指气团离开原位,形成一定的运动轨迹。(以上1―3分别以身体正面、水平面及身体侧面为平面,下同)。
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炼丹第一步必须在内养功有成效(即丹田热感)的基础上才能加练。二是气团的旋转必须是缓慢而均匀的,不能忽快忽慢,要耐心地体会它的旋转。由于是以意引气,故不能急燥,否则可能出偏差。
第二步
第一步练习纯熟,气感很强后,可改练第二步,方法如下:
1、以肚脐为中心,以身体正面为平面,气团作顺时针圆周运行,渐行渐放渐大,左右至两髋骨,上至心窝,下至耻骨,为最大,共36周或72周。气向上提时配合吸气,气向左向下时配合呼气。......>>

问题二:怎样尽快练出丹田内气 丹田气,锻炼方法有两种,一就是传统的气功练习,打坐等静功。再有就是动功,即平时的练拳盘架子。动静需要结合,不能专求一种。
平时的练拳过程中,要记得劲力顺遂,要气发丹田,以气催力。不要用蛮力,你可以借鉴太极拳论中的节节腰中发的论断。这样长期以往,你就能形成正确的发力方式,同时,你的丹田力也会日益增长。
静功有很多,记得气定神闲,意守丹田,但不能着相,要记得自然。当然,最重要的是心要静下来。排除杂念,这样时间就久了,会培养出浑厚的内息。

问题三:初学者如何练习内功和怎样尽快练出丹田内气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
意守丹田的时候,总是胡思乱想不能集中注意力到丹田怎么办?怎样把注意力集中到丹田?
想着有气顺着任脉进入下丹田 你当先以舌扣齿三十六 再赤龙搅水三周 以津液导气神入丹田 再数息后自然而然 进如天人合一 不要克意去想丹田 要顺气而行气到哪神到哪 因为气最后会下归丹田
如何意守丹田
方法是两眼轻闭,意想双眼顺着鼻尖,轻轻“内视”肚脐里的“下丹田”,每次练功半小时到一小时。我是采取直立的姿势练功的,刚开始学功,意守丹田没有明显的感觉。但是两脚经常发痒,收功后就不痒了;有时候两手掌很重,有时候整个人也好象很重,不知不觉变成站桩形式;有时候两腿发抖……收功的方法是两手掌轻压下丹田位置,心里反复的默念:我要收功了、我要收功了
直到精神恢复正常、轻轻活动一下关节就行了。
丹田出现热感之后,许多疑问就迎刃而解了:丹田在什么位置?发热的那个地方就是丹田。怎么意守?保留住丹田部位那种温热感,就是意守。丹田发热之后,接下来该怎么炼呢?还是意守丹田。这个“意守”不是全神贯注的意守,是“似守非守”,也即是心理清清楚楚知道丹田部位有温热的感觉就行了。是意守那个温热的感觉,不是意守丹田那个位置。到这个层次的炼功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意守丹田。我这样说是方便说,说“意守”,其实不必很用意,是自然而然的感知,这就叫“似守非守”。
练功历程1\2
意守下丹田的奥秘
意守丹田,简单地说,就是排除杂念,全神贯注到丹田的部位,耳无闻,目无视,鼻无嗅,心不外驰,专心体会真气之活动。
在炼气功时,首先要注意精神集中,意守丹田。丹田在小腹正中,脐下三寸,为吾人生命力的泉源。在调整呼吸以后,由呼气运动,推动真气下行,集中在丹田之内。丹田内真气充满,则可以贯通督脉,所谓“积气冲关”则可以进入高深之境界。
所谓意守,就是心不外驰,精神集中。守字有定的意义在里,也就是《尚书》说的“唯精唯一,允执厥中”;《大学》上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佛家说的“止观”,孟子提出“求放心”都是指意守而言。俗语说“锁心猿、拴意马”,也是意守。《内功经》上说得更具体:“泰出崩于前而不动,猛虎啸于后而不惊”。《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就是意守丹田。孔子告诉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个勿字,也就是意守的具体办法。《书经》所云:“念兹在兹,释兹在兹,永言兹在兹”,更指出意守之办法。
答案补充
丹田二字始自道家,儒、释并无此语。按丹田的释义,是一种奇妙的药品,它是由许多健身祛病的药品中,提炼出来的精华,疗效极高的物质。所以世传为“妙药灵丹”,因为它能祛病延年,所以在人身机体中经过生理变化......>>

问题四:怎样快速练出丹田气来 现在能练出来的已经很少了,不过也有,很慢而已,具体之法,不便详述

问题五:怎样快速练出丹田气来 你好,现在能练出来的已经很少了,不过也有,很慢而已,具体之法,不便详述,一回答就违规了,谢谢。

问题六:怎样快速练出丹田之气? 练气功吗? 有风险的 你确定?
1,先练集中力 睡前数数 一吸一呼 1 , 一吸一呼 2 ,一吸一呼,3 就这样 大脑不要想其他的事。
2,然后尝试什么都不想,这很难。(感觉就像溺水挣扎一样)
3,想象吸气的时候浑浊之气从你丹田慢慢移动到肺,呼气的时候排出。呼气的时候想象洁净之气沉到你的丹田。 这一切要靠想象。
大约2-3个月就有气感了,每次集中呼吸导气的时候会觉得腹中有东西。
我就练到这里
再说一遍 气功有风险

问题七:武立波先生 "怎样快速练出丹田气来 现在能练出来的已经很少了,不过也有,很慢而已,具体之法,不便详述

问题八:躺着能练出丹田内气吗 你好。我是从小跟我哥哥练散打拳击长大的。我们经常是打坐冥想来调节体内的气息。躺着是不行的,一是无法集中精神二是容易犯困三是运的气很容易散掉。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问题九:如何快速练习出丹田,用气唱歌。 20分 丹田气,说的是唱歌等发力的感觉力点说在,通俗一点就是你觉得是用小肚子肚脐附件用力就对了!把喉咙打开,攻受发力点,自然就是丹田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