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经简介

 我来答
抛下思念17
2022-09-28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70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40.8万
展开全部

吠陀经简介

  「吠陀(Vedas)」的字源是√vid,其指了解、知道之意,吠陀的原意即是「知识」。广义而言,吠陀经包含《吠陀本集》(Saṃhita)、《梵书》(Brāhmaṇa)、《森林书》(Āranyaka)和《奥义书》(Upaniṣad)。不过狭义而言,吠陀专指四部经典:《梨俱吠陀》(Ṛg Veda)、《娑摩吠陀》(Sāma Veda)、《耶柔吠陀》(Yajur Veda)、《阿暗婆吠陀》(Atharva Veda)。

  这四部吠陀经典在印度被认为是天启(śrūti),吠陀经的作者们聆听启示,并口耳相传了约三千年,一直到公元15世纪,才被写成书本。印度人之所以坚持口传,主要是因为他们相信声音的力量,认为藉由唱诵吠陀经可以获得物质和心灵的享受。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为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书籍在抄写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许多错误,而这对于神圣的经典来说是绝对不可允许的事情;相较于此,借由口传所形成的集体记忆比较不容易出错。因此吠陀经又被称为「被听到的(śrūti)」,当时的祭司们有能力记得并唱诵整部吠陀经。

  4部吠陀经中当属《梨俱吠陀》(约公元前16-11世纪)最为古老,也是四部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内容主要在祭祀时赞颂诸神、讲述其事迹,其中也包含了宇宙的创造。《梨俱吠陀》中最常出现的神明是因陀罗(Indra)及阿耆尼(Agni)等,当代印度所重视的湿婆(Śiva)及毗湿奴(Viṣṇu)反而较不受重视。面对诸多神明,《梨俱吠陀》表现出包容的态度:尽管有信奉单一神明的倾向,但也不排斥其他神明的存在。从《梨俱吠陀》对于祭祀的描述可知,火焰及献祭的牺牲在祭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娑摩吠陀》和《耶柔吠陀》(两者约公元前12-10世纪)的内容大致上与《梨俱吠陀》相同,只是为了祭祀与礼拜等的方便,改编了其中的文句。最狭义的吠陀经便是指这三部,因而被合称为「三吠陀(triveda)」。《娑摩吠陀》主要赞颂苏摩(Soma),《耶柔吠陀》则记录了重要仪式的颂歌,又可分为白耶柔和黑耶柔两种。

  《阿暗婆吠陀》(约公元前12-10世纪)是四部吠陀中最晚出现的,其主要内容是各式各样的咒术,举凡消灾、治病、诅咒等和生活有关的事情都有相关的咒语,也因此是现代研究古印度医学史的重要材料之一。

  四部吠陀经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以颂文为主体的《吠陀本集》,以及解释颂文的《梵书》(约公元前9-7世纪)。《梵书》后来又发展出两大部分:《森林书》(约公元前6世纪)和《奥义书》(约公元前10-公元15世纪)。后者有时候会被包含在前者当中,也因为这层层含摄的关系,《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之间往往不能做出明确的切割。《森林书》最大的特点便是将以往繁复的祭祀内化为内在的修行,除了为年事已高、无法进行仪式的长辈提供另一个方案,也发展出了独特的祭祀理论。

  《奥义书》最重要的便是具体提出「梵我合一」的想法:最完美的仪式就是宇宙本身,而完美的仪式就是举行仪式的人们与仪式本身合而为一,如此人的真实自我(Ātman)与宇宙的梵(Brahman)便能合而为一。在后来的发展中,仪式的过程渐渐被忽略,反而变成抽象的哲学思想。《奥义书》另外一个重点业与轮回的概念,并与梵我合一结合,主张梵我合一才是脱离轮回的方法。由此可知,《奥义书》侧重于思想层面,或许可视为是印度教当时为了和佛教、耆那教等新兴宗教对抗,而有意识地从过往的经典中树立新典范的成果。

  除了上述四部吠陀经之外,也有许多经典会被称为「第五部吠陀经」,以彰显其地位。著名的《实利论》(Artha Ś āstra约公元前2-公元3世纪)、《戏剧论》(Nāṭya Ś āstra约公元前2-公元2世纪)、《摩诃波罗多》(Mahābhārata约公元4世纪)等皆是如此。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光华
2025-01-06 广告
光华知识产权集团21年专研专利商标版权,专业的国际专利商标代理人,及时响应,实时跟进300+PCT国际年申请量,2003+国外专利年代理量,TRO申诉应诉,专业化解TRO,快速解冻资金...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光华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